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泥蟲

負泥蟲

負泥蟲Crioceridae,鞘翅目葉甲總科負泥蟲科的通稱。是葉甲總科中較原始的類群。中國約有200多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負泥蟲
  • :動物界
  • :昆蟲綱
  • :鞘翅目
  • :葉甲總科
  • 亞科:負泥蟲科
  • :負泥蟲屬
  • :昆蟲類
  • 分布區域:中國北方
  • 英文名:Crioceridae
特徵,習性,危害,負泥蟲科,分類系統,分布,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危害,水稻負泥蟲,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發生規律,枸杞負泥蟲,介紹,寄主,危害特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措施,

特徵

負泥蟲體中型至大型,有時具花斑,一些類群有金屬光澤,一些類群色澤十分艷麗。

習性

該科昆蟲習性比較複雜,食性範圍較廣,主要取食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其中一些亞科或屬對寄主有一定選擇範圍。具甲的一些屬常發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蟲在植物的嫩梢中取食,老熟後落地,在土下做室化。瘤胸葉甲主要取食柳科植物,幼蟲潛葉,食葉肉,老熟後脫葉入土,做室化蛹。莖甲主要發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蟲在植物莖幹內取食,被蛀部分膨大成蟲癭,在癭內結繭化蛹。水葉甲多發生在禾本科植物上,幼蟲在水中食根,用腹端的氣門插在根中進行呼吸,在近表土處做繭化蛹。負泥蟲常發生在禾本科、鴨跖草科、菝葜科等植物上,幼蟲在葉表取食,將排泄物背在背上,老熟後結繭化蛹。
負泥蟲

危害

負泥蟲科中的一些種類是農業的大害蟲,穀子負泥蟲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害蟲。白蠟梢距甲是近幾年中國林業新發生的一種害蟲。枸杞負泥蟲普遍發生在中國北方,嚴重影響枸杞的生長。

負泥蟲科

負泥蟲科(Crioceridae Latreille, 1804)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有顎亞門(Mandibulata)、六足總綱(Hexapod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葉甲總科(Chrysomeloidea)的一科。該科昆蟲通稱負泥蟲,是葉甲總科中較原始的類群。
紅負泥蟲紅負泥蟲

分類系統

負泥蟲科共分7個亞科,包括:豆象亞科(Bruchinae)、負泥蟲亞科(Criocerinae)、水葉甲亞科(Donaciinae)、莖甲亞科(Sagrinae)、距甲亞科(Megalepodinae)、瘤胸葉甲亞科(zengophorinae)等。
距甲亞科是該科最典型的保持較多原始特徵和習性的類群,如上顎單齒、中唇舌兩葉敞開,有中胸發音器,各足脛端具雙距,爪具爪間突,陽莖具一對中突,幼蟲蛀莖。負泥蟲亞科代表較進化的類群,它的陽莖不同於其他亞科,為半環式。豆象科實屬負泥蟲科這一支系,它的成蟲和幼蟲形態以及某些主要習性與莖甲、距甲十分相近,因此過去將它歸入負泥蟲科。但是由於豆象科作為一個科已經歷史悠久,故仍予以保留。鋸胸葉甲亞科過去包括在負泥蟲科內,但它的前足基節窩開放式,陽莖全環式,不同於負泥蟲科,趨向于歸入葉甲科。

分布

全世界記錄有2000餘種,中國已知200種,分屬5個亞科:距甲亞科、瘤胸葉甲亞科、莖甲亞科、水葉甲亞科和負泥蟲亞科。前2亞科分布在古北界和東洋界,中國南北方均有分布;莖甲亞科主要分布在東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中國限於北緯31°以南;水葉甲亞科主要分布在全北界和東洋界,其他區較少,新熱帶界則無,中國南北方均有分布;負泥蟲亞科在動物6大界內全有分布,中國南方明顯比北方多。

形態特徵

該科昆蟲中型至大型,有時具花斑,一些類群有金屬光澤,一些類群色澤十分艷麗。體長形;頭部突出,稍窄於前胸背板或等寬,具明顯的頭頸部;成蟲頭型前口式,複眼發達,一般眼凹較深;觸角11節,絲
狀、棒狀、鋸齒狀或櫛狀;前胸背板長大於寬,兩側無框線,在中部或基節收狹,背面較隆突,或前胸背板近似三角形;鞘翅長形,蓋及腹端,基節明顯寬於前胸;部分類群鞘翅卵形,臀板或腹部末端數節背板外露;足較長,脛節端部常有距;後足腿節粗大,內側具齒,脛節彎曲;腹部腹面可見5節,部分第1可見腹節很長,為其餘各節長度之和。雄蟲外生殖器一般環式。
稻負泥蟲稻負泥蟲
幼蟲頭小,胸部各節較腹部小,無腹足及尾突;上唇及唇基明顯;下顎具合顎葉,下唇須1 節;觸角3節,具側單眼;胸足4節。幼蟲形態差異較大,呈現不同的適應方向,距甲亞科幼蟲體形較直,背、腹面有瘤突,瘤胸葉甲亞科幼蟲體較平扁,莖甲亞科幼蟲肥厚,呈“C”字形;水葉甲亞科幼蟲頭小,形似蠅蛆,腹部末端有一對發達的氣門,負泥蟲亞科幼蟲背面明顯隆起,肛門在背面。

生活習性

該科昆蟲除水葉甲亞科成蟲為水生或半水生外,其餘陸生。此類昆蟲習性比較複雜,食性較廣主食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其中亞科或屬對寄主有一定選擇範圍。成蟲多食葉,豆象食花或種籽;幼蟲則分為蛀莖、食葉、食根等不同習性。距甲亞科的一些屬常發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蟲在植物的嫩梢中取
食,老熟後落地,在土下做室化蛹。瘤胸葉甲亞科主要取食柳科植物,幼蟲潛葉,食葉肉,老熟後脫葉入土,做室化蛹。莖甲亞科主要發生在豆科植物上,幼蟲在植物莖幹內取食,被蛀部分膨大成蟲癭,在癭內結繭化蛹。水葉甲亞科多發生在禾本科植物上,幼蟲在水中食根,腹端氣門插在根中呼吸,於近表土處做繭化蛹。負泥蟲亞科常發生在禾本科、鴨跖草科、菝葜科等植物上,幼蟲在葉表取食,將排泄物背在背上,老熟後結繭化蛹。
負泥蟲科負泥蟲科

危害

負泥蟲科中的一些種類是農業的大害蟲,如水稻食根蟲(Donacia tuberfrons,D.lenzi)、水稻負泥蟲。穀子負泥蟲(Oulema tristis)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害蟲。白蠟梢距甲是中國林業的一種害蟲。枸杞負泥蟲普遍發生在中國北方,嚴重影響枸杞的生長。

水稻負泥蟲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名稱:水稻
報檢受害類型:蟲害
檢測認定:水稻負泥甲
中文名稱:水稻負泥蟲
負泥蟲負泥蟲
中文別名:背屎蟲、豬屎蟲
英文名稱:Rice leaf beetle
拉丁學名:Oulema oryzae(Kuwayama)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負泥甲科
主要寄主:水稻、茭白、粟(穀子)、小麥、玉米、李氏禾、蘆葦、鹼草等。
地理分布:東北及中南部稻區
危害部位:葉片
傳播因子:遷飛、遷移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成、幼蟲食害葉肉,殘留葉脈或一層透明表皮,受害葉上出現白色條斑或全葉發白枯焦,嚴重時整株枯死。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3.7~4.6mm,寬1.6~2.2mm,頭、觸角、小盾片黑色,前胸背板、足大部分黃褐色至紅褐色,鞘翅青藍色,具金屬光澤,體腹面黑色,頭具刻點,觸角長達身體之半,前胸背板長大於寬。小盾片倒梯形,鞘翅上生有縱行刻點10條,兩側近平行。
:長0.7mm左右,長橢圓形,初產時淺黃色,後變暗綠至灰褐色。
幼蟲:體長4~6mm,共4齡;頭小,黑褐色,腹背隆起很明顯,幼蟲孵化後不久,體背上堆積著灰黃色或墨綠色糞便。
:長4.5mm左右,蛹外包有白色棉絮狀繭。

生活習性

年生一代,以成蟲在田埂、渠邊、塘附近背風向陽處越冬。翌春,越冬成蟲先在禾本科雜草上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水稻等秧苗露出水面時,即遷移至水稻上危害,把卵產在葉面近葉尖處,少數產在葉背和
葉鞘上,卵聚產,一般2~13粒排成2行;初孵幼蟲多在心葉內危害,後擴展到葉片上,幼蟲怕光,喜歡在早晨有露水時危害,晴天中午藏在葉背或心葉上,末齡幼蟲把屎堆脫去,分泌出白色泡沫凝成繭後化蛹在繭內。5月下旬~6月上旬進入幼蟲化蛹盛期,以成蟲於8月上旬後越冬。雌成蟲壽命309~328天,雄蟲245~277天。成蟲交尾適溫16~22℃,相對濕度80%,雌性能重複交尾,雄性則不能。第1次交尾時間 9~16時,第2次18~23時,日均溫高於15℃開始產卵。
枸杞負泥蟲枸杞負泥蟲

發生規律

連作地;施用的有機肥未充分腐熟;施用的氮肥過多或過遲;栽培過密,株、行間鬱閉;未烤田,或烤田不好,長期灌深水,上年秋、冬,乾旱、溫暖、雨雪少,翌年溫暖、高濕、多雨的氣候,有利於該蟲害的發生與發展。

枸杞負泥蟲

介紹

學名 Lema (Microlema) decempunctata Gebler屬鞘翅目,葉甲科。別名十點葉甲、稀屎蜜。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北京、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西藏。
負泥蟲負泥蟲

寄主

危害特點

以成、幼蟲食害葉片成不規則的缺刻或孔洞,後殘留葉脈。受害輕的葉片被排泄物污染,影響生長和結果;嚴重的葉片、嫩梢被害,影響產量和質量。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5—5.8mm,寬2.2—2.8mm,全體頭胸狹長,鞘翅寬大。頭、觸角、前胸背板、體腹面(除腹部兩側和末端紅褐外)、小盾片藍黑色,鞘翅黃褐至紅褐色,每個鞘翅上有近圓形的黑斑5個,肩腫1個,中部前後各2個,斑點常有變異,有的全部消失。足黃褐至紅褐色或黑色。頭部有粗密刻點,頭頂平坦,中央具縱溝1條。觸角粗壯黑色。複眼碩大突出於兩側。前胸背板近方形,兩側中部稍收縮,表面較平,無橫溝。小盾片舌形,刻點行約有4—6個刻點。卵長圓形,橙黃色。幼蟲體長7mm,灰黃色,頭黑色,具反光,前胸背板黑色,中間分離,胴部各節背面具細毛2橫列,3對胸足,腹部各節的腹面具 l對吸盤,使之與葉面緊貼。蛹長5mm,淺黃色,腹端具2根刺毛。

生活習性

年生5代。4—9月間在枸杞上可見各蟲態。成蟲喜棲息在枝葉上,把卵產在葉面或葉背面,排成人字形。成、幼蟲都為害葉片,幼蟲背負自己的排泄物,故稱負泥蟲。幼蟲老熟後入土吐白絲粘和土粒結成土繭,化蛹於其中。

防治措施

水稻負泥蟲的防治
負泥蟲以幼蟲和成蟲危害水稻,沿葉脈取食葉肉,造成白色縱痕,重者造成全葉變白,以致破裂、腐爛,造成缺苗。即保存活也將造成水稻遲熟,影響產量。
一、被害狀識別。主要發生於水稻幼苗期,以幼蟲和成蟲取食葉片,沿葉脈取食葉肉,使葉片造成許多白色縱痕條紋。受害重的稻苗枯焦、破裂,甚至全株枯死,即使未死,也會造成晚熟。一般被害葉片上可見背負糞團的頭小、背大而粗、多皺紋的乳白色至黃綠色寡足型幼蟲。
二、鑑定。負泥蟲屬鞘翅目、葉甲科。幼蟲為寡足型幼蟲,成蟲為小甲蟲。
⑴幼蟲:老熟幼蟲體長4-6毫米,頭小,黑褐色。胸、腹部為乳白色至黃綠色,體背隆起,多皺褶,自中後胸各節有褐色毛瘤10-11對。肛門向上開口,糞便排出後堆積在蟲體背上,故稱負泥蟲。⑵成蟲:體長4.0-4.5毫米,頭黑色,前胸背板淡褐色到紅褐色,有金屬光澤及細刻點,後部略縊縮。鞘翅青藍色,有金屬光澤,每鞘翅上有縱行刻點4行。前胸腹板、腹部及足附節均為黑色,其他足節為黃至黃褐色。
三、發生規律。負泥蟲在全國各地每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稻田附近的背風、向陽的山坡、田埂、溝邊的石塊下和禾本科雜草間或根際的土塊下越冬。
在黑龍江省越冬成蟲於5月中下旬開始活動,聚集在雜草上,當稻田插秧後,成蟲則轉移到稻田幼苗嫩葉上開始危害葉片,沿葉脈縱向取食葉肉。6月上、中旬成蟲交尾產卵,每一雌蟲可產卵150粒,卵經1周孵出幼蟲,6月中旬開始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盛發期,7月上旬開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為成蟲,8月中旬轉移到越冬場所越冬。
成蟲多在清晨羽化,一般經15小時後即可危害。成蟲交尾與產卵多在晴朗的天氣下進行,成蟲一生可交尾多次,一般交尾後經1天即可開始產卵。卵聚產,多排成2行,2-13粒不等,卵多產在葉正面,每一雌蟲一生可產卵400-500粒。
幼蟲孵出後不久即可取食,在多霧的清晨取食為多,在陽光直射時,則隱蔽在葉背棲息。幼蟲歷期一般為11-19天,老熟後除掉背上的糞堆,然後爬到適宜的葉片或葉鞘上準備化蛹,並化蛹於絲繭中。
負泥蟲中性喜陰涼,所以多發生在山區、丘陵區,尤其山谷、山溝稻田發生多,離山越遠發生越少,在陽光充足的平原地區則很少發生。
同一地區同一年份發生期早晚與輕重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般離越冬場所近的稻田發生早,危害重;早插秧比晚插秧稻田害蟲發生也早且重。
適宜的發生條件是陰雨連綿、低溫高濕天氣。
負泥蟲天敵,卵期有負泥蟲癭小蜂;幼蟲至蛹期寄生蜂有負泥蟲瘦姬蜂、負泥蟲金小蜂等。
四、防治方法
1、清除害蟲越冬場所的雜草,減少蟲源。一般於秋、春期間剷除稻田附近的向陽坡、田埂、溝渠邊的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害蟲,減輕危害。
2、適時插秧:不可過早插秧,尤其離越冬場所近的稻田更不宜過早插秧,以避免稻田過早受害。
3、藥劑防治:插秧後應經常對稻苗進行蟲情調查,一旦發現有成蟲發生危害,並有加重趨勢時,就應進行噴藥。如成蟲危害不重,但幼蟲開始危害並有加重趨勢時,亦進行噴藥防治。藥劑如下:⑴90%晶體敵百蟲,每公頃1500-2250克,加水噴霧;⑵80%敵敵畏乳油,每公頃1500-2250毫升,加水噴霧;⑶50%殺螟硫磷乳油,每公頃 1125-1500毫升,加水噴霧;⑷2.5%敵殺死乳油,每公頃。
十四點負泥蟲的防治
十四點負泥蟲屬鞘翅目,負泥蟲科。別名,蘆筍葉甲,細頸葉甲。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山東等地。
形態特徵 成蟲長橢圓形,長5.5~6.5毫米,寬2.5~3.2毫米,體棕黃色或紅褐色,並具黑斑,頭前段、眼四周、觸角均為黑色,其餘褐紅色。頭部帶黑點,觸角11節短粗。前胸背板長略大於寬,前半部具1字型排列的黑斑4個,基部中央1個,小盾片黑色舌形,每個鞘翅上具黑斑7個,其中基部 3個,肩中部2個,後部2個。體背光潔,腹部褐色或黑色。幼蟲寡足型,初孵化時,蟲體灰黃色至綠褐色,頭、胸足、氣孔黑色。2齡後乳黃色。老熟幼蟲體長6 毫米,腹部肥胖隆起,體暗黃色光亮,3齡幼蟲以後,頭胸部變細,腹背隆起膨大,肛門在背面,體外常具泥狀糞便,故名14點負泥蟲。離蛹長5~6毫米,寬 2.2~2.9毫米,鮮黃色,可見觸角、足、翅等。土繭橢圓形。
危害特點 成、幼蟲啃食蘆筍嫩莖或表皮,導致蘆筍植株畸形或食成光桿對綠筍危害最重。危害成莖時常啃食其嫩皮,破壞輸導組織,造成蘆筍植株變矮畸形或分枝,擬葉叢生,嚴重的可使被害株乾枯而死。
三、發生規律
在山東、華北一年發生3~4代,以成蟲在筍盤四周的土下和殘留在地下的枯莖里越冬。越冬成蟲翌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出土活動,4 月中旬產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成、幼蟲第一次為害高峰期。一代發生於5月中旬至7月下旬,6月中旬進入卵孵化盛期,7月初為幼蟲危害第二高峰期。幼蟲期7~10天,共4齡。二代發生於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蟲為害高峰期。三代於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發生。秋季氣溫高,降雨少的年份可發生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入為害高峰期,成、幼蟲世代重疊,成蟲具假死性,能短距離飛行。幼蟲行動慢,4齡進入暴食期,老熟後鑽入土中在筍株莖基1~2厘米處結繭化蛹。成蟲交尾3~4天后可產卵,散產在葉莖交界處或嫩葉上。
防治措施:
1、清筍園除蟲,冬前和翌春及時清除筍田枯枝落葉,拔除枯莖集中燒毀,消滅越冬成蟲。
2、于越冬代成蟲出土盛期選用0.6%無名霸(苦參菸鹼醇液)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其中任一種噴灑。
3、掌握在14點負泥蟲卵孵化盛期對於苗田和不採筍田噴灑上述殺蟲劑,利於把該蟲控制在低齡抗藥性小的階段,壓低一代成蟲數量,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7 月上旬大田封壟後,采筍田於8月上旬進入卵孵化盛期和幼蟲為害高峰期,是防治該蟲關鍵時期。採收前9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