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學賢

貝學賢,現任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中英友好城市聯盟主席、世界信息產業聯合會榮譽會長、世界廣西同鄉聯誼會副主席、江蘇省僑界青年總會副會長、重慶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英國廣西同鄉總會主席、英國華文教育基金名譽顧問等40多個社團的重要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學賢
  • 國籍:英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西桂平
  • 職業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
  • 主要成就:首位獲得“英國國會社區服務貢獻獎文化獎章”殊榮的華人僑領
簡介,生平,

簡介

貝學賢,現任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中英友好城市聯盟主席、世界信息產業聯合會榮譽會長、世界廣西同鄉聯誼會副主席、江蘇省僑界青年總會副會長、重慶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英國廣西同鄉總會主席、英國華文教育基金名譽顧問等40多個社團的重要職務。是首位獲得“英國國會社區服務貢獻獎文化獎章”殊榮的華人僑領,也是英國奧運藝術項目的文化大使和多個英國政府部門的中國事務部主管。由於對中英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和貢獻,曾先後受到英國歷任首相柴契爾夫人、約翰·梅傑爵士托尼·布萊爾先生、戈登·布朗先生等政要親切會見和肯定,以及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安德魯王子、安妮公主、女王堂弟皇家麥可親王、皇家盧坦那勳爵等皇室要員的會見和祝福,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更先後多次御賜王室禮品予協會以示嘉勉。

生平

他是英國當地最年輕的僑領,而立之年已經在華人社區以及英國政界贏得聲望;
他立志於推廣中國文化、搭建中英溝通與交流的橋樑,曾受到過5任首相的接見;
他是英國皇室特聘的奧運藝術項目華人大使,傳播奧運精神、推廣奧運理念;
他還是地地道道的廣西人,闖蕩海外多年,始終不忘故土,心繫廣西。
倫敦奧運期間,我們在英國走訪了這位年僅30歲的青年才俊貝學賢。
“真正的朋友是對對方文化的認同”
貝學賢很忙,這一點你從他名片上那串長長的頭銜就可以感知一二: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中英友好城市聯盟主席、英國奧運藝術項目大使、英國華夏文教基金會會長、英國廣西同鄉總會主席、英國廣西總商會會長。雖然每天的工作都排得密不透風,但貝學賢始終覺得其實千絲萬縷背後離不開的是文化交流的本源。“對我來說,我最期望的是能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
1982年出生的貝學賢是廣西桂平人。1999年抱著想開闊一下眼界的想法,17歲的貝學賢隻身來到英國布萊頓大學學習。生性開朗、思維縝密、社會活動能力強,這些都讓貝學賢很快在學生中嶄露頭角,2002年他成為了該校建立以來第一位中國籍學生會主席。
學生幹部的經歷增強了貝學賢的能力和信心,但在與英國主流社會不斷深入的接觸中,貝學賢也意識到,儘管中英之間經貿往來日漸頻繁,但很多英國人對中國還有很多偏見:“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光靠經濟往來是遠遠不夠的,利益交換的雙方只能算是合作夥伴,要真正成為朋友,必須是從內心裡對文化的認同。”
2005年,研究生畢業的貝學賢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四處奔波尋找工作,他覺得或許自己能為中英文化交流做點什麼。當時,北京奧運將舉辦,倫敦申辦奧運剛剛成功,貝學賢敏感地覺得中英之間因為奧運或許能產生更多的話題。而巧合的是,那時兩國在此方面只有官方的往來,缺乏民間的互動。“當時就產生了建立一個中英之間文化交流民間組織的想法。”貝學賢說。
2005年的英國,各種各樣的民間社團已有200多個,但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只有20多家,而且基本上都是沒有經過註冊的散兵游勇,這個領域的空白更加堅定了貝學賢的決心。
創業是需要資本的,但對於當時只是一個窮學生的貝學賢來說,除了幾年學生幹部經歷積累下來的人脈和經驗外,他一無所有。當時遠在中國的姑姑出於對侄子夢想的鼓勵給他郵來了1000英鎊。“1000英鎊能做什麼,也就是給他玩玩,沒當真。”回想當年,姑姑說。
1000英鎊對於成立一個社團來說確實是杯水車薪。但值得慶幸的是當時的英國在社團組織方面已經有了規範的操作和管理方式。政府和企業都能為社團組織提供資金支持,當然前提是你的理念必須得到他的認可和贊同。於是,貝學賢用1000英鎊作為郵費給各政府主管部門、慈善機構、企業寫了50多封信,用貝學賢的話來說是“遍地撒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也許是感動於貝學賢的誠意,也許是對加強中英文化交流的一種認同,貝學賢很快得到了英國政府相關部門的回信,願意為他的構想提供資金。“收到回信時,內心真的非常的激動,第一次覺得我的夢想是可以起飛的。”
“成功離不開大環境的向好”
一個社會團體從成立、運營到創立品牌、拓展影響,沒有10年以上的積澱難以完成。但英國華夏文化協會從2005年創辦之初的“養在深閨無人識”到如今成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華人團體之一,僅僅用了6年。回顧這6年,貝學賢認為成功得益於“始終不懈的堅持”,“你比別人付出更多,就一定會有回報。”
協會成立之初,為了能吸引更多的關注和參與,貝學賢採取的是主動出擊、以誠動人的方式:“那時候每個星期我們都會舉辦像聯歡會、展覽、論壇等各種各樣的活動。為了取得轟動效應,每次我們都會向英國政界和上流社會發出邀請。”剛開始,由於協會名氣不大,很多人都拒絕前來,但貝學賢毫不氣餒,“第一次人家可能真不願意來,第二次不來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第三次你若還能堅持,對方一定會產生某種好奇心。”
最簡單、最辛苦的方法往往最奏效。曾經四處碰壁、舉步維艱的華夏文化協會如今已是英國當地各個組織爭相合作的香餑餑。直到現在,其仍然是惟一一個每年舉辦各種交流活動超過50次的在英華人團體。高的曝光率自然能吸引更多的關注、產生更多的影響。而貝學賢也藉此機會在英國政商兩界積累了大量的人脈,建立了廣泛的人際關係網。
而此時的貝學賢對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兩場主題活動的主辦或許能吸引人的眼球,但認識總是流於片面。從長遠來講,必須要拓展雙方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在英國,貝學賢率先將《弟子規》等中國傳統經典讀物翻譯成英文,發放到英國各地,“我希望通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來傳揚中國文化的精髓”;同時,他積極利用在中英兩地的人脈資源推進中國各市與英國地方建立國際友城,讓雙方合作更深入、更常態化。到目前為止,經貝學賢牽手成功的城市已有四五對,他也為此贏得了友好城市大使的美名。
如今,今年7月份才剛剛度過30歲生日的貝學賢,已經擁有了一般80後無法匹及的人生輝煌:他是英國當地政府官員的座上賓,因為在中英文化交流中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先後受到5任首相的接見;他也是英國皇室的朋友,英國女王登基60周年大典,他是受邀的為數不多的幾位當地華人之一;今年倫敦奧運會期間,英國皇室特聘他為奧運藝術項目大使,希望藉助他在華人心中的影響力,推動奧運理念的傳播。
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貝學賢始終覺得內因只是一部分,最關鍵的還是大環境的向好,“中國國力越強盛,海外華人腰桿子越硬。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外國人都想和中國交朋友,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中英關係雖然有摩擦、有爭執,但總體趨勢是向上的,這些都是我個人成功的基石。”
“無論走到何方,根始終在廣西”
貝學賢有一件很特殊的禮服:在中國找人專門定製的很有民族色彩的唐裝。每次出席各種大型活動,他總會穿上這件與眾不同的衣服,在西裝革履的西方世界裡,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我覺得這也是宣傳我們中國文化的很好機會。”儘管已經在國外生活了10多年,貝學賢始終覺得自己還是一個來自廣西的中國人:“心在中國,根在廣西。”這是貝學賢最常說的一句話。
目前,貝學賢還身兼英國廣西總商會會長。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廣西與英國之間產生更多的合作之機,“其實,廣西有很好的資源,現在的發展勢頭也很好,中英之間可合作的空間也很大,雙方缺乏的只是深入了解的信息和渠道。”
今年在英國華人慶祝女皇登基60周年的晚會上,貝學賢把廣西的壯族歌舞搬上了這個引人關注的舞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壯鄉的繡球送到英女皇的手中,這個傳達著情誼和祝福的小小吉祥物也讓英國女皇愛不釋手,不停地追問貝學賢繡球背後的文化淵源。
目前,貝學賢還在積極籌劃欽州與英國聖海倫斯市建立友好城市。今年的中國-東協博覽會他將會帶上英國政商兩界的朋友一同出席,為雙方尋找可合作的空間。
“我希望為廣西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量,無論走到哪裡,家鄉是我永遠的牽掛。”貝學賢如是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