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師範

豫西師範學校的前身最早叫河南省立陝縣師範學校(簡稱省立陝師)1946年9月由開封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西師範學校
  • 簡稱:省立陝師
  • 所屬地區:中國河南省立陝縣
  • 學校類型:師範
歷史沿革,三易校名,組建新校,北京大學王緝慈教授談在豫西師範的體會,

歷史沿革

設在原陝州城(今陝州公園)東大街陝縣簡易師範學校(簡師奉命遷往會興鎮)里,不久,校長荊允中(靈寶人)以陝縣城內學校多、校舍緊張、設備簡陋為由,將學校遷往靈寶縣老縣城文廟內。
靈寶解放後,學校由陝州軍管會接管,改名為河南省立靈寶師範學校(簡稱省立靈師)。沒過幾年,不知何故,又要遷址。據說房子在洛陽澗西已經蓋好,有的教師的行李巳運到靈寶火車站,準備乘火車往洛陽搬,突接上級通知,暫不讓搬。隨後又選址陝縣觀音堂鎮旁重建。房子由省教育廳建築工程處承建,建成後1955年8月學校由靈寶遷到陝縣觀音堂,又改名為陝縣師範學校。為什麼會選址觀音堂呢?據說也是從布局上考慮的。那個時候,陝州專區己經撤銷,其所轄七縣(閿鄉、靈寶、陝縣、澠池、新安、洛寧、盧氏)併入洛陽專區。1954年閿鄉縣又整體併入靈寶縣。此時的洛陽專區所轄地域東半部己有洛陽師範,西半部這所師範擺在觀音堂還算比較適中。那個年代,交通條件除東西有隴海鐵路以外,沒有客運公路,出行基本都是步行。洛寧到觀音堂的直線距離不遠,還算方便。另據傳說觀音堂是擬建的三門峽市東郊文化區,除師範外,還準備建其他學校,只因師範學校搬遷太急,先行“落戶”於此,不知何故,其他學校不在這裡建了,留下師範學校孤苦伶仃在此幾十年。

三易校名

學校在觀音堂停了28年,雖不再“流浪”了,但校名又改了三次。
第一次:1960年2月校名改為“三門峽市第一師範學校”。1959年11月,陝縣建制撤銷,其所轄區域整體併入兩年前新設立的三門峽市。稍後於1960年2月校名改為“三門峽市第一師範學校”。校名中反映地域部分的“陝縣”改為“三門峽市”,不難理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名字中間的那個“第一”值得琢磨,當時在三門峽市的行政轄區內,師範學校這是唯一的一所。沒有第二,何談第一。答案恐怕只能從“大躍進”年代決策者一唯追求“大”的思想中去找了。由於不切實際的空想,這個“第一”始終沒有等來“弟弟”第二。
第二次:1962年8月恢復為陝縣師範學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貫徹中共中央制定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發展國民經濟的順序由“重、輕、農”調整為“農、輕、重”,1961年10月,陝縣建制恢復,原陝縣所轄地域從三門峽市整體析出,觀音堂復歸陝縣。學校名稱於1962年8月順理成章地恢復為陝縣師範學校。我記得連公章也不必重刻,把暫時封存了兩年多的那枚公章重新拿出來使用。
第三次改為豫西師範。這次易名的原因較複雜。容我先介紹一點背景材料:該校在觀音堂的二十多年間,曾多次請示遷移校址,均未獲準。雖未獲準,但是無論領導或教師的思想都在動盪之中,因此新改的名稱不能不考慮再次遷移校址的可能性;再介紹兩個真實的故事:“文革”前師範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分配,先由省教育廳介紹到專區教育局,再由專區教育局介紹到各縣,那時候往山區縣分配畢業生也是比較困難的。外籍的畢業生分來洛陽,人事幹部先徵求畢業生的意見:有個嵩縣和欒川這兩個縣缺教師,看你去哪縣?學生一看“嵩”字是由上下結構“山”和“高”組成的,認為一定是山區;而欒川的縣名有個“川”,認為一定是平原,遂選了欒川。誰知到那一看,欒川比嵩縣更山;再就是新安縣有個“山下”、“山上”之說,對於不了解情況的外地畢業生來說,都會選擇山下。實際上山上是縣城所在地較為平坦的澗河川,山下卻是黃河峽谷的大山。這些情況在洛專教育局的領導者的思想上留下了很深的印痕。“豫西師範”這個名字是當時地區教育局主要領導人精心琢磨的,1977年8月正式改名為豫西師範。這祥攺既避開了陝縣師範的那個“縣”字,避免了這是縣辦師範的誤解,也不影響學校在洛陽地區行政轄區內的再次遷址。一九七六年,陝縣師範開始辦師範大專班,學校設立了文科專業、理科專業、藝體專業。1977年8月學校雖然改名為“豫西師範”,但卻一直沒有掛出或寫出牌子來。最起碼在1976到1978年學校始終沒有牌子。1979年,河南省五屆人大召開前,學校領導為該校出席省五屆人大一次大會的代表準備了一份遷校議案,獲準後於1983年10月學校由觀音堂遷到三門峽市東郊野鹿和斜橋兩個行政村之間,1995年8月又遷到市區崤山中路,直至它“壽終正寢”未再改名。
在這個學校存在的50多年裡,經歷了一址(陝縣縣城)一名(省立陝師)、一址(靈寶縣老城文廟內)二名(省立陝師、省立靈師)、一址(陝縣觀音堂)三名(陝縣師範學校、三門峽市第一師範學校、豫西師範)和一名(豫西師範)三址(陝縣觀音堂、三門峽市東郊野鹿和斜橋兩個行政村之間、三門峽市區崤山路中段)四個階段。唯三、四兩個階段的時間稍有交叉。

組建新校

1999年7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在原豫西師範學校(教育機構)與三門峽電大(教育資源)合併的基礎上組建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原豫西師範學校於1946年在三門峽靈寶老城成立,1982年遷至三門峽市區,合併前豫西師範學校是以培養中國小師資為的中等師範學校。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構成圖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構成圖
三門峽廣播電視大學1986年成立,原名為河南廣播電視大學三門峽分校,1994年更名三門峽廣播電視大學,1996年9月遷至現址(市開發區)。
2015年改名成河南科技大學套用工程學院,並同年面向全國招生,成為三門峽市第一所本科院校,開啟天鵝之城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篇章。

北京大學王緝慈教授談在豫西師範的體會

1968年大學畢業時,因為所謂的“出身不好”——我父親“文革”時候是“黑幫”,是被打倒的反動權威——就被分配到河南的部隊農場。我在北大拉手風琴還挺有名的,在我到那兒之前,前期到達的北大的其他同學就已經告訴那裡的人我會拉手風琴,我一到那兒就被選到部隊宣傳隊了。在部隊農場一年,後來又被分到縣劇團。再次分配就分到學校教音樂,從1970年到1978年,是教中等師範學校。也就是說我腦子最好的時候在搞音樂。現在想想是很可惜的,但是也有好處,我昨天在上海創意產業活動周講創意產業,我為什麼對創意產業比較感興趣呢,可能也是因為我曾經搞過文藝方面的東西吧,就是說有這方面的感受。但是在河南教音樂、搞文藝的10年,說實在的,我很少提,因為這10年太痛苦了,等於是荒廢了。一天到晚拉手風琴。我還彈琵琶,為了演樣板戲。那是沒有辦法的時候,叫革命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