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心

責任心

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是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的保障。 具有責任心的員工,會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在組織中的重要性,把實現組織的目標當成是自己的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責任心
  • 外文名:Responsibility 
  • 含義:具有責任感的心態
  • 來源:自尊與自強
  • 拼音:zé rèn xīn
詳細釋義,責任心,自尊與自強,幹勁,精神,經典作品,其它相關,培養,教育方式,樹立好榜樣,正確認識自我,新範式,培養,

詳細釋義

含義:具有責任感的心態
責任心是指對事情能敢於負責、勇於主動負責的態度。 例如社會上有些人結婚後不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不檢點、我行我素,把對方的感情和自己應盡的責任棄置腦後,最終導致家庭破裂。這就是對家庭缺乏責任心的突出表現。

責任心

自尊與自強

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別人,才有責任心。責任心的缺失來自自尊的缺失,很難想像一個被長期漠視的人有很強的責任心,所以教育首先是讓人有自尊。這樣才能培養出人的責任心,責任心是成功的基石。

幹勁

責任心
所以,有“位卑不敢忘憂國”的陸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名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上”的詹天佑。有責任心,是面對失敗,堅強屹立,不畏挫折的意志。有責任心的人,敢於披荊斬棘,風雨無阻,勇於直面困難,從零開始。所以,司馬遷的《史記》千古傳承;詹天佑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鐵路;魯迅才會寫出那一篇篇犀利的文章;中國女排才會獲得“五連冠”。責任心是發憤圖強的基礎,沒有責任心,發憤圖強也只會是海市蜃樓。

精神

沒有責任哪來大唐的“貞觀之治”;沒有責任,哪來臥薪嘗膽的成功;沒有責任,哪來馬克思《資本論》的光耀後世;沒有責任,哪來用21年心血換來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沒有責任,哪來繁榮富強的今天……

經典作品

陳廣勝:《責任心》(《改變,從心做起》)
二戰時期,英國受訓的特工得到指令:假如被俘,必須保持48小時的沉默,以便同伴有時間逃脫。這48小時是底線約定,沉默正是對同伴的責任。
陳廣勝:《改變,從心做起》陳廣勝:《改變,從心做起》
責任,即分內應做之事。分內的邊界究竟有多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尺度,有的基於法律規定,有的依據市場契約,有的出乎道德良心。責任心越強,人們會把更多的義務攬在身上,肩上挑起的擔子也將格外沉重。
此類擔子是無形的,但任何人都無一例外擁有。它也許是天然的義務,就像父母有責任養育兒女,兒女有責任贍養父母;它也許是人與人之間的託付,如春秋年間趙氏託孤,程嬰、公孫杵臼為保忠良一線血脈,作出了極大的自我犧牲;它也許是職業崗位的規矩,好比在航海界,船長理應最後一個棄船。可以說,人們在世上有多少個角色,便有相應的多少種責任。
不僅如此,責任還體現為社會使命。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盪起無數人位卑不忘憂國的情懷。尤其是魯迅先生所指“中國的脊樑”,那些埋頭苦幹、拚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人,之所以“掩不住他們的光耀”,說千道萬,只因一顆捨我其誰、勇砥中流的責任心。
在現代社會,公民責任具有最廣泛的存在性。每個人都依法享有公民權利,每一項權利都對應著公民責任。如果說天下沒有免費的酒宴,自然也沒有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不過,正因人人皆有,公民責任反容易缺位。如此引發的嚴重後果,被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寫成了一首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詩被刻在美國波士頓的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從起初到最後,“我”都沒有說話。也許對被追殺者,“我”曾帶有幾分同情,但仍然充當了一個無聲的旁觀者,可這樣的沉默卻是不負責任。於是,等到“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的時候,“我”同樣也成了沉默的犧牲品。
20世紀上半葉的情形,是否會在21世紀的今天複製?
不容迴避,當今社會無論從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還是學術造假、司法不公等問題上,都暴露出比較普遍的責任缺失。究其原因,則與“搭便車”心理相關——反正不缺我一個。但是,假如大家面對責任都後退半步,不去履行基本的職業操守,甚至打心底不尊重法律規定,那誰還會“不合時宜”地盡責?
可以想見,當責任缺失突破了某個閥值,整個社會就容易陷入無序狀態。逃避自己的公民責任,往往成為人們的習慣,成為明哲保身的共同選擇。當然,這不可能帶來“勝利大逃亡”,它最終導致人人都是受害者的大結局。
世上沒有不可或缺的人,但只要生而為人,就有了不可推卸的責任。援引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的名言,“假如我們不做,誰來做?假如現在不做,何時做?”在責任面前是否邁前一步,不取決於能力,而在於那一點品質。只有人人從自我做起,從當下做起,全社會才有一環扣一環的責任鏈條,不致於淪為道德海洋里的“泰坦尼克”。
責任其實出自人的良知,它體現在日常的點點滴滴。就像上班面對客戶微笑,生產講求真材實料,出行不隨地丟一堆垃圾,執法能依照心中的公平正義……這些看似普通,卻都印著“責任”兩個大字。責任無小事,擔責是本事。當越來越多人對一言一行負責,將自己的分內之事做好,整個社會就多了互信,人們也將生活得更加省心。
責任無疑是負擔,但正如梁啓超所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任何人在世上都不可能孤立生存,相互依靠必然要求相互負責。難以想像,現實中存在一個毫無責任、義務的人,要么說明他沒有存在的必要。人生的價值,取決於自身承擔的責任。了無牽掛、無責可擔是極大的悲哀,而能夠槓起別人的期望則是一種快樂。即使最懶惰的人,也想證明自己有用,而擔責就是他在社會的用場。
責任心從根本上是面向自己的。假如一個人對自己都不負責,怎么可能對別人負責?自我擔當是對其他人擔當的前提,也是對社會擔當的基石。一切的負責,首先源於對自己的人格、尊嚴和行為負責。因此,喚醒對自我的責任,也會隨之激活對社會的責任心,從而更可感知自己存在的重要,通過極大地發掘體內潛能,努力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充分體現生命的意義。

其它相關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天下有大事嗎?沒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惡則成大惡,集小善則為大善。培養良好的道德,是從尊敬老師開始的,是從那很小很小的事開始的。我給大家講個關於漬紙的故事。 美國有個“福特公司”,福特是一個人,他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之後,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漬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里。然後才直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錄用了?”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到大事,一個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福特公司”,也相應改變了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狀況,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鰲頭,這就是今天“美國福特公司”的創造人福特。大家說,這張廢紙重要不重要?看見小事的人能看見大事,但只能 “看見”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見小事,這是很重要的教訓。
責任心首先是對自己的負責
即一個人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情,尊重自己的理想,珍惜自己的寶貴年華和生命的活力,從自己的理想出發來安排現實生活。責任感的形成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無論你做什麼事,都是為自己。如果一個人什麼也沒有做好,沒有得到大家對你的認可,那么,他就是對你自己不負責任。最終,影響最大的還是你自己,絕對不會是別人。
責任心是對自己所在的集體負責
一個人的責任心如何,決定著他在工作中的態度,決定著其工作的好壞和成敗。如果一個人沒有責任心,即使他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績來。有了責任心,才會認真地思考,勤奮地工作,細緻踏實,實事求是;才會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任務,圓滿解決問題;才能主動處理好分內與分外的相關工作,從事業出發,以工作為重,有人監督與無人監督都能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推卸責任;就一家企業來說,不論你是一名默默無聞的一般員工,還是大權在握的領導者,都應有責任心,凡事盡心盡力而為,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態度積極投身到企業建設中去,在企業發展中尋找自己的永恆。
責任心是成就事業的可靠途徑
責任心出勇氣、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責任心,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心,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心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心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

培養

要求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從小就嚴格要求孩子不能依賴父母,凡是自己能做的大大小小的事,如穿衣、吃飯、洗臉、洗手巾等等,都該自己去做。孩子只有從小就養成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良好習慣,才有可能逐步學會對家長、夥伴、老師和家庭、幼稚園等有關的人和事負責。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在孩子學習、自己吃飯、穿衣等等的同時,就該給他添置些小巧的掃帚、鏟子、水壺、抹布等,好讓他學習掃地、擦桌椅、澆花、餵小貓等家務事。家長洗腳時,要他去把拖鞋拿來;吃飯時,要他給爺爺奶奶添飯等。孩子在做這些事時,一定要向他講清楚:爸媽對他的衣食住行等問題要負責,他也有責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父母的教養態度的重要作用
對孩子採取民主的態度,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利於孩子形成責任心。嬌慣、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從小養尊處優、自私自利、為所欲為,孩子成年後就會缺乏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心。讓孩子絕對服從的教育方式,也只能培養出惟命是從、毫無主見、不敢負責的人。
要培養孩子有愛心
關心他人,善待他人,這是培養孩子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心的基礎。要求孩子主動關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時候,讓孩子學會照顧父母。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勵孩子給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禮物。
讓孩子信守諾言
從小培養孩子說話算數的習慣,無論作出什麼許諾,都要儘可能地實現,如果不能實現的話,一定要向孩子說明。告誡孩子不要輕許諾言,一旦許諾,就必須遵守。
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權利
孩子們第一次單獨做事難免讓人不滿意,這是正常的。一杯好喝的飲料灑了,孩子只能少喝甚至不喝,這是他完全能夠承擔的,不需要重新給他一杯。收拾桌子時孩子打碎了碗,讓他自己收拾掉,不過要小心,別劃破手。我們只是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幫助,而絕不是全部包攬。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中逐漸明白,在任何時候,他們都必須對自己做過的事承擔責任。
給孩子戰勝沮喪的信心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均非常有限,他獨立做事時常常心懷良好的願望,當事情的結果與他預料的反差很大時,常常不能接受結局。他不知所措,叫喊,發脾氣,這種脾氣是衝著他自己發的。他的自信心開始動搖,感到非常沮喪,僅有的判斷力也隨之消失。此時,父母可以平靜而溫和地告訴他,你已經盡力了,你做得很棒,我相信你能夠挺過來。此時,父母的平靜足以喚起孩子戰勝沮喪的信心。
忌用任何方式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當孩子要求自己做時,當獨立做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當做的結果令人滿意時,父母都要熱情地鼓勵,適當地幫助,切忌埋怨、指責、諷刺、打罵孩子。
改變觀念,讓孩子樹立責任意識
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把學習弄好就可以了,孩子什麼都不做,父母也視為理所當然。他們認為孩子學習忙,上課很累。另外孩子也少,父母們認為家務事有父母做就算了。這種觀念使孩子從小就沒有對家庭負責任、盡義務的意識。所以我們聽到一些父母說老人病了,甚至爸爸媽媽病了,孩子也不關心,該做的也不做。如果要孩子去醫院看病人,他會說“我去有什麼用啊,我又不是大夫之類”的話,實際上人也應該有精神上、道義上的責任。這與你是不是醫生,是不是懂得醫學沒有關係,它是一種感情,是種精神上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很多孩子都沒有,有的孩子還說:“我學習很忙,我沒有時間去”等等。他從小就沒有建立起精神上的責任感、道義感。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允許孩子犯錯誤
很多父母只考慮到怎么樣讓孩子越來越好,而不能接納孩子犯的錯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犯很多錯誤,父母要準備孩子犯錯誤。孩子犯了錯誤,並不是孩子就要不得了。他如果能夠把錯誤擺在面前,對父母來說,反而是個好孩子,所以父母應該要求孩子說實話,對自己所造成的負面的結果也要負責。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要保持泰然自若的態度。

教育方式

孩子在分析問題時,只分析別人的原則,而不考慮自己的過錯,這往往與成人的教育有很大關係。有的父母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從來都不認錯,也沒有習慣向孩子做檢討,這就會影響孩子。孩子會在父母身上學到這種推卸責任的習慣。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有不足之處時,把責任推給老師,如功課不好是老師沒有教好等。所以解決責任心的問題要從父母開始做起。如果父母說錯了話,冤枉了孩子,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一定要從自己身上去檢查、反思,不能每次都是孩子的錯,別人的錯。遇到問題時,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分析過失、對錯,知道在一件事情中自己應該負什麼樣的責任。父母為孩子做出了榜樣,孩子才會照著去做。

樹立好榜樣

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在人際交往中觀察、模仿他人責任行為的一個學習過程。父母是孩子經常接觸、觀察、學習、模仿的對象。 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深,父母的責任感會通過生活小事點點滴滴傳遞給學生。有位家長談起這樣一件事:“前些日子,我的老母親患腦梗塞中風了。在病重期間我和姐妹們日夜陪伴照料母親,她大小便失禁時,我們不怕髒不怕臭,為她端屎端尿,這一切女兒文文都看在眼裡。…前幾天我患重感冒臥病在床,女兒放學回家一見忙問:‘媽怎么了,不舒服嗎?’不一會兒,她拿了藥端著茶,像個小醫生似的。我吃了藥睡了一會兒,醒來一看女兒站在我的床邊輕聲問:‘媽,你好點了嗎?想吃飯嗎?’我說:‘飯都沒人做,吃什麼?’她說:‘你起來嘗嘗女兒為你做的飯吧!’這頓並不可口的飯菜卻使我永遠難忘。我問:‘文文,你今天什麼這樣能幹?’她回答說:‘您照顧外婆的時候為啥不怕累、不怕髒呢?’我說:‘這是我們做晚輩的義務。’她說:‘對啊,我也應該這樣的。’” 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與社會的接觸中吸取有價值的,寶貴的營養而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責任感是有價值取向的。孩子在接受價值觀念時,首先是看教育者一一父母自身的言行是否符合這些價值觀。父母應該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去澆灌孩子的責任心。

正確認識自我

責任感是有價值取向的。它是與人們的自信心、進取心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有研究表明,初三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尚處於“初步認識實質,能上升到基本要求上加以認識”的水平;而高一開始,達到“理解行為規範與道德準則的實質,能提高到從社會道德風尚上加以分析”的水平的人數不斷增加。雖然道德思維高度深度和速度發展存在個體差異,但到高一上學期80%的人認識水平和思維特點己趨向基本定型。由此看來,高中低年級正是提高孩子道德認知能力的重要時期。親職教育中,家長應及時洞察孩子的思想,不失時機地幫助孩子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或偶遇的事件教育孩子,並以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態度、價值觀來影響孩子,提升他的認知水平。家長的教育要講藝術性,教育要入情入理,切忌空洞的說教,更不應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

新範式

傳統的責任心管理模式,是靠培養、教育和勵志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這種模式為感性模式。但是在當前社會中,各種責任問題泛濫,責任心在問題和事故後,並沒有讓人們得到了啟發和借鑑。
責任心概念需要新的認知。責任分為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涵蓋了責任心的所有範疇,它們分別為:角色責任、能力責任、義務責任和原因責任。
當代責任管理為什麼需要理性責任? 現實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容易對待責任採用兩個極端:一,過於感性,或者說過度運用價值理性來對責任心進行施教,由於缺乏理性引導,容易產生空洞和教條的負面效果;二,過度依賴規則制度,導致成員對責任產生牴觸和逆反心理,通常表現為工具理性運用的過度。
理性責任矩陣通過對責任的約束和驅動的內因分析,劃分出責任的管理兩種模式:一,價值理性,二,工具理性。通過兩種理性的有效結合,很好地解決傳統責任心無法解決的問題。
新的責任範式幫助人們更加直觀認識責任心的真正內在含義,相關內容可以查閱中文百科:理性責任,4R4P,角色責任等介紹。

培養

1.職責工作明確
完善公司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為增強員工責任感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在公司中制定並執行嚴明的規章制度、健全部門職能、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做到定崗、定員、定職責。雖然這樣做並不能增強員工的責任感,但可以消滅員工的工“搭便車”的現象,讓員工的勞動與他的收入成正比,提高員工的公平感,和對公司的滿意度。
2.提高福利待遇
前面提到過,員工通過工作獲得收入,這些收入首先用來滿足他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即生存需要),所以福利待遇肯定是員工最關心的問題。如果公司的福利待遇水平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則員工就有保住這份工作的需求。為了滿足這個需求,員工就會有服從公司制度的動機和行動,會認同公司的各種政策,包括對公司增強責任感政策的認同。
3.滿足個人發展
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後,員工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會越來越明顯。這時提高福利待遇的激勵效果就會不很明顯。公司應該根據公司的情況制定一些能夠滿足個人發展的政策,來滿足員工自我發展的需求。如果員工能在公司實現自我價值,則會更加關心公司的發展,因為這時公司的前途已經和個人的前途相聯繫起來,從而提高員工對公司的責任感。
4.員工持股
推行員工持股是增強員工對公司責任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只有讓員工當老闆,員工才能站在老闆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加有責任感。
前兩種方式屬於被動增強責任感的方式,後兩種方式是員工主動增強責任感的方式。但不論怎樣,讓員工有向老闆那樣的責任心始終是不太現實的,除非讓員工擁有與老闆同等數額的股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