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穗竹編

貴州三穗竹編

貴州三穗竹編

貴州三穗竹編開始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餘年的編制歷史,匯集竹編簸箕,竹編篩子,竹編椅子,竹編果盤,竹編收納筐等竹編藝術品。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在傳統技藝街區展出了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既有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青神竹編,又有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的劉氏竹編,博採眾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三穗竹編
  • 外文名:gui zhou san sui zhu bian
  • 歷史:編制歷史400餘年
竹子,不僅是一片片綿延的綠色植物,更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精神與文化的象徵。竹於風霜凌厲中蒼翠儼然的品格,常被詩人引為同道;竹節的堅韌品質,創造出了“竹編”這種精美又實用的工藝。
中國是竹子的故鄉,也是竹文化的發祥地,因而中國的竹編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說是當之無愧。華夏民族的竹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學會用竹子製作箭頭捕獵了,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能尋到“竹”字象形符號的印痕。
竹編路燈竹子對於中國人來說,很難有人說清楚是其“物理用途”的影響大還是“文化美學”的影響大。但因我們要說的是竹編工藝,所以要從竹子的“物理用途”講起。
提到物理用途,人們首先會想到“竹簡”,在魏晉以前幾百年的漫長歲月里,人們都是在竹簡上寫字、刻字、著書立說。竹子堅固且不易腐爛的特性,使得竹簡上記錄的文字能夠傳至今日,正是它的出現,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竹編燈其實從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有了竹編這門手藝。當時的人們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此時,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直到陶器的出現,竹子才從“匾制器皿”的命運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豐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竹的利用率得到提升,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花樣也日益繁多。接下來的秦漢時期,竹編則沿襲了戰國楚國的編織技藝。中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發現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蓆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燈節活動自唐代以來就在民間流傳,至宋代已經十分流行。一些達官貴人往往會讓竹編藝人利用竹子創製成精緻的花燈,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花燈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這種花燈直到現代還能經常看到。
竹椅對於現代人來說,竹製工藝品最大的用途不過是家居裝飾或者充當旅遊紀念品,殊不知在很多人預言竹編工藝即將沒落的時候,家具商們盯上了這種物美價廉的材料,給了竹子更廣闊的舞台——竹編家具。
在全球木材資源逐漸缺乏的情況下,竹子生長快、成材早、產量高的特點正中了家具廠商和生態保護主義者的下懷。竹子只是一次造林成功,便可以多次利用且不會破壞生態環境。再加上竹材紋理通直、色澤淡雅、材質堅韌,尤其是它韌性強和可受熱彎曲等特點,是木材遠遠不可比擬的。同時,竹編家具不僅是實用的日用品,還具有相當的觀賞性,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愜意,還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
竹編家具竹編家具與木質家具比較,有強大的空間優勢,這是由於竹材有較強的物理力學性能,因此在同等承載力學強度下,新型竹集成材家具構件能以較小的尺寸滿足強度要求。所以竹編家具在整體造型上會顯得更為輕巧,更能體現竹材的剛性以及力的美學。
竹編還有著獨特的製作步驟。在選好竹之後,竹編產品必經一個步驟就是乾燥。乾燥工序對保證製成品的質量尤為重要。只有竹片達到乾燥工藝標準要求,製成品才不易開裂,變形或脫膠;第二個步驟是軟化。竹材組織緻密,材質堅韌,抗拉強度和彎曲度很高,所以對竹條進行軟化處理的目的是使竹條易於彎曲定型;第三個步驟則是彎曲成形。將軟化後的竹條用鐵絲紮成捆。竹條捆在高濕熱狀態下放入模具中,然後放入乾燥箱內高溫再次乾燥。在乾燥過程中隨竹條幹縮量的增加及時緊固模具,保持緊密貼合狀態,以使竹條彎曲定型良好。
竹是在世界貿易中最具價值的非木質林產品之一,同時對於熱帶和亞熱帶的農村貧困地區來說,竹編產品在當地貿易和日常生活中也不可或缺。所以,竹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特殊的潛力。(本文圖片由沈海濱攝)
(作者: 某某)(編輯: 張安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