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霍亂沙門氏菌

豬霍亂沙門氏菌是非傷寒沙門菌的一種,是引起仔豬副傷寒的主要病原菌,給養業造成重大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霍亂沙門氏菌
  • 簡介:非傷寒沙門菌的一種
  • 危害:引起仔豬副傷寒,危害養豬業
  • 感染途徑:糞口途徑傳播
豬霍亂沙門氏菌-病原學,豬霍亂沙門氏菌-發病機制,豬霍亂沙門氏菌-傳播途徑,豬霍亂沙門氏菌-臨床症狀,急性型(敗血型),慢性型(結腸炎型),豬霍亂沙門氏菌-病理變化,急性型,亞急性與慢性型,豬霍亂沙門氏菌-危害,豬霍亂沙門氏菌-診斷,慢性病例,急性病例,豬霍亂沙門氏菌-預防措施,加強飼養管理,隔離措施,豬霍亂沙門氏菌-治療措施,無害化處理,用藥原則,抗菌藥物治療,對症治療,

豬霍亂沙門氏菌-病原學

(2010年)認為引起豬副傷寒的主要是豬霍亂沙門氏菌及其變種豬傷寒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及其哥本哈根變種、腸炎沙門氏菌等。
豬霍亂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有2000多個血清型,在中國已發現200 多個菌型。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能運動,不形成芽孢,兼性厭氧,具周身鞭毛。最適生長溫度為37 ℃,最適p H 為6. 8—7. 8 。
沙門氏菌生命力頑強,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對乾燥腐敗等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在7—45 ℃都能繁殖,冷凍或凍乾後仍存活,在凍土中可過冬,在豬糞中可存活1—8個月,在糞便氧化池中可存活47 d,在墊草上可存活2—5 個月,在10 %—19 %食鹽醃肉中能存活75d 以上。
在適合的有機物中可生存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但對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3 %來蘇兒、福馬林等能將其殺死。沙門氏菌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健康豬的腸道和膽囊內,一般不出現症狀,一旦飼養管理差、圈內潮濕導致豬的抵抗力降低時,則引起發病。

豬霍亂沙門氏菌-發病機制

當敗血性豬霍亂沙門氏菌侵入豬體後,立即侵入腸壁淋巴間隙,由此再侵入血液,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從而引起敗血症。病菌繁殖時產生大量內毒素,內毒素作用於白細胞進而引起炎症高燒腹瀉

豬霍亂沙門氏菌-傳播途徑

豬霍亂沙門氏菌感染在主要是經糞口途徑傳播,如果患者家中有養豬場,衛生習慣不良,且有慢性肝病基礎,免疫力低下,故考慮可能是攝入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造成感染。

豬霍亂沙門氏菌-臨床症狀

急性型(敗血型)

流行的初期多見,其特徵是發生急性敗血症。發病數量少,多見於斷奶前後的仔豬,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1—42 ℃,精神不振,伏臥,食慾減退或廢絕,呼吸困難,步態不穩,嘔吐與腹瀉,有時有腹痛症狀。四肢末端及腹部發紺。後期出現水樣、黃色下痢。
此病暴發時死亡率很高,但發病率一般在10%以下。在病豬的耳根、頸、嘴尖、前胸、腳、尾巴、後軀及腹下部皮膚出現大片藍紫色斑點等敗血症症狀。開始暴發時,常出現1 、2 頭死亡,不顯任何症狀。有的出現症狀後24h內死亡,但多數病程2—4d,病死率很高。耐過者轉為慢性。

慢性型(結腸炎型)

臨床較多見,體溫升高至40.5—41.5 ℃,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咳嗽,寒顫,常堆疊在一起,眼結膜有黏性和膿性分泌物,少數發生角膜混濁,嚴重者導致潰瘍。病初便秘後下痢,糞便呈淡黃色或灰綠色,惡臭,混有血液、壞死組織或纖維碎片。此病多呈周期性惡性下痢,便秘與下痢交替反覆,疾病的中後期,病豬皮膚出現瀰漫性濕疹,特別是腹部皮膚可見綠豆大小、乾涸的漿性覆蓋物,痂皮,揭開可見淺表潰瘍。病豬長期躺臥,高度消瘦,有的繼發肺炎。
病程2—3周或更長,病豬生長發育不良,被毛粗亂、污穢,失去光澤,精神萎頓,偶有下痢。皮膚呈暗紅色或暗紫色,並出現痂狀濕疹,特別是耳尖、耳根和四肢比較明顯,病畜腰背拱起,後腿軟弱無力,叫聲嘶啞,強迫其行走時,則東倒西歪,有時出現咳嗽。其中部分病例病情惡化,最後衰竭死亡,病死率25%—50%。
屍體極度消瘦、腹部和末梢部出現紫斑,胸腹下和腿內側皮膚上常見豌豆大或黃豆大的暗紅色或黑褐色痘樣皮疹。但也有病例恢復健康,這種豬生長十分緩慢,並成為長期帶菌的僵豬。臨床症狀與腸炎型豬瘟相似。

豬霍亂沙門氏菌-病理變化

急性型

主要呈敗血症變化。全身漿膜和黏膜及各內臟有不同程度的點狀出血,肢體末梢瘀血,呈青紫色,耳、腹部有廣泛出血斑。淋巴結尤其是腸系膜淋巴結及內臟淋巴結索狀腫大,軟而紅,呈漿液狀炎症和出血,類似大理石狀。心包和心內外膜出現點狀出血,有時有漿液性纖維素性心包炎,脾臟顯著腫大,色暗帶藍,觸壓時感覺綿軟,類似橡皮,被膜偶見散在的點狀出血,切面呈藍紅色,脾白髓周圍有紅暈環繞,可以看到腫大的淋巴濾泡。
腎臟皮質蒼白,偶見出血斑點。腎皮質部蒼白,偶見細小出血點與斑點狀出血,腎盂、尿道和膀胱黏膜也常有出血點,肝臟腫大,瘀血,被膜上有時見出血點。肝臟表面有多量針尖大至粟粒大的灰黃色壞死灶和灰白色副傷寒結節,肝實質可見糠麩狀、極細小黃灰色的小壞死灶。有時膽囊黏膜出現粟粒大的結節。氣管內有白色泡沫,肺臟瘀血、水腫,有卡他性滲出物浸潤,有淡紅色密集病灶,小葉間質增寬並積有水腫液,肺的間葉、心葉和膈葉的前下部常有小葉性肺炎病灶。
病後期常伴發纖維素性肺炎,胃黏膜嚴重瘀血、梗死,呈淺表性胃炎,腸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嚴重者呈出血性腸炎,為黑紅色。腸壁淋巴結增大,呈現壞死和潰瘍。腦膜與實質有出血斑點,腦實質的病變為瀰漫性肉芽腫性腦炎,偶發腦軟化,少數有小膿腫。

亞急性與慢性型

主要病變在胃腸道。主要特徵為盲腸、結腸、迴腸的壞死性腸炎,腸壁增厚,黏膜上覆蓋一層瀰漫性壞死性物質,呈灰黃色或淡綠色麩皮樣,剝開可見底部呈紅色,邊緣有不規則的潰瘍面,有的濾泡周圍黏膜壞死,壞死向深層發展時,可引起纖維素性腹膜炎。胃黏膜部分呈紅色,特別在胃底部某些部分出現紅色,有時出現壞死性病灶。
小腸病變逐段加重,到迴腸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盲腸與結腸的腸壁呈局灶性或瀰漫性增厚,被覆有灰黃色、乾酪樣偽膜,除去偽膜形成潰瘍,潰瘍呈污灰色,潰瘍邊緣多無堤狀隆起,這種潰瘍多半呈瀰漫性,缺乏輪層狀構造。在大腸除見有瀰漫性乾酪樣壞死外,還見有濾泡潰瘍。孤立濾泡首先發生炎性腫脹,繼而發生壞死,這些壞死灶逐漸向周邊擴散,在壞死灶上覆有污穢不潔的痂皮。
肝、脾、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有針尖大到米粒大的灰白色壞死灶,這是豬副傷寒的特徵性病變。腸系膜淋巴結索狀腫大,有灰黃色乾燥的壞死灶。肝臟有許多針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紅色或灰白色的副傷寒結節。脾稍腫大,質地變硬,常見散在的壞死灶。肝有時可見灰黃色壞死小點。肺病變部增大呈灰紅色,有的呈乾酪樣病變,其切面有灰黃色的小結節。若繼發巴氏桿菌或化膿菌感染,肺的心葉、尖葉、膈葉前下沿的肺炎實變區則發展成肝變區或化膿灶。

豬霍亂沙門氏菌-危害

成人感染豬霍亂沙門氏菌後,起病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易漏診、誤診而延誤治療,如果藥物療程不足,隱匿性菌血症控制不徹底可使病情遷延反覆。

豬霍亂沙門氏菌-診斷

慢性病例

根據流行病學、臨診症狀、病理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多發生於1~4 月齡的仔豬,臨床以腹瀉為主,耳、尾、蹄等處皮膚呈青紫色,大腸及肝、脾有乾酪樣壞死灶,據此可作出初步診斷。

急性病例

需採取肝、脾等病料做細菌分離培養鑑定等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對流免疫電泳、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螢光法、基因探針檢測等都可用於沙門氏菌的快速檢測。
實驗室檢驗:採取病豬的糞、尿或肝、腎、腸系膜淋巴結或流產胎兒的胃內容物,流產病豬的子宮分泌物等作塗片鏡檢或分離培養。將被檢材料製成塗片,自然乾燥,革蘭氏染色後鏡檢,沙門氏菌呈兩端鈍圓或卵圓形,不運動,不形成芽孢和莢膜,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將病料直接劃線接種選擇培養基(SS瓊脂)和鑑別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各一平板,置37 ℃培養24h。沙門氏菌一般為無色透明或半透明,中等大小,邊緣整齊、光滑、較扁平的菌落。
挑取沙門氏菌可疑菌落接種於雙糖鐵斜面,置37 ℃培養18~24h,觀察底層葡萄糖產酸或產酸產氣,產生硫化氫而變棕黑色,上層斜面乳糖不分解、不變色則可初步判定為沙門氏菌。血清學方法,可以用凝集反應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套用微量快速細菌生化試驗法對主要腸道沙門氏菌進行檢驗,單克隆抗體技術已用來進行該病的快速診斷。病原學方法除鏡檢和分離外,PCR方法也很成熟地用於沙門氏菌屬的快速診斷,本室建立了針對i nvA基因的PCR 方法,該方法可特異、快速診斷沙門氏菌屬,結合血清型鑑定可鑑定沙門氏菌型。

豬霍亂沙門氏菌-預防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

初生仔豬儘早吃初乳,以獲得足夠的母源抗體。提前補料,防止亂吃髒物。合理合群,給予優質而易消化的多樣化飼料,清潔飲水,防止突然更換飼料,減少應激。豬群不要過大,不要過分擁擠。搞好防寒、防暑、衛生和消毒工作。

隔離措施

如發現疑似豬副傷寒病例,應立即將其隔離,將其污染物清除乾淨並嚴格消毒。防止引種傳播,不從疫區引進豬只。引進豬只應隔離觀察1個月後,證明無病後方可合群並圈。
在該病常發地區或附近曾發生過該病的地區,懷孕母豬在產前20—25d 經口免疫仔豬副傷寒菌苗,仔豬15—20 日齡首免,間隔3—4周再免1 次。也有一種仔豬副傷寒水腫病二聯多價滅活苗,10—15日齡仔豬肌肉注射2ml,可預防上述疾病。飼餵添加抗生素的飼料時要注意抗藥菌株的出現。藥物預防可用於未發病豬,飼料中加入100g/t 金黴素,可起一定的預防作用。

豬霍亂沙門氏菌-治療措施

發現此病時,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同群豬進行藥物預防,對污染的圈舍及環境嚴格消毒。治療時不能在治療取得一定療效後立即停藥,而應持續用藥4~7d,以避免病情復發而導致不必要的死亡,在治療過程中要加強護理與增加營養,以提高仔豬的抵抗力,有利於康復。

無害化處理

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人絕對不能食用病死豬,更不能餵狗,應正確處理屍體與糞便。耐過豬不能作種用,治癒的仔豬多數帶菌,應隔離飼養。為了防止疾病傳播,以淘汰為宜。

用藥原則

選用經藥敏試驗篩選的敏感藥物治療,藥量要足,交替用藥,療程要長。

抗菌藥物治療

可選用甲碸黴素、土黴素、新黴素、氟哌酸、強力黴素、鹽酸環丙沙星等藥物。應結合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

對症治療

對慢性病例在使用抗菌藥物的同時,應進行諸如補液、解毒、強心、收斂等對症治療。
如豬群已發病,可用仔豬副傷寒弱毒疫苗緊急預防,劑量加倍。仔豬副傷寒活菌苗,經口免疫一般沒有效果或效果甚微。注射免疫1—2d後有的豬出現減食,體溫升高,局部腫脹及嘔吐腹瀉等症狀,一般1—2d後即自行恢復。嚴重者可注射腎上腺素急救。免疫一般套用本群和當地分離的菌株製成的單價滅活疫苗效果較好,而套用滅活多價苗效果多不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