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位於廣西盆地四川盆地之間,屬雲貴高原的一部分,處長江水系珠江水系分水嶺地帶,面積17.636萬平方千米。貴州高原位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平均海拔約1000米。

貴州高原是中國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主要分布區。汞、煤、磷、鋁等礦產在中國地位重要,也是中國洞穴瀑布旅遊資源最集中、最壯觀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高原
  • 外文名:Guizhou Plateau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部
  • 面    積:17.636萬平方千米
  • 平均海拔:1000米(占56.1%)
區域範圍,地質構造,構造,地層,地勢地貌,地貌,地勢,氣候,水文,生物,民族,

區域範圍

貴州高原介於北緯24°35′~29°15′,東經103°35′~109°35′,處長江水系珠江水系分水嶺地帶,面積17.636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約1000米(1000米以上占56.1%)。除分布於北部的大婁山、東北的武陵山,西部的烏蒙山和東南部的苗嶺都高達1500~2600米以上。
貴州高原貴州高原

地質構造

構造

從中元古宙至今的地史時期,貴州地殼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造成了較為複雜的地質構造景觀(格局)。貴州跨越揚子地塊和華南早古生代褶皺帶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揚子地塊內,可按蓋層性質的不同,分為三個二級單元。對蓋層在某些地質時期分化較清楚的黔北台隆,尚可分為兩個三級單元。
揚子地塊依其形變特徵的不同又分為畢節北東向構造、鳳岡北北東向構造、威寧北西向構造、貴定南北向構造、望謨北西向構造等五個變形區。捲入華南早古生代褶皺帶的主要是貴州的東南部。基底構造在總體上是北東向的複式背斜及少量同向斷層。它與晚古生代以上地層所組成的構造有明顯的交角(如新化向斜),顯然是基底構造。燕山期構造與揚子地塊相似,主要呈北北東向。

地層

從早期的中元古宇至晚期第四系地層均有出露,厚度達3萬餘米。中上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地層和火山岩經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地層為主;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以海相碳酸鹽地層占優勢;晚三疊世晚期以後則為陸相碎屑地層。地層區劃主要屬揚子地層區,次為江南區(或過渡區)及右江區。
岩石分布以沉積岩分布最廣,發育最佳;火成岩岩類較多,但分布零星;變質岩的岩類不多,相變單一,分布在黔東南地區。岩石地層由老到新從東向西分布。黔東南及梵淨山集中分布了六億年前的變質岩,向西往黔南、黔中、黔東北、黔北、黔西北到赤水,基本格局依照震旦—寒武繫到侏羅—白堊系的分布規律。在黔南、黔中、黔東北、黔北、黔西北地區,矽酸鹽岩和碳酸鹽岩基本上呈條帶狀互層分布。玄武岩集中分布於黔西北的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中地區有少量的分布。碳酸鹽岩分布占61.9%,形成了貴州以喀斯特農業生態為主的特徵。

地勢地貌

地貌

貴州高原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響,表現為山嶺縱橫,地表崎嶇,俗有“地無三里平”之說。在大的分水嶺和河流上游,河流溯源侵蝕尚未到達,高原面保存完好,谷寬水緩,地面平坦。石灰岩山地普遍發育喀斯特地貌。由主要分水嶺到深切峽谷,表現出由峰林(殘丘)溶盆(平原)→峰叢谷地→峰叢窪地有規律的更替變化。在地貌類型變化的交界處往往地表河及地下河都發生坡折,同時出現裂點,聞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即為一例。

地勢

由緯向三級階梯與經向兩面斜坡構成,處於我國青藏高原第一梯級到東部第三梯級丘陵平原過渡的第二梯級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地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緯向形成三個階梯,同時又處於我國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區,中部高,東、南、北低。經向形成兩面斜坡,因而又成為高聳於四川盆地與湖南、廣西丘陵間的高原山地。
地勢可分三個梯級(台面),海拔高程分別是,第一梯級(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寧、赫章、水城一帶的高原組成;第二梯級(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貴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組成;第三梯級(台面)海拔繼續降到800-500m、由江口-鎮遠以東的低山丘陵組成。
西部第一梯級(台面)地勢最高,為雲南高原的延續部分,是貴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較好,高原的邊緣切割強烈,形成高中山。中部第二梯級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區,其範圍在遵義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東、鎮遠以西的廣大地區,南、北兩大斜坡區則是山區分布區。東部第三梯級(台面)指松桃、銅仁、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與湖南丘陵區連成一片。
地勢起伏較大。最高點威寧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點都柳江出省處海拔137m,高差距2763m。但全省地勢起伏狀況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級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淺,相對高度小,如處於第一梯級(台面)面的安順、平壩、貴陽、遵義、湄潭、甕安、麻江等地,以及處於第三梯級(台面)面的銅仁、玉屏、錦屏等到地,相對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級面的轉變地帶,高原邊緣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區則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對高差大,如地處高原北部的習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邊緣的安龍、冊亨、望謨、羅甸、荔波等地相對高差常達500-700m以上。局部隆起的山地則地勢起伏更大,如梵淨山雷公山龍頭山等強烈隆起的斷塊山地,其相對高度可達700-1000m以上。

氣候

貴州高原為高原型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大部地區年均溫14~16℃,最熱月均溫22~25℃以下,最冷月均溫多在5℃以上,極端最高溫多不超過38℃,極端最低溫很少低於―8℃,年較差在20℃以下,10℃以上的活動積溫大部地區達4 000~5 500℃,生長期達230~270天,南部海拔較低的河谷盆地可達5 500~6 500℃,生長期長達290~300天以上,有霜日僅10~15天。
多陰雨,日照不足。年降水量多在1100~1400毫米,由西北往東南遞增。大部地區雨日在160天以上,小雨多,占全年總雨日80%。因多陰雨,故有“天無三日晴”之說。日照特少,多數地區年均日照1 200~1 500小時,日照率僅25%~30%,為中國日照較少地區之一。

水文

貴州河流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流域,苗嶺為省內一級分水嶺,全省河網密布,長度10km或流域面積大於20km的河流共有984條,占河流總數的91.6%,河網密度平均每100km河長17.4km;貴州河流多發源於西部高原,水流方向受地勢與地質構造條件制約,由二級地勢階梯分別向東、南、北三個方向呈扇形展布,多數河流上遊河谷開闊、中洲湍急、下遊河谷深切,岸坡陡峻,相對高差300-700m,河流山區性特徵明顯,季節性河流漲幅大。

生物

貴州高原發育紅壤、黃壤。植物區系成分複雜,植被類型多樣,具東西和南北過渡特徵。東部濕性常綠闊葉林,樹種多華中區系成分,常見有大葉錐栗、甜櫧、香樟、木荷及針葉樹馬尾松等。西部乾性常綠闊葉林多雲南區系成分,常見有滇青岡、滇錐栗、元江栲、滇黃櫟、雲南樟、西南木荷及針葉的雲南松、滇油杉、滇柏與威寧短柱油茶、矮楊梅等。
貴州高原的林帶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帶性。如黔東北海拔2 572米的梵淨山便有5個分帶:500~1 300米為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帶;1 300~1 800米為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山地黃棕壤帶;1 800~2 100米為落葉、闊葉林山地黃棕壤帶;2 100~2 350米為亞高山針葉林灰棕壤帶;2 350米以上為矮林灌叢草甸土帶。
動物也由華中、華南區系的花臭蛙、黑背白環蛇、紅腹錦雞、華南兔過渡到西南區系的無指盤臭蛙、雙全白環蛇、白腹錦雞、高原兔等。
本區的植被類型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殼斗科、樟科,山茶科,以及木蘭科的拷屬、青岡櫟屬、樟屬、幀楠屬和木荷屬等優勢樹種構成,一般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下。在石灰岩地區多為石灰岩常綠櫟林。

民族

貴州高原是中國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主要分布區。汞、煤、磷、鋁等礦產在中國地位尤為重要。此外,貴州高原也是中國洞穴瀑布旅遊資源最集中、最壯觀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