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鼎三

賀鼎三

賀鼎三(1904-1986),原名連甲,字鼎三,甘肅靖遠陡城(現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陡城村)人,畢生從教行醫,業精德厚,教化一方,聲望卓著,是當地知名鄉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鼎三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86年
  • 畢業院校:蘭州師範學校 
  • 職業:教師、醫生 
  • 出生地:甘肅省靖遠縣陡城村 
一、出身名門,二、興學重教,三、醫者仁心,四、教化一方,五、社會影響,六、人物評價,

一、出身名門

鼎三公家族世居古村陡城,該村作為邊境要塞的重要軍事城堡,自古以來,緣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軍事職能,陡城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先民們形成了崇武修文、忠勇豪邁、勤苦堅韌、耕讀傳家的民俗村風,代代沿襲,傳承至今。
在這個千年古村里,人才輩出,鼎三公就是其中佼佼者。
賀鼎三
鸇陰古城牌坊
陡城賀氏家族具有興學重教的傳統,已延綿七代150年。這個家族傳統,始於鼎三公的祖父賀玉田。賀玉田對教育的重視,則深受先祖賀福的影響。
賀福,字以介,靖遠衛人,生卒年不詳(因清朝晚期西北戰亂導致家譜散佚),康熙年間貢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靖遠掌印守備王三錫,創建靖遠首家學校“培風書院”(系靖遠地區六大書院之一),邀請賀福出任主講。賀福才高而氣靜,志大而節安,精心治學,參照古代著名書院學規及宋明諸儒規言懿訓,榜之齋壁,以示諸生。又自著銘說,以發揚古昔聖賢立教之至意,入其門者必使之約束其身心,推動當地形成崇文修德之風氣,功不可沒。
清朝晚期,戰亂迭起,經濟文化損失慘重。同治十年,時任陡城團總的賀玉田(1850-1905),繼承先祖賀福重視教化的優良家風,親赴老龍灣(戰亂未涉及地)誠邀學者羅起德(廩生),在陡城創辦私塾,先後培養出貢生及文武廩、監生員王榮祿、李靖培、賀永安、賀永魁、周繼德、高維岳、黃登科、蘇全恆、馬季安、羅延霖等及才學優者高維乾、王正緒、馬靖清、黃仲貴、黃仲權、劉培德等鴻儒。自同治十年至光緒二十三年,賀玉田擔任校董會會長(相當於校長)長達26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奠定了陡城教育的基礎。
時至民國,陡城興辦教育的重任移到了賀玉田堂侄賀永安的肩上。
賀永安(1871-1947),生於清同治十年,卒於民國三十六年,清光緒年間秀才。民國七年(1918年),時任陡城團總的賀永安與邑人王正緒、黃仲謀等人,號召鄉民,籌措款項,建起陡城民辦學堂,新建禮堂一座、大門一座及教室、校舍計二十一間,為發展當地教育創造了條件。賀永安擔任陡城團總三十餘年,自練民勇,護村保民,豪勇爽直,處事公道,在當地民眾中很有威望。
賀鼎三
陡城學校現貌
賀永安之後,興辦教育的重任落到了鼎三公父親賀永魁的肩上。
賀永魁(1873-1951),賀玉田之子,清同治十二年出生於陡城村,清光緒年間秀才,繼任陡城學堂校董會會長。賀永魁繼承父志,自清光緒二十三年至民國十五年年擔任校董會會長長達29年,為當地的教育發展夙興夜寐、殫心竭慮,深得鄉民敬重,有口皆碑。

二、興學重教

鼎三公生於清光緒三十年,於民國十七年畢業於蘭州師範學校,曾任教於靖遠敷文學校和靖遠師範學校。
賀鼎三
民國14年,賀鼎三在蘭州求學期間留影。
民國二十四年,鼎三公創辦了靖遠東灣國民學校,被任命為首任校長;
民國三十五年又申辦陡城國民學校,為第一任校長。
這兩個學校,都是本縣兩個中心大村的國民學校。
陡城國民學校諸多鄉賢組成的校董會,熱心辦學,公而忘私,結合實際情況自力更生,採取民辦公助的方式不斷發展升級,1958年被靖遠縣批准為全日制戴帽中學,由民辦改為公辦,1960年分設為獨立六中,解決了方圓學子就近上學的困難,後成為白銀市第五中學的前身。
賀鼎三
白銀市第五中學現貌
自1927年至1949年,鼎三公從事教師工作長達22年。
在鼎三公言傳身教之下,賀氏家族遵從祖訓,熱心教育,家風綿延,並不斷發揚光大,族人從教者甚眾,已成為家族傳統。
鼎三公直系親屬中從事教育者有17位。其中鼎三公的同輩2位,即胞弟賀連捷及其夫人吳月英。
子輩有3位,即3個兒子賀延齡、賀大齡、賀孟齡。
孫輩有4位,即賀東、賀光遠、李世翠(孫媳)、賀錦(在讀博士生)。
曾孫輩有8位,即賀更粹(博士)、賀更行(博士)、賀永粹、賀國元(在讀博士生)、張雅軒(曾孫媳,博士)、賀國平、賀愛翠、賀菁菁。
賀鼎三的直系子孫中,共有5位博士(在讀博士生2位)。
自清朝同治十年2021年(1871年—2021年),以賀鼎三為代表的甘肅平川陡城賀氏家族,祖孫七代連續150年,賡續尊師重教興學之家族傳統,相沿不輟、惠澤一方,桃李遍天下,譜寫了一個“教育世家”的百年傳奇。
賀鼎三
《育才造士 為國之本——平川教育十八年》
2003年平川區教育局編纂的《育才造士 為國之本——平川教育十八年》,“賀鼎三家族”榮登“平川區教育世家”之榜首。

三、醫者仁心

中年伊始,由於政局動盪,鼎三公潛心鑽研中醫,自學成才,行醫三十餘年,成為當地名醫。
鼎三公行醫,多為義務,分文不取,不分晝夜,有求必應,治病救人無數,佳話頻傳。陡城曾駐紮有軍隊營部,有位余姓東北籍軍人,妻子習慣性流產,多次住院治療無效,耳聞鼎三公醫術高明,攜同妻子上門求治。鼎三公診斷後,開一藥方,讓余夫人懷孕後每月吃兩劑,其中菟絲子一味藥隨著胎兒的月份增大藥量亦須有所增減變化,一年後果然順利生產一男孩。軍人夫婦喜出望外,四處推薦,招致很多外省病人前來就診。窮鄉僻壤,有此一景,極為難得。除此事外,還有很多交口稱讚之事,不一一贅述。
鼎三公後半生開設藥房,懸壺濟世,術精岐黃,尤擅長傷寒雜病、兒科、婦科。在他行醫三十年間,不論貧富,悉心盡心醫治,每多奇效,對貧困患者分文不取,憐貧恤老,樂善好施,至今仍被當地民眾交口稱讚。
1981年,鼎三公被靖遠縣衛生局授予“名老中醫”稱號。

四、教化一方

除了興辦教育、治病救人,更讓鄉民津津樂道的是鼎三公仗義行仁、周急繼乏、褒善貶惡、定紛止爭的功德。
民國十八年,靖遠大饑荒,鼎三公傾其家資,從中衛等地購來糧食,扶危濟困。本村貧苦農民李香,因生活所迫將年僅十三歲的女兒賣給了縣城王家,骨肉分離之際,女兒號哭,泣不成聲,慘不忍睹,鼎三公聞知後,將李香的女兒領到自家,養至成年並主持其出嫁。此事至今,村民仍交口稱道。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時至今日,許多受過鼎三公幫助的人家,其後人與鼎三公的後人多有走動、交往甚密。
因鼎三公德高望重,當地每有民事糾紛,都會邀請他出面調解。鼎三公到場後,先仔細聆聽當事雙方敘事陳理,然後根據事實和雙方訴求,引經據典,評判是非,揚善抑惡,並給出建議。因為鼎三公秉公處理,而且說理透徹充分,順應人情,令雙方及旁觀者心服口服,都會遵守鼎三公的裁決。

五、社會影響

鼎三公德才兼備,學識淵博,因材施教,誨人不倦,門下弟子人才輩出。甘肅革命史上的著名共產黨人萬良才喬映淮喬雨生、張生強、歐化遠雒鳴岳等人,皆是鼎三公的學生。其中喬雨生,在中學時代奔赴延安,抗戰期間任八路軍騎兵團團長,建國後任海軍高級將領,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專程回鄉看望恩師,感謝師恩,在當地傳為佳話。
賀鼎三
1973年,賀鼎三在靖遠縣城留影
因其德高望重、功業卓著,入選《平川地方志》之“歷史文化名人”篇。

六、人物評價

鼎三公去世後,全村老幼自發為其送葬,抬棺送殯者逾千人,極盡哀榮。鄉民輓詞曰:“造福桑梓,生無愧於心;為善鄉里,死無愧於行。”
鼎三公是典型的傳統讀書人,但卻不是呆板無趣的老夫子,學問博厚、口才卓越、擅長說書、嫻熟二胡、愛唱秦腔、嗜酒好茶,長須垂胸,慈眉善目,乾淨利落,儒雅灑脫,幽默風趣,是大家的共同印象。
鼎三公所作所為,實乃傳統讀書人的本分和自覺,若套用對梁漱溟先生的評判曰“中國最後一個儒家”,那鼎三公可謂我家鄉“最後一個鄉紳”。
鼎三公宅心仁厚,聰明睿智,學識淵博,口才極佳,而且喜好秦腔,善奏樂器,儒雅灑脫,幽默風趣,頗有古仁者之風,終其一生都積極致力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教化鄉里,惠澤一方,遺風餘烈,至今稱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