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劍河新縣城

2003年,三板溪水電站的建設,劍河縣城搬遷到原台江縣革東鎮,由此排在汶川之後,成為中國第二年輕的縣城——貴州劍河新縣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劍河新縣城
  • 搬遷時間:2003年
  • 占地面積:168.88公頃
  • 全縣總人口:23.87萬
2003年,三板溪水電站的建設,劍河縣城搬遷到原台江縣革東鎮,由此排在汶川之後,成為中國第二年輕的縣城。
劍河新縣城,是一幅在白紙上描繪出來的美麗的民族風情畫卷。這座占地面積168.88公頃的苗侗特色山水園林旅遊城市,是我國僅次汶川的最年輕的縣城、雲貴高原的新明珠。
舊聞回顧我省史上規模最大的移城
上世紀80年代初,三板溪水電站被中南設計院勘測之後,劍河城就屢屢傳出要被搬遷的訊息。1991年,國家正式決定在三板溪修水電站。與此同時,國家開始減少對劍河城的建設投入。後來,上級有關部門正式下發了劍河老城暫時停止建設的書面檔案。2004年10月l0日上午,劍河新縣城規劃區人流如織,喜氣洋洋,劍河新縣城開工典禮在這裡隆重舉行。
劍河縣城區和南加、南寨、柳川、南哨、革東5個集鎮是三板溪水電站建設的主庫區。在當年,這意味著,劍河將迎來貴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城。
劍河的遷城碑。
劍河縣位於貴州東南部,總面積2176平方公里,轄7鄉5鎮308個村(居委會),全縣總人口23.87萬,其中以苗、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96%。在清水江流域修建的三板溪水電站總投資61.5億元,裝機容量100萬千瓦。
2006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劍河縣城1.57萬居民全部遷入新縣城。當年預計,隨著三板溪水電站建設的推進,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劍河縣城將永沉江底。
縣城小區沒有圍牆
第一次從玉凱高速經過的人們,總會忍不住放緩車速,感嘆路邊如積木一般整齊的樓房。那些青磚灰瓦、飛檐翹角的苗侗元素,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漫步劍河縣城裡,一條清幽幽的河穿城而過,河堤兩岸楊柳輕拂鮮花競艷。劍河,這座占地面積168.88公頃的苗侗特色山水園林旅遊城市,成為了我國僅次於汶川的最年輕縣城。
12月2日,在劍河,所有接受過我們採訪的工作人員都得意地說,“你在我們劍河縣,絕對找不出一堵圍牆”。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用“我們劍河”這個詞語,言語間,滿是自豪。
2003年,三板溪水電站的建設,讓劍河的縣址從該縣的柳川鎮搬遷到原台江縣革東鎮。在新址上描繪藍圖,劍河這張白紙,民族風情和安居樂業是決策者們考慮的首選。於是,一座“沒有圍牆,所有的小區都四通八達、都可以到達”的縣城就這樣誕生了。
2007年,人們陸續搬進新城。由於小區沒有圍牆,加上也沒人管理,當地老百姓開玩笑說,“一夜之間,全省的精英小偷齊聚劍河”。那段時間,每到上班時間,用不了一個早上,一棟樓從1樓到6樓,家家被盜戶戶失竊。
新城雖然漂亮,但百姓缺乏安全感卻成了最大的問題。於是,黔東南州和劍河縣聯合大力整治。漸漸地,百姓們的安全感一年高過一年,到目前為止還排在了黔東南的前列。沒有圍牆的縣城,鄰里之間也仿佛沒了隔閡的牆,相互走動串門更是成了習慣,居民間再也沒有台江人和劍河人之分。
劍河是座不夜城。每到晚上,五彩的霓虹燈把劍河裝飾得璀璨華麗。每當這時,劍河縣行政中心門口,一個可容納千餘人同時起舞的陽光廣場就成了大家飯後消遣的首選。
當地幹部介紹,尤其是到夏天,陽光廣場不僅有劍河縣城的人在跳舞,三穗、台江、鎮遠等縣的百姓甚至還開車前來湊熱鬧。廣場外河邊的那條道路,最火爆時,小轎車停得滿滿當當。
“找不到朋友的,就來劍河吧。”當地幹部說,這句話成了劍河縣人炫耀的口頭禪,他們口中的“朋友”,指的是談戀愛的對象。而能得意地喊出這句口號的原因,是因為廣場分為老、中、青三個區域,很多年輕人在這裡找到了戀人,由此,陽光廣場的名聲也就打了出去。
從村里人變為城裡人
劍河縣城32米寬的仰阿莎大道旁,是原革東鎮的街上村,即鎮政府所在地,也是現在新縣城縣址的一部分。這個村,以前有304戶村民。劍河縣城要搬遷過來時,有100多戶村民的土地被徵用。現在,這100多戶村民幾乎家家修起了五六層的高樓,有兩三個門面,僅靠出租房子和門面,就過起了城裡人的舒適日子。
12月2日上午,天氣微寒。遇見街上村的村民歐秀英時,32歲的她穿著親手繡的民族便裝,腳蹬一雙5厘米黑色的高跟鞋,剛從外面買菜回家。
歐秀英家的客廳,顯眼處擺放著一個大魚缸。而液晶背投電視和舒服的沙發,則顯示著主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歐秀英的新家。
歐秀英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12歲,可以獨自上學。她每天早上要做的事情,就是給兩個孩子做早餐,然後將4歲的小兒子送到200米開外的仰阿莎大道旁,等縣裡面的中英文幼稚園派車來接。之後,再買菜回家給老人及丈夫兒子做飯。如今,這樣的生活她已經過了差不多3年。
“現在的白菜是越來越貴了。”對於從前是自家種菜自家吃的歐秀英來說,這幾年要買菜吃了,而現在物價上漲的速度讓她有點接受不了。但接著,這個只有著國小文化的苗族婦女又靦腆地一笑:“不過,還是現在的生活好,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住上這樣漂亮的大房子。”
歐秀英嘴裡的“以前”,指的是劍河縣城還沒搬遷時。那時,她家是一棟30來平方米的木房子。一樓只有一個臥室和一個堂屋(客廳),根本不夠住。於是,父母孩子住在一樓,她和丈夫只能住在堆放穀物和雜物的二樓。說是二樓,其實也就是苗家吊腳樓的三角形樓閣,那裡低矮,經常會碰著頭不說,到了冬天,寒風還“嗖嗖嗖”地直往裡灌。由於房子在320國道旁,有車經過歐秀英家時,噪音大灰塵多,放在家門口的凳子只要一會沒坐就是一層灰。
拆遷後,歐秀英家拿了一些征地補償款,再加上積蓄和東拼西湊的錢,一共50多萬元,修了一棟5層高的樓。每層樓有100平米,自家住在5樓,門面和5樓以下用來出租。歐秀英算了一下,大概每年一共可以拿到2萬多塊錢的租金。這讓從前年純收入不過2000多塊錢的她很高興也很知足。此外,現在她丈夫還利用自家的一個門面開起了純淨水派送的店子,生意還不錯。
“你看,以前做農活的時候,我的手經常開裂生老繭,現在都好了。”歐秀英伸出雙手在我們面前晃了晃。
“現在,小兒子回家來還鬧著要教我英語,一般對長輩的稱呼和水果之類,他都會。甚至,還學會了用英語唱歌。”歐秀英說,而這在從前,村里四五歲的孩子不是在玩泥巴就是跟著大一點的孩子上山放牛,哪裡能學什麼知識。比如說她的大兒子,就沒上過幼稚園。
而習慣了走村串寨,“出門就能遇見熟人”的村里人,住進了樓房反而有些不自在。歐秀英家隔壁就是大哥家,同樣住在5樓。為了便於兩家走動,他們索性在5樓相連的牆壁處安了一個門。這樣,想串門時就不用下到1樓再爬5樓了。歐秀英說,像她家這樣,兄弟間是鄰居的重新開一道門的村民還不在少數。
歐秀英他們家周圍,是一棟棟整齊的高樓,而在這些高樓背後,是村民口中上街村的老街。老街,真是已經很老了。房屋密集,木房、磚房擠成一團,由於不在拆遷範圍,這裡還是從前的樣子。臨近中午,不少村民家中炊煙裊裊,而緊緊相鄰的歐秀英他們家,卻早已用上了電磁爐。
“老街剩下的這100多戶人家也列入了城中村的改造計畫,這項工作即將啟動。”革東鎮的一位官員說。
而對於整個縣城的下一步改造,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劍河縣移民局的局長張子中說:“劍河縣將圍繞‘民族特色的名縣、自然生態的大縣和旅遊發展的強縣’的目標,抓住三板溪水電站建設的機遇,依託資源的最最佳化配置,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在確保全置計畫如期實現的前提下,滿足新縣城建設和區域旅遊城市長遠發展要求,走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