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大腸桿菌病

豬大腸桿菌病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一組腸道傳染性疾病。常見的有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三種,以發生腸炎、腸毒血症為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大腸桿菌病
  • 仔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 病原: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
  • 發病機理:多種毒力因子引起的病理過程
豬大腸桿菌病,病原,發病機理,臨床症狀,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水腫病,

豬大腸桿菌病

病原

本屬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一般有數根鞭毛,常無莢膜的、兩端鈍圓的短桿菌。在普通培養基上易於生長,於37℃24h形成透明淺灰色的濕潤菌落;在肉湯培養中生長豐盛,肉湯高度渾濁,並形成淺灰色易搖散的沉澱物,一般不形成菌膜。生化反應活潑,在鑑定上具有意義的生化特性是:M.R.試驗陽性和V.P.試驗陰性。不產生尿素酶、苯丙氨酸脫氫酶和硫化氫;不利用丙二酸鈉,不液化明膠,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也不能在氰化鉀培養基上生長。由於能分解乳糖,因而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可形成紅色的菌落,這一點可與不分解乳糖的細菌相區別。
本菌對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強,60℃15min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藥均易將其殺死。大腸桿菌有菌體抗原(O)、表面(莢膜或包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種。O抗原在菌體胞壁中,屬多糖、磷脂與蛋白質的複合物,即菌體內毒素,耐熱。抗O血清與菌體抗原可出現高滴度凝集。K抗原存在於菌體表面,多數為包膜物質,有些為菌毛,如K88等。有K抗原的菌體不能被抗O血清凝集,且有抵抗吞噬細胞的能力。可用活菌製備抗血清,以試管或玻片凝集作鑑定。在菌毛抗原中已知有4種對小腸黏膜上皮細胞有固著力,不耐熱、有血凝性,稱為吸著因子。引起仔豬黃痢的大腸桿菌的菌毛,以K88為最常見。H抗原為不耐熱的蛋白質,存在於有鞭毛的菌株,與致病性無關。病原性大腸桿菌與腸道內寄居和大量存在的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形態、染色、培養特性和生化反應等無任何差別,但在抗原構造上有所不同。

發病機理

現代的研究揭示了大腸桿菌致病的本質是由於多種毒力因子引起的不同的病理過程。
內毒素:大腸桿菌內毒素是大腸桿菌外膜中含有的脂多糖,當菌體崩解時被釋放出來,其中的類脂A成份具有內毒素的生物學功能,是一種毒力因子,在敗血症中作用尢為明顯。
外毒素:大腸桿菌外毒素分兩大類,第一類為不耐熱腸毒素(LT)和耐熱腸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0度經10分鐘破壞,可激活腸毛細血管上皮細胞的腺苷環化酶。增加環腺苷酸(cAMP)產生,使腸黏膜細胞分泌亢進,發生腹瀉和脫水;而ST可激活迴腸上皮細胞刷絨毛上的顆粒性的鳥苷環化酶,增加cGMP產生,同樣引起分泌性腹瀉。
細胞毒素:SLT有3型:SLT-ⅠSLT-Ⅱ及SLT-Ⅳ,目前研究發現SLT-Ⅱ使豬產生水腫病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
除此之外據有致病性的因子還有定植因子、直接侵襲性、大腸桿菌素。

臨床症狀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1-7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生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臨床上以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稀便、迅速死亡為特徵。剖檢常有腸炎和敗血症,有的無明顯病理變化。
從病豬分離到的大腸桿菌有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兩類,其O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時期而有變化。但在同一地點的同一流行中,常限於1~2個型。多數病原菌株都有菌毛吸著因子並產生腸毒素,已知吸著因子(也稱粘著因子)有K88、K99、987P、F41四種,且各具獨特的抗原性。腸毒素以熱敏腸毒素LT為主。這是大腸桿菌引起仔豬黃痢的兩個主要因素。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炎夏和寒冬潮濕多雨季節發病嚴重,春、秋溫暖季節發病少。豬場發病嚴重,分散飼養的發病少。
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發病最為嚴重,隨著胎次的增加,仔豬發病逐漸減輕。這是由於母豬長期感染大腸桿菌而逐漸產生了對該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豬場,本病的危害嚴重,之後發病逐漸減輕也就是這個原因。新生24h內仔豬最易感染髮病。一般在生後3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7天。在梅雨季節也有生後12h發病的。頭胎母豬產的仔豬最易發生本病,隨著日齡的增長,發病率和致死率逐漸減少。
2.臨床特徵 潛伏期短,一般在24h左右,長的也僅有1-3天,個別病例到7日齡左右發病。窩內發生第一頭病豬,一二天內同窩豬相繼發病。最初為突然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混有小氣泡並帶腥臭,隨後腹瀉愈加嚴重,數分鐘即瀉1次。病豬口渴、脫水,但無嘔吐現象,最後昏迷死亡。
3.病理變化 屍體脫水錶現皮膚乾燥、皺縮,口腔黏膜蒼白。最顯著的病變為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
4.實驗診斷 通常根據發病日齡、臨床症狀及剖檢變化一般可作出診斷。確診必須有賴於實驗檢查。其方法為:採取發病仔豬糞便(最好是未經治療的),或新鮮屍體的小腸前段內容物,接種於麥康凱或鮮血瓊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作純培養,經生化試驗確定為大腸桿菌後,再作腸毒素或吸著因子的測定。
(1)腸毒素測定:選擇健康的青年家兔,禁食48h(飲水不限)。將待試菌株在普通肉湯(最好是CAYE—2培養液)內,用電動攪拌器以60~240r/min、在37℃連續有氧攪拌培養18h。以無菌手術切開兔腹壁,自盲腸游離端的迴腸開始,沿向心方向用4號絲線單結紮,注射段長4~5cm,間隔段3~4cm,每段分別注射被檢菌濾液及用作對照的CAYE—2培養液各lmL,每份樣品以隨機方式注射兩個腸段,llh時撲殺動物,取出結紮腸段,測定每個腸段的液體積聚量(mL)和腸段的長度(cm),求出液體積聚量與腸段長度之平均比值(mL/cm)。如腸段積液lmL/cm時即判為LT陽性。用豬作結紮腸試驗敏感,方法類似於兔。
(2)吸著因子的顯微鏡檢查:將迴腸前段反覆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用接種環從黏膜取材作細菌塗片,染色鏡檢。陽性者在片中每個視野均可發現大量大腸桿菌狀細菌。如沒有吸著因子的大腸桿菌則細菌被沖洗乾淨,視野中基本沒有細菌。有吸著因子、特別是具有K88的大腸桿菌,一般都能產生熱敏腸毒素。因此,查出大腸桿菌的吸著因子,一般就能證明是致病菌。
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只能產生內毒素,不產生腸毒素,故用小腸結紮試驗呈陰性反應。
防治措施
治療 出現症狀時再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在發現1頭病豬後,立即對與病豬接觸過的未發病仔豬進行藥物預防,療效較好。大腸桿菌易產生抗藥菌株,宜交替用藥,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先做藥敏性試驗後再選擇用藥。
普美仙,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5天。
藥物預防:仔豬出生後1天、7天、14天可用遠征公司生產的普美仙或奧克米先注射0.5ml、1ml、1.5ml。
綜合性防疫衛生措施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加強飼養管理,母豬分娩時專人守護,所產仔豬放在有乾淨墊草蘿筐內,待產仔完畢後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乳頭。圈舍用生石灰消毒,注意保持豬舍環境清潔、乾燥,儘可能安排母豬在春季或秋天天氣溫暖乾燥時產仔,以減少發病。產前母豬48h內用奧克米先 10-15mL,分點肌肉注射,1d 1次,或氧氟沙星0.3-0.4 mg/kg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續給藥兩天進行預防。近年來在我國興起的微生態製劑,如含無致病性嗜氧芽胞桿菌的康大寶,通過調節仔豬腸道內微生物區系的平衡,抑制有害大腸桿菌的繁殖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據近年來在江蘇一些地區的試用情況來看,效果很好,值得進一步試用。另外,注意保持豬舍環境的清潔、乾燥,儘可能安排在春、秋天氣溫暖乾燥的季節產仔,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0日齡左右仔豬發生的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徵,發病率高而致死率低。病原尚不完全肯定。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實驗證實豬輪狀病毒是仔豬白痢的病因之一。氣候變化、飼養管理不當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一般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內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病的發生與飼養管理及豬舍衛生有很大關係,在冬、春兩季氣溫劇變、陰雨連綿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一窩仔豬有一頭髮生後,其餘的往往同時或相繼發生。
2.臨床特徵 體溫一般無明顯變化。病豬腹瀉,排出白、灰白以至黃色粥狀有特殊腥臭的糞便。同時,病豬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可見吐奶。除少數發病日齡較小的仔豬易死亡外,一般病豬病情較輕,易自愈,但多反覆而形成僵豬。病理剖檢無特異性變化,一般表現消瘦和脫水等外觀變化。部分腸黏膜充血,腸壁菲薄而帶半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
3.診斷 根據發病日齡、排出物的特徵以及病死率不高,通常即可作出診斷。
防治措施
治療
1、普美仙:每公斤體重0.1ml;
2、遠征瀉痢王:每公斤體重0.1-0.15ml;
預防 由於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因此疫苗預防效果往往並不理想,藥物預防可參照仔豬黃痢的預防方案。

仔豬水腫病

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毒素所引起的斷奶仔豬眼瞼或其它部位水腫、神經症狀為主要特徵的疾病。該病多發於仔豬斷奶後1~2周,發病率約5%~30%,病死率達90%以上。近年來本病又有新的流行特點:首先發病日齡不斷增加,據各地反饋情況80斤-100斤的豬都有水腫病的發生;其次吃的越多、長的越壯的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多發生於斷奶後的肥胖幼豬,以4~5月份和9—10月份較為多見,特別是氣候突變和陰雨後多發。據觀察,水腫病多發生在飼料比較單一而缺乏礦物質(主要為硒)和維生素(B族及E)的豬群。
2. 臨床特徵
1)神經症狀:盲目行走或轉圈,共濟失調,口吐白沫,叫聲嘶啞,進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狀,逐漸發生後軀麻痹,臥地不起,在昏迷狀態中死亡。
2)體溫在病初可能升高,很快降至常溫或偏低。
3)水腫:眼瞼或結膜及其它部位水腫。病程數小時至1~2天。
3.病理變化 全身多處組織水腫、特別是胃壁黏膜水腫(圖版2)是本病的特徵。胃壁黏膜水腫多見於胃大彎和賁門部。水腫發生在胃的肌肉和黏膜層之間,切面流出無色或混有血液而呈茶色的滲出液,或呈膠凍狀。水腫部的厚度不一致,薄者僅能察見,厚者可達3cm左右,面積3.3cm2至9.9~13.2cm2。大腸腸系膜水腫(圖版3),結腸腸系膜膠凍狀水腫(圖版4)亦很常見。此外,大腸壁、全身淋巴結、眼瞼和頭頸部皮下亦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除了水腫的病變外,胃底和小腸黏膜、淋巴結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的積液。
防治措施
治療:超級消腫王對本病有特效,每公斤體重0.1ml,連用3-5天。同時可配合輕瀉藥物進行治療效果更佳。
預防
1、補硒:缺硒地區每頭仔豬斷奶前補硒。
2、合理搭配日糧,防止飼料中蛋白含量過高,適當搭配某些青綠飼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