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

豳,讀作bīn,本意指豳山,又用作古都邑名,也作“”。周后稷的曾孫公劉遷居於此,相傳周代祖先即在此立國。在今陝西彬縣旬邑縣一帶。古公亶父率眾由豳地所南遷於周原

基本介紹

  • 拼音:bīn
  • 部首:山(傳統歸豕部)
  • 部外筆畫:10
  • 總筆畫:17
  • 五筆86:EEMK
  • 五筆98:MGEE
  • 倉頡:UMOO
  • 筆順編號:13533342135333452
  • 四角號碼:22770
  • 字級:二級
  • 統一碼:8C73
基本字義,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豳 Bīn
〈名〉
Bīn(音賓)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
豳州:州名。西魏時設定,隋廢,唐仍為州,開元間改稱邠州。即現陝西省彬縣。
豳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有詩七篇,其中多描寫農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之一。
北魏皇興二年(公元四六八年),在趙興郡為華州,州郡同治定安縣(今甘肅寧縣縣城)。
太和十一年(公元四八七年),華州更名班州。
太和十四年,更班州為豳州。
豳
西魏廢帝二年(公元五五三年),改豳州為寧州
隋大業元年(公元六零五年),改寧州為北地郡。次年,改北地郡為豳州。大業八年,又改豳州為北地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改北地郡為寧州。
唐武德元年從寧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陝西省彬縣)。
唐開元年間改稱邠州
彬縣、旬邑、正寧、寧縣是被《詩經》所反覆吟唱過的古豳之地。
姓。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補巾切《廣韻》府巾切《集韻》《韻會》悲巾切《正韻》𤰞民切,𠀤音彬。《說文》周太王國,在右扶風美陽。本作邠,從邑分聲。亦作豳,美陽亭卽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詩·大雅》篤公劉,於豳斯館。《詩譜》豳者,后稷曾孫公劉自邰出徙戎狄之地,今屬扶風栒邑,在雍州岐山,北至太王避狄人處。岐陽,今鳳翔府扶風縣岐陽鎮,乃太王之都,文王治岐之地,漢為美陽縣。而公劉所居,乃今邠州,屬陝西京兆府路,北魏置南豳州,西魏去南字為豳州,唐明皇以字類幽,開元中攺為邠。
姓。出《姓苑》。
《集韻》逋閒切。與斒同。斒,爛色不純也。
通作㻞。《前漢·司馬相如傳》珉玉旁唐,玢豳文磷。《史記》作璸㻞。《注》㻞音班。文理貌。
通作斑。《史記·司馬相如傳》被豳文。《注》著斑衣也。《前漢書》作斑。《師古曰》貙豹之皮也。省作豳。或作㟗。豳字原所從的豕字無右邊的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