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竹蓀

貴州竹蓀是世界上最珍貴的食用菌之一,被人們譽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

竹蓀系古代南方官吏對皇帝的貢品,官商士紳的重大筵宴上亦鮮有可見。其見諸於文字最早者當數我國唐代段成式(?——683年)撰《酉陽雜俎》:“梁簡文帝(南北朝時)延香園。大同十年(公元544年)竹林吐一芝,長八寸,頭蓋似雞頭實,黑色,其柄似藕柄,內通中空,皮質皆潔白,根下微紅。雞頭實處似竹節,脫之又得脫也。自節處別生一重,如結網羅,四面周可五六寸,圍繞周匝以罩柄上,相遠不相著也。其似結網眾目輕巧可愛,其與柄皆得相脫,驗《仙書》,與威喜芝相類。”其入饌早見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廚用抄本《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有“竹參鴨子”、“涼拌竹松”、“釀竹參”等等。而對竹蓀入饌講得較透徹的則是清末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和鹹安宮總裁的薛寶辰。他在《素食說略》中說:“竹松,或作竹蓀,出四川。滾水淬過,酌加鹽、料酒,以高湯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見;或與嫩豆腐、玉蘭片色白之菜同煨,尚不宜夾雜別物並搭髓(勾欠)也。”此種作法是否得自宮廷大內有待進一步考證,而京津地區傳說以往寺院齋菜席面上若無竹蓀,便算缺典,稱不得高級筵席。
竹蓀作為菜餚,具有一種獨特的無可比擬的清鮮風味。其質地脆嫩疏鬆,能夠飽吸鮮湯葉,使味道愈見鮮美而爽口。竹蓀適宜於燒、炒、燜、扒、釀、燴、涮等多種烹飪方法,宜勞宜素,總能保持鬆脆鮮美特色。竹蓀可以單用,如“清湯竹蓀”、“紅燜竹蓀”,又可搭配葷料,如閩菜“竹蓀響螺湯”、粵菜“竹蓀扒鳳燕”、黔菜“蓀心肉餡湯”、桂菜“玻璃雞片竹蓀”等等;還可與素菜搭配,如“芥藍穿竹蓀”、“龍井竹蓀湯”、“口磨竹蓀湯”。廣東的“鼎湖上菜”必須有竹蓀,而“竹蓀銀耳”是貴州名菜,“竹蓀汽鍋雞”在雲南視為大補之品。
竹蓀還是營養極為豐富的保健食品。其菇體中富含19種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民間驗方中可知有顯著的滋補作用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可防治高血壓病,降低膽固醇,減少腹壁脂肪貯積,以及多種神經血管系統疾病,腸炎初起或久治不愈改服竹蓀能較快恢復。貴州道真、惠水等縣民間醫生用竹蓀治療白血病有奇效,雲南鎮雄州苗族同胞將竹蓀與糯米一同泡水喝,能治傷症和咳嗽。日本國醫藥學專家上野三郎等從中國竹蓀中提取主要含有縮氨酸氮的多糖物質,對鼠腹腔癌增殖的抑制率達70%,其抗癌活性遠優於冬蟲夏草、香菇等抗癌菌類食物。竹蓀素製品將成為今後重要的抗癌藥物。經常食用竹蓀,同樣可以收到防癌效果。
今天,以“織金竹蓀”為主的中國竹蓀及其文化美食現象在海內外已呈廣泛發展趨勢。昔日天子珍饈已廣泛進入了各種層次交際筵席和千家萬戶的餐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