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嶼大橋

貴嶼大橋

貴嶼大橋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華美社區與南安社區交界處。橫跨練江,史稱“桂江春漲”,為貴嶼八景之一。橋長35米,寬4米,因是貴嶼第一座橋故稱貴嶼大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嶼大橋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頭市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大橋簡介,建橋歷史,題名,大橋奇事,重石鋪橋,蚊叮牛角,國舅趣事,宴鄉紳,陳北科與周不錯,迎欽差,

大橋簡介

貴嶼大橋位於潮陽區貴嶼鎮華美社區與南安社區交界,大橋建於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橋長35米,寬4米,僅有兩座橋墩,分成三孔,橋板由30條大石組成,每條大石重達5噸多,橋面距離江面10米,是潮陽最具傳奇色彩的古橋,也是潮陽境內現存最早的三座古橋之一(西臚無水橋、貴嶼大橋、和平橋)。

建橋歷史

北宋大觀二年(1108)當地富商、長者出資修建大橋,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
清嘉慶十六年(1811),舉人陳德楷等倡修;
1971年貴嶼人民公社主持重修;
2013年貴嶼雙忠行祠理事會主持、當地居民出資重修大橋、次年重修大橋護欄。

題名

據史料記載:貴嶼大橋距離縣城約70里,原橋上有橋匾,為先賢所書,不過建國後由於種種原因而遺失,1971年貴嶼人民公社重建護欄,但並未恢復橋匾,至2014年貴嶼雙忠行祠理事會主持、當地居民出資重修大橋護欄,恢復古蹟,請書法大師朱復戡弟子陳孟中教授為大橋書寫匾額,上書:貴嶼大橋,並立修橋記、貴嶼八景兩塊橋匾。

大橋奇事

重石鋪橋

貴嶼大橋的橋板由30條大石組成,每條大石板重達5噸多,橋面距離江面10米。當年建築,在沒有機械施工的情況下,這么重的大石怎樣從10多里遠的小北石運來,又怎樣吊裝在10米高的江面,至今仍是個迷題。

蚊叮牛角

抗日戰爭時期,因貴嶼大橋是當時潮陽與普寧的交通要道,為阻止兩地互通情報,日寇派飛機轟炸貴嶼橋,丟下幾顆炸彈,大橋卻安然無恙,當地民眾稱日機的行為是“蚊叮牛角”。

國舅趣事

宴鄉紳

潮汕民間流傳著一句咒罵官員魚肉鄉民、大吃大喝揮霍公款的俗語叫“食屎食尿”,據說它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間潮陽國舅爺陳北科之口而傳播的。
陳北科性格詼諧,不拘小節,卻又愛僧分明,不入俗流。他對鄉里的鄉紳豪強和村外河邊碼頭官商船主坑害百姓的行為很不滿;加之豪紳們常常埋怨堂堂國舅爺從未宴請過他們一次,他就成竹在胸,想一箭雙鵰教訓他們。
一天夜裡,陳北科讓孫子到停泊商船的大橋上出恭,船主一見,不知是誰就破口大罵,其他商船的人也一齊湧上來,有的動手打他,有的說要推他落溪。陳北科說:“官司不如屎尿緊,你們打我何來?”大家聽聲看人,才知是國舅爺,一驚非小!“你們連我這國舅爺也敢打,真是目無朝廷,反了,反了!”眾人怕惹大禍,便同他私了,談妥由各船主合資聯辦幾桌酒席,於隔天中午在陳氏祖祠宴請眾鄉紳。
席間並沒有看見國舅到來,宴客之事全由管家料理。將散席時,陳北科才姍姍而來,對眾紳士們說:“你們知道我這些酒席的來歷嗎?那是我孫放屎撒尿換來的,大家吃的是什麼,便可想而知了。”祠堂外有民眾起鬨說:“食屎食尿呀!”“食屎尿”一語便這樣傳開了。

陳北科與周不錯

陳北科告老回家,終日吟詩作賦,力所能及為人解厄。一天,原三邊總制已故翁萬達的夫人,哭哭啼啼來求見,說是翁萬達在官時與新任潮州知府侯天來有讎隙,現在侯天來要殺戮翁家,請求陳北科消災解圍。陳北科同情翁家,但苦無良策,整天在家中悶坐,恰好瞎子周不錯在府外敲鈴招卜,陳北科本是不信命卜,聽到周不錯招搖過市,就命人呼喚他進來,以求開心。周不錯不知此家是陳北科府第,信口開說陳北科有鐵鎖之厄。陳北科大怒反問周不錯:“那你自己有什麼厄運?”周不錯知道自己失口,忙說:“小人也有厄,幸有貴人相救。”陳北科覺得好笑。命家人將周不錯鎖於貴嶼大橋下,看看當潮汛漲起時,有誰人去救他。眼看水位漸漲,周不錯大聲呼救,正好陳北科的家兄陳南科路過,不知是誰惡作劇,忙將周不錯救起。
陳北科原想戲弄周不錯,卻觸悟起解救翁家的對策。第二天,他喬裝到潮州府,在大街上故意衝撞新任知府侯天來,侯天來不認識陳北科,命差役用鐵索將陳北科捆縛,按當時朝廷慣例,當朝要人被緝,龍頭炮便連天響至京城。龍頭炮一響,侯天來大驚,一打聽,才知原是鎖了國舅爺,連忙哀求陳北科諒情。陳北科不允,堅持要同上金鑾,侯天來知道事情弄大了對自己不利,苦苦請求陳北科相救。陳北科大聲說:“小子有眼不識泰山,若依我三件事,此案不究”。侯天來滿口答應。陳北科提出三個條件:一是立碑向潮州父老反省,二是不私報翁家前仇,三是贈送一塊牌匾給周不錯,牌匾要大書“潮州名卜”四個大字。鑒於陳北科的威望和聲名,侯天來只得照辦這三件事。一場風波平息了。

迎欽差

陳北科在家鄉過著粗茶淡飯的布衣生活,一次朝廷欽差來訪,陳北科親自到橋上等候欽差,並安排老幼婦孺駕舟在練江上挖泥,欽差見狀,問北科:“青壯年哪裡去了?”北科答道:“潮州連年水災旱患嚴重,民眾生活貧困,青壯年多數到嘉應、江西一帶謀生去了。”欽差回朝之後,奏明皇帝,遂減免潮州賦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