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脂細胞

貯脂細胞(fat-storing cell,FSC,Ito)是肝臟的間質細胞,是纖維細胞的前身屬結締組織細胞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貯脂細胞
  • 外文名:fat-storing cell
  • 類型:髒的間質細胞
  • 屬於:結締組織細胞系統
  • 時間:1876年
  • 國家:德國
發展歷程,影響變化,

發展歷程

早在1876年,德國CarlvonKupffer在使用氯化金染色法研究肝臟的神經系統時無意中發現肝血竇周圍有呈星狀形態的細胞,將其命名為星狀細胞(sternzellen)。1898年,Kupffer用印度墨水對兔肝進行染色時,觀察到能吞噬墨水顆粒的肝巨噬細胞,也就是後來人們為紀念Kupffer而命名的Kupffer細胞。因為同樣為星狀形態,Kupffer誤把肝巨噬細胞和星狀細胞混為一談,認為星狀細胞就是肝巨噬細胞。這種觀點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直到1951年,日本學者ToshioIto通過光學顯微鏡發現人的肝竇周圍有一種富含脂質小滴、並且有網狀纖維包繞的細胞,並將之命名為伊東細胞(ItoCel1s)或貯脂細胞(fat-storingcells)。1958年,Suzuki用銀染色法在Disse腔內觀察到這種星芒狀的細胞,發現其突起與肝臟內的自主神經末梢相連繫,他認為這種細胞能將來自肝內自主神經的衝動傳遞給肝實質細胞,並將其稱為“間質細胞”;1966年,Bronfenmajor證實了伊東細胞的發現,又給該細胞起新名叫脂細胞(Lipocytes);1971年,KenjiroWake採用電鏡,結合氯化金染色法蘇丹紅染色法發現Ito所描述的伊東細胞和Kupffer所發現的星狀細胞原來是同一類型的細胞,並指出上述細胞既不同於肝竇內皮細胞,也不是肝內的巨噬細胞。這種細胞富含VitaminA和脂質小滴,其中脂質小滴發出的自體螢光,以及這種細胞能被氯化金染色的特性都與VitaminA的存在有關。至此,人們才揭開了這種星芒狀細胞的真實面目,並開始了對其功能的研究,逐漸發現了它與肝纖維化的關係。1995年,國際上正式將其命名為FSC。

影響變化

維甲酸類對貯脂細胞的影響
貯脂細胞(又稱I。細胞)是貯藏、代謝VitA的肝臟非實質細因。在體外細跑培養及體內肝纖維化過程中,貯脂細跑被“活化”、增殖,產生膠原等ECM的量遠高於肝臟內的其它細胞,Ito細胞是肝纖維化過程中細胞外基質(Extracallular matrix:ECM)產生的主要細胞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