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營養湖

貧營養湖 oligotrophic lake 是以湖泊的營養物質狀況為依據劃分的一種湖泊類型。貧營養湖內自然或人為進入的污染物的量較少,陽光通過清澈透明的水可以從湖面富光層一直照射到湖底貧光層,使貧光層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從湖面到湖底都可保持高濃度的溶解氧,湖水呈淡藍或淡綠色,透明度高,可以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某些河水流動和交換較快的深水湖,雖有一定量的污染物進入,但由於自淨能力較強,也能保持貧營養湖的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貧營養湖
  • 外文名:Oligotropgic lake
  • 屬性:多為深水湖
  • 分布:土壤貧瘠的高原和山區
  • 特點:湖水呈淡藍或淡綠色,透明度高
  • 用途:可以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
釋義,特點,轉化,評價標準,

釋義

貧營養湖oligotropgic lake湖中生物營養物質含量低,生物區系貧乏的湖泊。浮游生物量很低,湖水清澈、透明度大。湖中深層仍可進行光合作用,且由於生物量低,水中溶解氧含量較高。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的深水湖多屬於貧營養湖,風景秀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貧營養湖指標為:總磷濃度為<100 mg/m;平均葉綠素濃度為m;平均透明度>6.0m。

特點

分布在土壤貧瘠的高原和山區,水深大,湖底有機質較少,又不易分解,冬夏兩季湖水循環常不能達到底層,因而溶解的營養物質分布不均。這種湖泊中,生物的生長常受到一定限制。

轉化

湖泊按生物生產力可分成貧營養湖、中營養湖、富營養湖三個類型,即使沒有人為因素對湖泊的影響,貧營養湖也在慢慢地變成中營養湖,中營養湖再慢慢地變成富營養湖。也就是說湖泊是有壽命的,通常在數千年到數萬年以上。湖泊形成初期,湖盆還保持湖盆形態時,營養鹽類缺乏,浮游植物等生物的生產力極少,這樣的湖叫貧營養湖、由於湖泊周圍的河流或森林裡長年累月地不斷流入營養鹽類或懸浮物,使得湖水中的營養鹽類不斷地增多。為此浮游植物的繁殖變得旺盛,而捕食這些浮游植物的浮遊動物也多起來了。湖底里懸浮物和生物的殘骸逐步一點一點地堆積,使湖底變淺。底泥又進行分解,營養鹽溶出,從而湖水的營養鹽濃度逐漸增多。這樣的湖內營養鹽蓄積起來,生物的生產力增大的湖泊叫富營養湖。介於貧營養湖和富營養湖中間狀態的叫中營養湖。假如富營養化過快發展則湖泊就加速變淺,湖中的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岸邊的耐水植物繁茂起來了,湖泊加快向沼澤演化,導致湖泊消失。接著從積水草原變化成草原,最終演化成森林。

評價標準

自然界的水體可根據其所含營養物濃度的不同分為貧營養型、中等營養型和富營養型。另外有人提出用藻類的光合能力,即水體的生產力作為標準,30~100 mg·cm-2·d-1為貧營養湖,300~1 000 mg·cm-2·d-1為中營養湖,1 500~3 000 mg·cm-2·d-1為富營養湖。異養菌的葡萄糖最大吸收速率也可以作為標準,10~10μg·dm-3·h-1 為貧營養湖;10~100μg·dm-3·h-1 為富營養湖。
光合作用是指水中藻類原生質的合成作用,呼吸作用是指對藻類原生質的分解作用。分別以P和R代表。P/R是評價水體健康與否的有用指標。
在貧營養湖中,P/R=1。在那裡,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達到平衡。貧營養湖中水質清澈透明,陽光可透至下層,因而湖內上下均可鏈行藻類的光合作用及對藻體的分解作用,亦即光合作用生產者與分解作用消費者間形成平衡關係。P/R=1反映水體健康、無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