資國寺

資國寺

資國寺為閩東千年古剎,也是福鼎市原六大寺之一。現總體面積 1000多畝,常住僧眾近200人。位於福鼎市東南郊,距城五公里的蓮蜂山上,建於唐鹹通元年( 860 )。寺為唐冠莊葉龐兄弟所建,並施捨周圍所有山場。宋大全祖師重興,相傳有九井十三墩,為鼎盛時期。明重建法堂,明中期本邑玉塘夏姓一支系施白金一百兩助建大雄寶殿。清乾隆年間,重修祖師殿。光緒十六年( 1890 ),興建伽藍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國寺
  • 所屬城市:福建省福鼎市
  • 占地面積:160餘畝
  • 始建時間:唐鹹通元年
  • 鼎盛時期:宋
  • 遺蹟:宋明時代法堂基石、梁等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人文傳承,名勝,遺蹟,名僧,慶典,基金,交流,相關連結,

簡介

千年古剎資國寺,位於福建東部的福鼎市,毗鄰浙江省溫州地區,始建於唐鹹通元年,鼎盛於宋,歷今1148年,現尚遺有唐井、宋泉,宋明時代法堂基石,千年鐵樹、清代柏樹,枝葉正茂,歷代高僧、名家題詠,至今猶存,見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興衰。 資國寺是福建省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寺院之一。2006年8月,17級超強颱風“桑美”對資國寺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颱風過後,在社會各界人士、護法居士的大力支持下,寺廟重修得以順利進行,重修中的資國寺,已逐步形成了集宗教、藝術、文化、旅遊為一體的園林式寺院。
自市內駕車向東南郊車行3公里,或乘市3路公車,即可直達坐落於蓮峰山山頂的資國寺山門口。蓮峰山,福鼎市八景之一,峰巒疊翠,狀似蓮花,素有“蓮花曙月”之美稱。
沿山門拾級而入,即可一睹千年古剎風采。資國寺總平面布局分為五大平台,由低至高,占地160餘畝,取我國唐代傳統建築風格設計,多進院落順應地勢,有機相連,中軸線建築層疊而上,上下落差達35米,氣勢雄偉。其中,山門分為前後兩進,後山門為民國28年重建,保留了民國年代的建築風格。前後山門之間,是放生池、盆景園、滴水觀音等人文景觀,88座佛塔環繞池旁,與水天交相映襯。迎面是正在修建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西側為綜合弘法大樓,東側為伽藍殿、彌陀村、雲水堂和正在修建的五觀堂,後側則是典藏佛門經典及法寶的法堂,法堂後面,則是尚待重修的萬塔樓和普門觀音塔。

人文傳承

名勝

因山狀似蓮花,素有“蓮花曙月”之美稱,為桐城八景之一。資國寺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波瀾起伏,幾經興衰,其沿帶與佛教的盛衰息息相關。尤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殿宇被嚴重毀壞。落實宗教政策後,聖訓老法師返回該寺,率僧眾整頓寺宇,重修大雄寶殿,興建念佛堂、五觀堂等。 1987 年,由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法師倡議支持,重建天王殿。 1993 年興建玉佛殿法堂,幾經修建,重展千年古剎之風貌。現存大雄寶殿,占地 220.4 平方米,仿明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頂,覆蓮花式柱礎,寺內有宋香爐兩隻,政和二年施食、七年( 1125 )石斛各一個,唐、宋井各一口,元豐六年( 1083 )碑刻一塊。還有“靈泊洞”、“臥陀岩”、談經台“等石刻。

遺蹟

宋明時代法堂基石、梁、柱古建築至今猶存。千年鐵樹、明代桂樹、清代柏樹、槐樹、枝葉尚茂。 1991 年,新加坡廣化寺學航法師贈送一尊緬甸汗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 1992 年,泰國居士陳晉環恭奉一尊泰國皇家工藝精品釋迦佛銅像。

名僧

該寺歷代名僧輩出。清代福欽和尚徒孫博忠老人當山住持,受知縣委充僧會司司長,戒行精嚴,道風大振。光緒乙酉歲,各屆人士贈匾曰:“法門領袖”,深得各方敬仰。繼博忠老人之後住持為宗任、昌住、融位等名僧。民國三十五年( 1946 ),由福鼎縣佛協會理事長聖訓法師住持。 1992 年以來,聖訓法師得力弟子釋德清、賢志相繼事主後,卓樹道風,振興寺宇,興建觀音樓、法堂、僧寮、齋堂等。並修建三公里公路,由桐城乘車可直到山門。

慶典

1995 年至 1996 年,先後舉行法堂落成慶典和蓮峰山傳戒法會。
古剎道風不遜,有賴於文化教育之重視,僧才之培養。資國寺歷來與名人高僧有緣,清代宰相孫將鳴為寺題詠“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即是家”;狀元王壽彭詠題“清香滿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為高”;近代高僧園瑛老法師為寺題寫“無法向人說,將心與汝安”。清末著名高僧諦閒大師,前來福鼎募緣。住錫該寺設學講經,是為資國寺辦學之開端。民國十三年間寺內開設塾堂,招收桐山等地蒙童,聘請浙江省泰順縣人、清末秀才莊子童。本邑翁江柳碧江、白琳秀才昌欣等社會名流授業。聖訓法師致力於興教育才。 1992 年,寺內開設“閩東佛學苑”。十多年來,為全國大中級佛學院輸送了相當部分的僧員,為佛教後繼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1998 年成立的“佛國書畫院”其宗旨在“讓僧人了解藝術,讓藝術家了解佛教”。該院所創作品多次在全國書畫大賽中獲獎,並為海內外行家所收藏。 2001 年由賢志法師創辦的佛教刊物《音聲海》,以其特有的方式,把高深莫測的佛法生活化、口語化,深入簡出,使人讀來淺顯易懂,深得讀者及佛教行者的喜愛。並被全國許多佛教圖書館列為館藏圖書。

基金

為有效解決佛學苑的辦學經費, 1995 年在聖訓老法師九十壽誕之際,他獻出自己全數儲資淨財,倡議並成立了“聖訓佛學教育基金會”。並以入世的情懷,弘揚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積極參與救濟社會特困生和貧困鄉村的校舍建設。為社會和政府分憂,幾年來,先後有二十多位農村的大、中、國小的特困生,受到了“基金會”的資助。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各自的學業。

交流

1980 年資國寺被省政府定為首批對外開放重點寺院之一,繼後縣人民政府依法登記並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年被評為先進單位,獲寧德地區“綠化先進單位”殊榮。 95 年賢志法師接任監院後,為將該寺發展成為集朝聖、觀光、旅遊為一體的園林式寺院,特聘國家甲級園林設計單位,對遠景發展實行詳細規劃設計。形成以明清宮殿、唐宋叢林建築為主;江南園林建築為輔的園林式寺院的總體構思。總山門、放生池、伽藍殿、教學樓、客堂、塔院、盆景園等,部分工程已竣工。尤以 98 年以來在海外佛教團體的倡導並資助下,利用寺院邊角山坡地建造的佛教文化藝術陵園“蓮峰山福壽園”,改變了以往的陵園面貌,容入各式各樣的佛教文化藝術塔碑和名人書法碑刻;使整座陵園具有濃厚的佛教文化藝術特色與深厚的傳統的文化相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欣賞價值。陵園內還設有大型石雕經幢、廊亭、太湖石假山、漢白玉蓮花噴池等配套設施。作為對廣大信徒的回報,辟出小部分供海內外佛教徒存放骨灰,將廣大信士用於喪葬的經濟費用集中捐獻於寺院建設和支持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發展。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發揚佛教優良傳統,體現時代精神,資國寺的僧眾們,正以“文、教、禪、淨、慈”人間佛教五大理念,實踐人間佛教,以佛教特有的奉獻精神默默地做著入世的事業,為佛教的發展和社會的祥和安定,貢獻著一份特殊力量。

相關連結

資國寺,位於吉安縣城西面大約15公里處的梅塘鄉龍鬚山的南麓。據清版《廬陵縣誌》“周必大遊記”中載:“唐大曆中(公元766-779)有曰法登(和尚)者來隱此。當地人以龍鬚山林田宅施之,故號龍鬚山。”這不僅使我們得知龍鬚山得名的來由,而且可知龍鬚山早有名氣,山是高人隱居之所。該縣誌中還載:“資國院(寺)在平安鄉(今梅塘鄉的故稱)龍鬚山麓。唐昭宗時(公元889-903)敕建。明朝嘉靖間(公元1522-1566)廢。國朝(清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眉庵秀禪師(清初高僧、淨居寺方丈)重建。十六年(公元1657)火焚。十七年(公元1658)復建。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僧開一復構塔院及法堂。”這裡清楚地記錄了資國寺的建置沿革。從現存殘垣斷壁來看,其建築規模有淨居寺2-3倍之大。據當地老人回憶和指點,在資國寺東西二側有2處塔林(和尚歸真之塔),其數量不下500座之多。可惜在解放後都被拆作水庫、牛欄。可見資國寺是唐代至民國時代吉安地區的一處佛教大叢林。1949年以後,由於住寺僧人銳減,寺內香火漸息,從此沒有僧人管理廟宇房舍,成了農民堆草拴牛的場所,至使大殿、法堂等逐漸圮毀,只剩下地藏殿及部分僧舍、齋堂。1982年,吉安縣在文物普查中將資國寺列入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青原山淨居寺方丈、當代高僧體光大和尚,應吉安縣、鄉有關人士的邀請,親臨資國寺考察,惜其歷史悠久、環境幽靜和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遂發心重興資國寺,派出數名有道僧人,入住資國寺,並在地藏殿內供佛續香,禮拜誦經,作好復建該寺的前期準備工作。同時,吉安縣有關方面大力支持,將原有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及1500餘畝的土地、山林一併劃歸資國寺僧團管理。體光大師開始募集巨資,先後構築了山門。占地面積逾千平方米的大雄寶殿也已建成,新建的大雄寶殿,通高21米,二層重檐,挑角歇山頂。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顯得分外莊嚴華麗。一座昔日具有九殿十八堂的佛教大道場,不久也將重現龍鬚山麓。
資國寺不僅在地方文獻中有詳盡記載,在寺內現還保存著不少文物古蹟。其中有唐、宋時代刻鑿纏枝蓮紋、蓮瓣紋青石柱墩近10尊。有光緒癸已(公元1893)刻鐫的青石“地藏殿”、“地藏閣”石刻2方。有香爐峰、木魚峰、翠映鵝公之嶺(鵝公嶺)、仙之崗(仙人崗)、合派之泉流(合派泉)、偏風亞眼(亞眼池)、萬松平(風起傳音)、龜蛇門、獅象關、架裟石、法雨塔等。在萬松坪東邊,解放後還在該處築了一座近百畝的大水庫,為資國寺新添了一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