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龍祠

豢龍祠

豢龍祠位於董氏祖居董澤里,董父後裔為弘揚祖德,激勵後世,紀念其始祖董父而建。董父,虞人,黃帝裔孫,擅養龍,許多龍都飛到他的身邊,聽說此事後,非常高興,當即賜董父姓豢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豢龍祠
  • 地理位置:董氏祖居董澤里
  • 開放時間:24小時
  • 相關人物:始祖董父
董父其人,龍的圖騰,祖居建廟,董父神廟廟會,

董父其人

董父豢龍的故事在桐鄉大地流傳已數千年之久矣。董父,虞時人,黃帝裔孫。《左傳》晉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甚好龍,能求其嗜欲,飲食之,龍多舊焉。乃擾蓄龍以服事帝舜。帝賜姓董氏,使豢龍,封諸鬷川。傳說龍非甘泉不飲,董父遍尋之,終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東依鳳凰垣,西傍峨嵋岺,南通涑水河,北鄰鬷川坡。水域寬曠,澤水浩蕩,碧波萬傾,一望無際,實屬豢龍之佳池。董父使擇鬷水之源,鬷坡高阜,結蘆而居。從此,鬷水更名為董澤湖,董父居所命為董澤里(即現在的阜底村),董澤湖盛產蓮藕、蒲葦。《左傳》云:“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預註:“聞喜東北有鬷川,即董澤也,舜封董父之國矣。”

龍的圖騰

董父豢龍四千年前,董澤湖畔,莆葦蕩漾,四十里鬷川荷花飄香,在波光瀲灩的湖面上,董父悠閒自在地駕著一葉扁舟,在湖中釣魚。其實他並非釣魚,而是用魚桿來調教水中蛟龍。魚桿所到之處,一片喧譁,幾十條龍躍出水面在空中翻騰,一時間銀光四射,浪花飛濺,岸邊引來一群看熱鬧的人。龍受到驚嚇,潛入湖底再也不肯出來。是夜,月光如水,繁星滿天,湖面一片寧靜。董父獨坐湖邊陷入沉思:他盼著水中的蛟龍快快長大。  湖邊一日,世上千年,轉眼二十個春秋過去了。湖中的龍漸漸長大,它們已經不滿足這片湖泊,開始嚮往頭頂的藍天,它們一次次躍出水面,就是為了飛向天空。董父知道,蛟龍騰飛的那一刻已經來到了,便請來舜帝和朝中大臣一同觀看,只見董父的魚桿在水中輕輕一點,兩條幾十米長的大龍披著黃色的鱗甲躍出水面,如彩練般在空中飛舞盤旋,接著,所有龍都騰空而起,飛向雲霄……巨龍騰飛乃祥瑞之兆,預示著國泰民安。回到朝中,舜帝招眾臣商議:決定以龍作為民族的圖騰。董父因豢龍有功,舜帝便將這一帶封為董父之國。

祖居建廟

董澤里是董氏家族的發祥地,自舜賜姓董父,迄今已四千餘年,世襲繁衍,源遠流長。緣於董父豢龍,故董氏家族的堂號有豢龍之說。董父後裔為弘揚祖德,激勵後世,在祖居董澤里建有“豢龍祠”一座。祠廟位於村南觀龍閣前,坐北面南,占地面積二畝余。祠內北邊建有“聖母殿”,內有董父之女塑像(女及帝妃,俗稱娘娘),前有獻殿;東側建有“董父殿”,內有董父塑像;西有董氏碑廳,內有“董氏宗譜碑序”;南有戲台一座,戲台兩邊有廟門各一個。東門內有廊房三間,放董父轎。廟門外有“五龍壁”一座。廟對面南堡高阜建有“觀龍閣”一座。村西南有龍門橋,驛道旁董父亭一座“內有董父石像一尊”。西城外驛道旁有“虞豢龍董父故里碑”一座,“宋趙豐公故里碑”一座。
隨著千年的歲月流逝,董澤湖的滄桑變遷,觀龍閣、董父亭、龍門橋、五龍壁,盡毀於兵燹。豢龍祠在土改時被拆除,董父故里碑在楊家園修水庫時被取用,趙豐公故里碑被用做了機座(現已找回)。為祭祀董父和開發享用這裡的歷史人文資源,沿湖各村集資於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在東岸(湖村南,倉底北),依董澤故里豢龍祠的格局和規模,創建了董父廟。廟內增建了“鐘樓、鼓樓”,減少了“五龍壁”。歷時宋、元、明、清,幾經修復,廟宇保存完好。

董父神廟廟會

董父神廟的創建,乃沿湖居民的一大盛事,每年三月三至十五在這裡逢廟會十餘天,這就是聞名三晉的“清明會”。 廟會期間,來自四鄰鄉縣,河東各地及西安、開封、洛陽、京津等地的大賈商旅、遊人騷客雲集,背負肩挑、車水馬龍、絡繹不絕。董澤湖畔,商點似海,叫賣聲此起彼伏,遊人如潮,歡叫聲近呼遠應。
還有藝人賣藥,攬客聲狂濫喊;馬戲雜耍,表演聲喧囂嘈雜,好不熱鬧。每年逢廟會,特邀施名戲班演出四天大戲助興。廟規約定,白天從董澤里豢龍祠,鼓樂隊前導,八抬大轎把董父塑像沿官道(道旁立有石刻:官道丈二),抬至清明會看戲,晚上戲班跟著“董父”返回故里唱戲。這就是董澤湖畔婦孺皆知,有口皆碑的清明會唱大戲的“四天八倒台”。
清明廟會延續數百年之久,直至日寇侵占董澤而中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