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臣

貢臣

貢臣》這本書,作者是聞一多。其主題為愛情,且有力的抨擊了封建傳統的兩性關係。

《貢臣》是一首活潑幽默、想像獨特的愛情詩。讀者要領會它的涵意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也就用不著我在這裡來饒舌了。但是,這首詩幾個詩學特徵卻比較獨特,很值得提出來加以分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貢臣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聞一多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貢臣
體裁:現代詩
作者:聞一多

作品原文

我的王!我從遠方來朝你,
帶了滿船你不認識的,
但是你必中意的貢禮。
我興高采烈地航到這裡來,
那裡知道你的心……唉!
還是一個涸了的海港!
我悄悄地等著你的愛潮膨漲,
好浮進我的重載的船艘;
月兒圓了幾周,花兒紅了幾度,
還是老等,等不來你的潮頭!
我的王!他們講潮汐有信,
如今叫我怎樣相信他呢?

作品賞析

第一是想像的獨立化。聞一多認為,早期新詩“都有一種極沉痼的通病,那就是弱於或者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們詩中很少濃麗繁密而且具體的意象。”他提出,詩人應“跨在幻想的狂恣的翅膀上遨遊”。想像是《貢臣》最顯著的詩學特徵之一。詩歌要表達的本來是一個相當現實的故事:“我”向一位姑娘求愛,竭盡忠誠,滿懷柔情,誰知這位“冷麵美人”卻毫不理會,讓“我”好生失望。這樣的現實題材在聞一多筆下被作了全然的想像性處理:求愛的“我”被想像成一位前來朝貢的藩國小臣,被愛的姑娘就是接受朝賀的國王,“我”的愛意就是滿載的貢禮,姑娘的心就是即將靠岸的港灣,海港的乾涸象徵姑娘冷漠的心。想像不僅將這一現實性的故事傳達得極其形象生動、異彩紛呈,重要的還在於,這些想像性意象並不是現實性描述的點綴和補充,它們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意象世界。想像取得了相對於現實世界的“獨立化”。
想像的獨立化是聞一多許多愛情詩的共同特徵(如《失敗》、《遊戲之禍》等),但卻不是中國現代新詩的普遍特徵。中國現代新詩寫愛情,仍然以這樣的意象模式為典型:“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使人不見”(林徽因:《別丟掉》)。它以現實性的勾勒為基礎,佐以想像的色調,但卻並不刻意突出想像的獨立性,這恐怕還是與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有關。中國古典詩歌是在描述性的“賦”的影響之下成熟起來的,它特彆強調“隨物宛轉”,“與心徘徊”須與“隨物宛轉”相結合。純粹的想像性世界實際上是不受歡迎的。想像的獨立化是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特徵,聞一多從浪漫主義詩論中沉取營養,為中國新詩的現代化開拓了思路。
第二是喻象的選擇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想像奇特,而這些富有比喻意義的意象本身也別具一格,很有認識價值。有心的讀者可能會問:聞一多的愛情,為什麼要選擇“貢臣”與“國王”這樣的意象呢?這樣的意象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含義?
“貢臣”與“國王”的關係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秩序的典型表現之一。懾於“中央大國”君主的威名,那些比鄰的藩屬小國須歷年派遣貢臣前來納金送寶,討取君王的歡心,求得自身的平安。大國君王也儼然以這些貢臣屬國的保護人自居,恩威並施,顯示自己的尊貴和權力,所以說,“貢臣”與國王關係的基本含義就是封建的不平等,屬於保護與被保護,主子和奴僕之間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貢臣”與“國王”的關係就可以說是一切封建關係的象徵。
就“愛情”而言,我們也可以說封建時代的男女不平等關係也是一種“貢臣”與“國王”的關係。當然男性是“國王”,而女性是“貢臣”。(如果考慮到女性本身也可能就是送給國王的“貢禮”,那么,這一關係的實質就更清楚了。)聞一多的“愛情”則公開以“貢臣”自居,以女性為“王”,這顯然是有意識地向封建的兩性關係挑戰。
此外,我們也看到,聞一多借貢臣納貢的痴迷急切表達出一種動人的自我奉獻精神,為了心目中美的所在,不辭辛勞地千里奔波,又不甘寂寞地苦苦等待,這是不是也屬於詩人那種“唯美主義”精神的折射呢?在美的感召下,他可以奉獻一切,包括生命。詩人曾另有一詩《藝術底忠臣》,歌頌英國詩人濟慈是藝術的“忠臣”,那么,我們也可以想像,一旦這種“美”存在於異性的身上,他就甘願成為異性的“貢臣”,這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嗎?自然,這樣分析,依然有些理性的比附之嫌,不過,既便是就聞一多的實際人生體驗而言,也未嘗就不可以尋找到這種痴迷與犧牲的根據。我們知道,詩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和睦溫暖的大家庭中,在兄弟姐妹的嬉戲遊樂中,他並不曾過多地體驗到孤獨的意義,但是進入清華學校情況卻完全不同了,他必須單獨地面對人生與世界,那種深刻的孤獨和寂寞感覺強烈地困擾著他,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徵無疑又加強了這一情感要求。因此面對異性表現出一種格外執著的痴情,以求對人生失落的一點補償,這不也是很可理解的么?
第三,全詩充滿幽默風趣的情調。《貢臣》雖然滿含著對愛情的痴迷與渴求,但卻並無更多的哀怨淒楚之嘆,相反,在整體的情緒上,倒顯得活潑風趣、詼諧俏皮。我認為,這一效果的產生也可以從詩人的意識與無意識兩個層面加以分析。從意識層面來看,詩人顯然有意將傳統視為至高無上的男性寫得如此的卑躬屈膝,把女性上升到冷冰凍的王座之上,以至對傳統的兩性關係表示出莫大的嘲諷。從無意識層面來看,詩人默默地沉浸在愛情的幻想中,但又笑吟吟地總結著愛情的虛幻,這是不是為了達到一種自我解脫的目的呢?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 ,著名現代詩人、文史學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後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專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並被選為校務會議中文學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