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黔靈山

貴陽黔靈山

貴陽黔靈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位於貴陽市中心區西北,公園南接棗山路,東近八鴿岩路,東北有市北路,北至關刀岩、小關水庫,西連長坡嶺林場、七沖嶺、三橋村及聖泉。距市中心1.5公里,面積426公頃,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公園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陽黔靈山
  • 地理位置:貴陽市中心區西北
  • 氣候類型:高原亞熱帶氣候
  • 占地面積:426公頃
  • 開放時間:6:30-22: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區
  • 門票價格:門票:5元 弘福寺:2元
  • 著名景點:弘福寺 紀念碑 獼猴園 麒麟洞
景點介紹,宗教地位,交通信息,著名景點,弘福寺,紀念碑,獼猴園,麒麟洞,

景點介紹

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聖泉、靈猴而聞名遐邇。公園建於1957年,園內峰巒疊翠,古木參天,林木蔥籠,古洞清澗,深谷幽潭,景致清遠,自古是貴州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譽。 由於黔靈山一帶因其大氣候背景處於高原地帶,所以黔靈山的氣候條件是相當一致的,具有與典型中亞熱帶地區有所不同的高原亞熱帶氣候特徵。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充沛、生長期長,年均溫15.3℃,一月均溫4.9℃,最高氣溫33-34℃,最低氣溫4―5℃,無霜期270天。  黔靈公園集山、林、泉、湖、洞、寺、動物於一體,清絕於世。有“貴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稱。  黔靈山屬黔中山原中部的一部分,園區山嶺連綿、谷地相間,地形富於變化。海拔在1100米-1396米之間,地形各有起伏,相對高差不大,約200米左右。山體有:白象嶺、八角岩、大羅嶺、象王山、七沖嶺、檀山、杖缽山。其中大羅嶺海拔高1396米,是園內及貴陽中心區西北第一高峰。  黔靈山地區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在不大的範圍內出露較多的地層,包括二疊系下統茅口組;上統吳家坪組、長興組,三疊系下統大冶組、安順組,中統貴陽組及上統三橋組、二橋組和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群。  1944年4月,經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黔靈山弘福寺寺址屬於第四紀冰川遺蹟“冰窯”。

宗教地位

乃貴陽旅遊名勝之首,位於築域西北隅,總面積300餘公頃,由杖缽峰、寶塔峰、缽盂峰、三台峰、獅於岩、象王嶺、大羅嶺、檀山等峰巒組成。大羅嶺為全山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黔靈山原名大羅嶺,舊名唐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於邊鄙,埋沒於荒煙寒雨中”,還只是荊蠻之地,尚未開發。自明洪武至永樂年間(1375--1414)鎮遠侯顧成游登並發現聖泉之後,山中景點始見於史籍,其秀麗奇詭的自然風光才漸為世人所知,陸續有人邁出了探尋的腳步。其中以明石阡知府祁頤、貴州市政使范理、貴州主事鐘震、貴陽舉人越英、文學家楊慎、鎮守貴州太監楊金、貴州提學副使萬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為著名。但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煙野樹,人跡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傳人赤松和尚于山中創建弘福寺,名其山為黔靈山後,這座處於黔中萬山叢中的獨秀靈山才令人矚目,前未遊歷山水、銷影遁跡、弘法傳道的先賢往哲、騷人墨客、高僧名釋、達官貴人不絕於途,很快便使黔靈山成為熱鬧非凡、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此後,黔靈山旅遊勝地之名益發響亮,數百年不衰。不僅冠於黔南,且足與滇之西山,蜀之青城相泊仲。黔靈山的開發,旅遊業的興旺,在很大程度上得助於黔靈山的佛教。 佛教在唐代從黔北傳入黔中,至元末,佛教影響已遍及全黔。黔靈山到明代已開始受到佛教影響。之後,儘管黔靈山飽嘗動盪,歷盡滄桑,但佛教一直是黔靈山的主要活動者,直到清末亦是如此,就是到了民國中期,黔靈山仍然是落髮僧徒的世界。數百年來逐漸形成的這種狀況,決定了佛教徒成為黔靈山開發者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成為黔靈山旅遊業發展與繁榮的主要力量。  1、佛教徒是黔靈山的旅遊者歷代黔靈山的憎徒,大都或是見黔靈山風景秀麗,足以息心,便於禪定,或是愛其靈異和幽勝才來黔靈山棲居的。囚此他們來黔靈山後,在授徒弘法之餘,常常與文人雅士、隱士這民悠遊山水,撫弄泉石。  2、佛教徒是黔靈山景點的開闢者  黔靈山風景優美,秀甲全黔,名景勝區達幾十處,遍布山南山北,山上山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中許多風景名勝卻因懸崖險峻,路阻行難,有虎豹狐蛇而終年埋沒深山,人跡罕至。  這種雖有眾多幽勝而無人觀賞遊覽的狀況,一直到佛教徒來黔靈山後才有了較大改觀。直到赤松發現後,方才聲名大振,詩人名流紛至沓來。後來清石阡知府劉世恩將它列為“黔靈八景”之一。  不僅如此,佛教徒們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弘法環境,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拓寺擴廟,整場飭林,這樣大量的寺廟輔助設施,亦即人文景觀便應運而生。如月亮池井,坐落弘福寺旁,系赤鬆開鑿,井為正方形,長寬各4米,深3米,長年清泉不斷,冬溫夏涼,可供數百人飲用。如寶塔群,建於寺旁之昆戶峰半月穴中,有塔20餘座。黔靈山歷代住持高僧圓寂後,其骨即葬於塔中,各世嗣法門人暨合山兩序僧眾均把立碑銘。  山中遊歷時的駐足之地、流連之所、乃至歇息之處,後來也都成為遊人憑弔和迫蹤之點。比如,至今仍為遊人尋蹤訪跡、頂禮膛拜的著名古景--古佛洞。  引人注目的是,僧徒們為了美化山間的景色以吸引遊人,亦為了保護黔靈山的生態環境,在山上山下大力植樹造林,廣種花木。乾隆五年,弘福寺第三代住持參之和尚率寺僧廣植竹木杉松數萬株。乾隆五十二年,第四代住持惺慧在山上調鶴馴鹿,廣植名花樹木,並向官府呈請嚴禁人牛踐踏山林,為此地方官府特在黔靈山立“護法碑”,以後歷代寺僧均不斷在山植構造林,廣育名花。在數百年培育保養下,全山古木幽深,綠蔭蔽天,鬱鬱蒼蒼,覆蓋面積達十餘里。樹種以松、杉為主,其次為楓香、青槓,更有珍稀樹種如半風荷、香樟、紫揪、紫薇、桂樹等,尤以紅豆樹為罕見,有相思鳥常棲息其間。可見歷代佛教僧徒們在黔靈山種植的這片森林,不僅為山觀增勝,而且對於山中的氣候調節、生態平衡均有稗益。  3、佛教徒是黔靈山遊客的熱情服務者  自從赤松和尚開闢黔靈山以來,他們當中有的是赴任路過,順便觀光,有的是慕名而來,專程探訪;有的是在貴陽、安順任上,就近遊歷;有的是仕途失意,來山尋求解脫,還有的則是出於對佛教的頂禮膜拜,而踏上佛教名山的。雖然他們登山的目的不盡相同,駐足時間有長有短,但都受到過黔靈山僧眾熱情的歡迎和竭誠的服務。
不僅如此,佛教徒還以黔靈山主人的身份,從衣、食、住、行、游諸方面為遊客提供儘可能周全的服務。如貴陽曹惟誠進士登山後,弘福寺第二代住持瞿脈和尚辟房供其小憩,備茶飯供其享用。  4、佛教徒是黔靈山的熱情宣傳者  黔靈山的佛教徒在居山弘法和遊歷山水的過程中,為黔靈山優美的自然風光所吸引,並因此而深深愛上了黔靈山。為了充分表達內心對黔靈山山水的鐘情與愛慕,他們往往不惜筆墨,放歌山水,記敘遊蹤,敷陳掌故,抒發精懷,熱情讚美和謳歌黔靈山。  這些名人雅士的詩文、書刻都對黔靈山風物人情、山川勝跡進行了美妙、生動、形象的記敘和描繪,從而大大提高了黔靈山的知名度,同時為遊人提供了遊歷觀山的新內容,極大地推動了黔靈山旅遊業的發展。

交通信息

黔靈山景觀(20張) 地址:位於貴陽市西北角。
門票:5元;弘福寺門票價格2元。
交通:貴陽市區乘1、2、10、12、13、16、23、25、30、53、41路公車,或者61、62路中巴車可達。

著名景點

弘福寺

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赤松和尚創建。“沿九曲徑”蜿蜒盤旋,經二十四拐,可抵達。寺廟殿宇雄偉,佛像莊嚴,石塔林立,古木參天。徑旁摩崖石刻不絕,其中“虎”字高6米餘,題名岱山趙德昌書,實為清著名書畫家孫清彥(竹雅)代筆。寺後象王嶺望城台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築亭”,(1986年春劉海粟大師親書)。老一代國家領導人曾登峰作詩。董必武詩:“競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泉清樹古葉微脫,寺外雙峰峙若關”。朱德詩:“野靈山上望貴陽,十年建設換新裝。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幹勁建家鄉”。

紀念碑

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始建於1954年秋,於1956年建成,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廣場面積4200平方米(碑前廣場寬64米,長34米,可容萬餘人)。台階6層,58階,最高一層聳立著高約30米的石碑,碑上刻著李子光用隸書書寫的金光閃閃的“解放貴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頂端為兩層,呈塔型,每一層都有四隻翹腳,下刻半圓形石花和一枚鮮紅的五星。碑座呈正方形,邊長4.2米,高1.5米,四面中間雕刻有一花環,花環兩旁為繫著的紅綢,以一定的弧度伸向兩邊,邊向下垂掛,兩側雕刻有齒輪、稻穀、麥惠組成的圖案。石階三重,分別築有雕花漢白玉石柱、石欄,離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雲托著的和平鴿兩隻。圖案雕刻精美,意義深遠:齒輪象徵著工人階級,旋轉的齒輪仿佛帶動著整個國家飛轉向前;稻穀、麥惠象徵著農民階級,同地也象徵著人民的幸福,祖國的繁榮;花環則寄託了人民對浴血奮戰而犧牲的先烈們的衷思;鴿子象徵著祖國的和平、安寧;鮮紅的五星象徵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獼猴園

獼猴園始建於30年代,原為中西上式建築,包括會議室、招待所等。1941年4月9日,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此會晤囚禁於麒麟洞的張學良將軍,並留宿一夜。解放後,此處一度作為貴陽市人民政府的臨時辦公場所。1957年黔靈公園建園,該地即劃歸公園管理。1985年,政府投投資對此處進行了整修,拆除原招待所,配以富有中國園林特色的長廊及江南亭榭,以供遊人休息及欣賞。爾後,公園在此進行野生獼猴散養的科研,經過十餘載的不懈努力,科研工作獲的了成功,獼猴從當初的20餘只發展到現在的五大群,300餘只,已形成不可多得的景觀。在此可享受到人猴同樂的妙趣,令人留連忘返。

麒麟洞

麒麟洞因洞內有一巨型鐘乳狀似麒麟,古而稱為麒麟洞。早在1530年 ,洞前已建有廟宇“白衣庵”。與對面咫尺之遠處的“檀泉”為昔日的一大景勝。1941和1949年,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先後被蔣介石囚禁於此。1996年政府撥出專款張、楊將軍紀念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