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珠

貝利珠

一種天文現象,中文名稱:貝利珠,英文名稱:Baily's beads。 日全食期間,食既生光時,雖然月球將太陽完全遮掩住,但由於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日光仍可透過凹處發射出來,形成類似珍珠的明亮光點。因英國天文學家貝利首先觀測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利珠
  • 外文名:Baily's beads
  • 出現時間:日全食食既或生光時
  • 命名原因:英國天文學家貝利首先觀測到
  • 學科:天文學
  • 人物:貝利
簡介,名稱來歷,形成原因,景象,產生過程,歷史上的貝利珠,八大疑問,形成特點,日食,最大看點,

簡介

當窄窄的彎月形的光邊穿過月面中粗糙不平的谷地的時候,就變為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一些光斑就稱為“貝利珠”。貝利珠為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鐘。
當“鑽石環”消失後,瞬間出現一串發光的亮點,像奪目的珍珠高高地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這種現象叫做“珍珠食”。英國天文學家貝利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因此又稱為“貝利珠”。這是由於月球表面有許多崎嶇不平的山峰,當陽光照射到月球邊緣時,就形成了“貝利珠”現象。它出現的時間很短,通常只有2秒鐘,緊接著太陽光就全部被遮蓋住而發生日全食了。
日食的過程:日食開始是默默無聞的,在太陽西邊緣,由月影產生一個小小缺口,這意味著月球已開始侵占太陽表面——初虧。這一個小缺口在逐漸增大,直到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太陽表面幾乎完全被侵占,只剩一條蛾眉月形亮帶。以上構成日食的偏食階段。接下來直到全食發生幾分鐘是很壯觀的:氣溫驟然下降和天空變暗、群星浮現、一團淡黃色的薄霧籠罩著遠方地平線。鳥兒們由於突然來臨黑暗而不知所措,四處亂躥尋找著自己家。一切都好像在剎那間肅靜下來。

名稱來歷

日全食貝利珠日全食貝利珠
貝利珠為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鐘。貝利珠以它的閃耀奪目和時間短暫而倍受關注。當窄窄彎月形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要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稱之為“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山脈縫隙里透射而出形成,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鐘。
月球表面的山與溝、星羅棋布、地貌複雜。當太陽和月球的視圓面內切的時候,太陽最後道光芒將射過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貝利珠;故,貝利珠形狀就直接反映該點(月面地區)地貌。換句話說,月面邊緣(視覺中,球形表面是沒有邊緣的)地形結構為形成貝利珠的直接原因。
當時天氣良好的時候,貝利珠不可能因為雲層遮擋等天氣原因造成。而在相同地觀測,不論用何一種底片,都有拍攝到這一現象的,所以底片和照片偶然性誤差也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日全食的貝利珠現象只可能是月面邊緣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該地必有若干較大的類似月海或環形山的窪地,其間有山脈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顯斷痕,進而形成貝利珠。
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報告了貝利珠現象,弗朗西斯·貝利於1836年正確地解釋了它。 所以這個現象就按照弗朗西斯·貝利的名字來命名。

形成原因

對2009年7月22日發生的日全食,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以下簡稱“預警中心”)專門發布科普信息,對日食的成因及發生過程作了詳細介紹。
“預警中心”稱,當月球運行至一個特別的位置,即太陽、月亮及地球連成一線時,月亮將遮掩太陽的光芒,在地球上投下陰影,在陰影的不同區域,可觀測到不同的日食現象。在月亮的本影區,即月亮完全遮住太陽的地區,可以看到日全食;在月亮的半影區,即月亮部分遮住太陽的地區,可以看到日偏食;在月亮的偽影區,即月亮遮住日面中心,但邊緣仍可見的地區,可以看到日環食。其中日全食和日環食不會在地球上同時被看到。
日全食的過程包括五個時期。一是初虧:月影剛開始侵蝕日面,即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此時為日偏食;二是食既:月影剛剛遮住整個日面,日全食開始,此時有一兩秒鐘的時間可以在日面邊緣看到一串亮點,這被稱為“貝利珠”,它們是由於月亮邊緣凹凸不平的山峰對陽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三是食甚:月影圓心與日面圓心距離最近,此時日光被遮的最嚴實;四是生光:月影剛劃出日面,此時日全食結束,又開始呈現日偏食,“貝利珠”在此時會再次出現;五是復圓:月影完全劃出日面,到此為止,日食過程完全結束。

景象

2009年7月22日,我國將出現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觀。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訪談時表示,天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日全食帶覆蓋地區的居民都可觀測到震撼眼球的“貝利珠景象”。
朱進表示,日全食發生過程中,除了太陽形態發生明顯的變化外,還會伴隨產生氣溫驟降、濕度陡升、人腳下產生氣流漩渦、動物行為異常等情況,這些都屬於正常的日全食現象,公眾不必驚慌。
此外,朱進還特別推薦廣大天文愛好者,應注意觀察在日全食起始和結束的時候出現的兩次貝利珠景象。朱進介紹,因為月亮表面凹凸不平,在日全食起始時在太陽左側以及結束時在太陽右側,光線通過凹凸照射過來都會出現一串光點,即貝利珠景象。“貝利珠出現的時間非常的短暫,但其現象極其漂亮和震撼,只要在全食帶覆蓋的地域,在天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都可以看到,非常值得大家期待!”
同時,朱進還提醒,因為在貝利珠現象發生期間太陽依舊很明亮,不正當地使用觀測眼鏡或直接目視太陽都會造成失明等視覺損傷,公眾一定要注意科學觀測。

產生過程

貝利珠以其的閃耀奪目和時間短暫而倍受人們的關注。當窄窄彎月形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稱為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里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續的時間只有一兩秒鐘。
月球表面的山和溝星羅棋布,地貌複雜。當太陽與月球的視圓面內切時,太陽最後一道光芒將射過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貝利珠;故,貝利珠的形狀就直接反映該點(月面地區)的地貌。換句話說,月面邊緣(視覺上,因為球形表面是沒有邊緣)的地形結構是形成貝利珠直接原因。
貝利珠貝利珠
當時天氣良好時,貝利珠不可能因雲層遮擋等天氣原因而造成。而在同地觀測,不論用什麼種底片,都有拍到這一現象,所以底片與照片的偶然性誤差也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日全食的貝利珠現象只可能是月面邊緣地貌造成。由珠形可知,該地必有若干較大的類似月海或環形山窪地,其間有山脈等地形阻隔,才可以形成明顯斷痕,進而形成了貝利珠

歷史上的貝利珠

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 ·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報告了貝利珠現象,弗朗西斯·貝利於1836年正確地解釋了它,所以這種現象被稱為“貝利珠”
2009年7月22日,早晨起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漸出現500年一遇的日食,同時出現貝利珠現象.
中國觀測日食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948年就有人觀測到了日食。中國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觀象台。中國歷來重視日食的預報,據說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報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職守者。 中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豐富的日食記錄。光是古書(至清代)的 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記錄。最早是《尚書》記載的發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詩經》中更是詳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因歷史久遠,缺乏精確的文字記錄,因此難以精確地斷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當精確的歷史時鐘,可以幫助確定一些歷史事件的時間。
古代西方一次日食中止一場戰爭,西洋最有名的故事記載是在公元前585年。米提斯與利比亞兩族打仗,打到一半時 忽然間太陽消失不見了,兩族族人害怕災禍的到來,終於達成美好的結果- -兩族講和通婚。對於日食現象的看法,除了大溪地人把日食當成正面意義外,其他的國 家都將他作 負面的解釋。譬如公元前六百多年,雅典攻打某族時,因為發生食相而害怕不敢繼續前進,就因為延遲了進攻,反倒讓敵方趁這段時間有了準備,結果當雅典軍隊進攻敵方時,反而被打敗了。

八大疑問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已成為社會和媒體矚目的焦點。而在關注最佳觀測點、觀測設備等訊息時,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請關注——
“天賜良機,勿失‘天機’。”2009年7月22日,對於我國500年一遇的觀測日全食的良好“天機”,國內天文學家們都如此感嘆。這是本世紀最壯觀的日全食,其掩食帶之寬、時間之長、經過地區人口之多,實屬罕見。 然而在關注最佳觀測點、觀測設備等訊息時,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最基本的一些知識?
超漂亮的貝利珠超漂亮的貝利珠
為什麼日全食總是在不同地方出現?
此次日全食的可觀測範圍,涵蓋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南亞各國的許多大中城市及人口稠密地帶。而2008年8月1日的上一次日全食,在我國的合適觀測帶卻只有少數西北偏遠地區。 眾所周知,日食是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芒。日食發生時,被月球擋住陽光的區域在月地之間形成一個陰影“圓錐”,地球表面擦過它的部分才能看到日全食。由於日月軌道所限,地表能切到“圓錐”的最大截面,直徑也不到270千米,隨著地球自轉掃過狹窄的一條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帶。每次日全食發生時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和角度不同,月影“圓錐”也就掃在地球上的不同地點。 雖然日全食並不像彗星、流星雨那樣周期動輒千百年,但對某一地區而言,眼下媒體商家大力渲染的“數百年一遇”並不誇張。
為什麼每次觀測範圍和持續時間都不一樣?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將持續6分39秒(在我國境內最長5分55秒),我國能看到日全食的地頻寬約250千米,將是本世紀我國境內持續時間最長、涉及人口最多的一次。 月球繞地和地球繞日的公轉軌道都是橢圓形,地月、日地距離也總是不斷變化。太陽直徑約是月球的400倍,因此只有日月軌道“相會”且日地距離至少達到日月距離400倍時月球才能完全遮擋太陽直射地球的光芒,形成日全食。此次日全食來臨時,太陽位於遠地點附近,月球則剛通過近地點,月球陰影在地球上掃過的區域也較寬。而地球表面八成以上都是海洋和人煙稀少的地區,此次月影掃過人口稠密地帶實屬難得。 月球繞地的公轉角速度遠高於地球繞日,因此月影在地球表面的移動速度很快,在赤道地區約1800千米/時,到兩極附近高達8000千米/時,因此發生在赤道的日全食最高可持續7分鐘40秒左右,而在中高緯度地區則只有幾分鐘,到兩極則完全看不到日全食。
瞬間閃現的貝利珠瞬間閃現的貝利珠
是不是每次日食發生時都能看到日全食?
不是。每次日食發生時日地、月地距離各不相同,當月地距離較大時月影“圓錐”的頂點就不能到達地球,此時在地球表面只能有一小條區域觀看到日環食,兩側的部分區域看到日偏食;又因為日月軌道平面之間有5度左右的夾角,也可能在日月“會合”時離軌道平面的交點仍較遠,造成“圓錐”頂點與地球不在一條直線上,地球表面最多只能看到日偏食。
日全食貝利珠日全食貝利珠
為什麼日全食比月全食似乎更少見?
中國古時候,民間是以 敲鑼打鼓的方式來對付;由於日全食的時間通常很短(至多七分半鐘) ,所以在人們敲敲打打後,太陽可能就會馬上重現,因而免除了人們的驚慌。 中國對日食的記載很早,在漢朝的墓中就挖出許多石頭,這些石頭上刻畫了很多日月星辰的圖形,其中一個畫有「日月合璧」 ,亦即太陽與月亮疊在一起,這就是當時的日食記錄。中國人對日食的科學解釋為陰侵陽,中國很早就知道視為「陰」的月亮,遮蔽了視為「陽」的太陽,而造成日食現象。 古時候有「月盈則食」的說法 ,意指月食現象發生都是在滿月之時。 日食發生時,中國古代朝廷也會有所行動;中國人認為天代表大自然,太陽在大自然里有著最崇高的地位,皇帝稱為天子,則意指其為上天派來管理人民的。既然天代表皇帝的父親,它會透過太陽表面上的現象來警告其地上的代理人--皇帝,明示他做錯什麼事情、有什 么事情要小心等等;於是,透過各種徵兆呈現出來,日食就是一個常被利用的狀況。根據古書避鎮殿記載,漢朝每當發生日食時,皇帝就不到大殿做早朝,而到偏殿旁的小殿進行早朝,並且一切從簡。
就全球發生次數而言,一年內的日食其實比月食更多。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各自運行的軌跡每隔半年會有一次“相交”,可能發生日食的時間段(日食季)還比發生月食的時間段(月食季)更長。一年內可能一次月食都沒有,日食卻必有兩到五次,全球範圍內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會有一次。然而月食一旦發生,處在黑夜中的半個地球都能看到,月全食長達幾十分鐘乃至幾小時,可觀測範圍和持續時間遠大於日全食,所以在同一地點被看到的幾率更高。
日全食貝利珠日全食貝利珠
同一地區,每兩次日全食的間隔時間不一致?
此次作為最佳觀測區域的我國長江中下游,上一次日全食是在434年前的1575年,而下一次將在300年後的2309年。古代天文觀測者曾總結出,在同一地點223個月相變化周期和太陽19次經過日月軌道交點的時間基本一致,形成一個長約18年的周期,此後人們又提出了其他更完善的周期。由於觀測原因對日月變化周期只能以整數計算,但這兩者的長度並不完全相等。加之地球自轉的影響,相隔一個周期的兩次日食往往不會發生在相同地點,也不一定都是日全食或日偏食,日全食回到同一地點所需要的時間就更不固定了。不過,天文學家通過嚴格的推算,仍可以準確預測某地下一次出現日全食的時間。
日全食持續期間內,可能會對地面產生哪些影響?
與陰雨天雲層遮住太陽不同,日全食發生時隨著月球遮擋住太陽輻射,大氣層高處的電離層也會發生一些相應變化。這暫時會對信號需經過電離層反射的無線電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擾,使用超短波的調頻廣播、手機、無線上網等則不受影響。不過,對整個地球磁場而言,這種影響還是微小的。 另外,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新疆伊吾觀測點的氣溫下降了8攝氏度左右,許多觀測者也感到身邊一下子變涼了。此次日食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這樣夏季市區晝夜溫差一般不超過5攝氏度的地方,又是在升溫期間的上午發生,日食造成的降溫不會很大。
貝利珠,色球和日珥貝利珠,色球和日珥
日全食發生時,可以用肉眼直視太陽?
除了太陽完全被月球遮住的全食幾分鐘,用肉眼可以直接觀賞日全食外,其餘時間切不可用肉眼直接觀測太陽,更不可用缺少太陽專門濾光片的望遠鏡觀看太陽。在達到全食的幾分鐘期間,太陽最明亮的光球層被完全遮蔽,此時可直接用肉眼或望遠鏡觀測太陽,並欣賞天空中展露出的日冕和繁星。 相機或攝像機此時也應摘下濾光片,否則只會拍到一團漆黑。但全食持續時間非常短,很快會回到偏食狀態,即便只露出一小部分的光球也足以亮到傷害人眼及攝影器械。因此在觀測時仍需事先準備好日食觀測眼鏡、鏡頭濾光片等,並把握好全食出現的時間。
為什麼說不看日全食是“終身遺憾”?
許多親身觀賞過日全食的人都認為,親眼目睹天空變黑、紅日當空變成滿天星斗的奇觀,這種現場的震撼是任何照片、影像都難以替代的。貝利珠、日冕、日珥等平時難得一見的景象,更是令天文愛好者們著迷,平時對天文不感興趣的普通人也會平添幾分好奇。 住在長江中下游、能在家門口觀賞日全食固然是人生奇遇,而對我國北方和嶺南許多此次無緣前去一睹日全食風采的人來說,如果確實對此有濃厚興趣和出外旅遊的條件,也可以加入日食“全球追蹤者”的行列,平均一年半一次的等待也不算長。

形成特點

貝利珠以它的閃耀奪目和時間短暫而倍受人們的關注。當窄窄的彎月形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稱為“貝利珠”。貝利珠是日全食開始或結束時太陽光從月面邊緣的山脈縫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續時間只有一兩秒鐘。
貝利珠,色球和日珥貝利珠,色球和日珥
月球表面的山、溝星羅棋布,地貌複雜。當太陽和月球的視圓面內切時,太陽的最後一道光芒將射過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貝利珠;故,貝利珠的形狀就直接反映了該點(月面地區)的地貌。換句話說,月面邊緣(視覺上,因為球形表面是沒有邊緣的)的地形結構是形成貝利珠的直接原因。當時天氣良好時,貝利珠不可能因雲層遮擋等天氣原因造成。而在同地觀測,不論用何種底片,都有拍到這一現象的,所以底片和照片的偶然性誤差也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日全食的貝利珠現象只可能是月面邊緣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該地必有若干較大的類似月海或環形山的窪地,其間有山脈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顯斷痕,進而形成貝利珠。

日食

日全食貝利珠日全食貝利珠
日食的開始是默默無聞的,在太陽的西邊緣,由月影產生一個小小的缺口,這意味著月球已開始侵占太陽表面了。這個小缺口在逐漸增大,直到約一個半小時後,太陽的表面幾乎完全被侵占,只剩一條娥眉月形的亮帶。以上構成了日食的偏食階段。接下來直到全食發生的幾分鐘是很壯觀的:氣溫驟然下降、天空變暗、群星浮現、一團淡黃色的薄霧籠罩著遠方的地平線。鳥兒們由於突然來臨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處亂躥尋找著自己的家。一切都好象在剎那間肅靜了下來。當窄窄的彎月行的光邊穿過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時,就變成一系列的小珠子。這些光斑稱為“貝利珠”。

最大看點

日全食貝利珠日全食貝利珠
2009年7月22日上午的日全食將隨著月球自西向東的運轉,先後經過西藏南部、四川中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10多個省市,從初虧到復圓歷時2個多小時,日全食的時間最長有6分多鐘,不但是整個21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也是自1813年至2309年近500年間,在我國境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 一般情況下,兩三分鐘的日全食都難得一見,為什麼這次日全食的時間如此之長?
月球和地球公轉的軌道都是橢圓形的,2009年7月22日這天,月亮正處在離地球最近的近地點附近,所以月亮看上去比平時更大;而地球又處在離太陽最遠的遠地點附近,所以太陽看上去比平時更小——一個更大,一個更小,月亮把太陽完全遮住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次可以觀測到日全食的地區剛好處於人口稠密的長江流域,約三億人可以觀賞到日全食。不僅如此,整個中國大陸都能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日偏食。如果2009年7月22大地晴空萬里,那就有不下十億人能看見日偏食或日全食。國際天文學界把這次日全食稱為‘大日食’,名副其實!
貝利珠現象將發生兩次,一是發生食際之前,一是生光之後。貝利珠現象就是太陽逐漸被遮住,剩下了最後一點,像一個小珠子一樣。這是因為月亮本身不是一個特別光滑的圓球,上面有山、高原、低谷,所以邊緣是起伏的,無法一下子就把整個光球遮住,剩下的光透過山谷的縫隙最後存留下來。這個是非常漂亮的景象,通常會引發觀眾的歡呼。
因為貝利珠和鑽石環都轉瞬即逝,對其難以捕捉。所以更受到觀測者的熱烈追捧。對貝利珠和鑽石環的觀測要掌握好時間。因為貝利珠和鑽石環發生在全食即將開始和全食即將結束的時刻.這就需要及時除掉和罩上你的濾光設備。以杭州為例,今年的日全食食既是在台北時間09:34:12.5:生光出現在台北時間09:39:35.3。你必須提前作好準備.最好安排專人負責報時提醒.或在電子設備中設定提醒時間。以免到關鍵時刻顯得手忙腳亂。提醒的時間可以設在食既前的1分半鐘和生光後的1分半鐘(前者是防止錯過貝利珠出現的美麗瞬間。後者是保護好你的眼睛。以免太陽光的傷害.千萬要注意喔)。攝影愛好者也將爭相記錄這短暫的一瞬間。人類首次成功拍攝到貝利珠是在1869年8月7日的日全食。由當時的C.F.Hines和他費城攝影公司的夥伴們在愛荷華州的奧塔姆瓦完成了這一壯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