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語錄:陽明傳習錄

《象山語錄:陽明傳習錄》為陸九淵的多名弟子所記彙編而成。《語錄上》為傅子云和嚴松所記,《語錄下》為周清叟、李伯敏、包揚、詹阜民和黃元吉所記。由於是多人記錄而成,風格不一,又由夾雜了許多方言口語,以及一些沒有頭柄的話,使人讀來不免有摸不頭腦的感覺,所以《象山語錄》中許多關於陸九淵思想的材料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套用。

基本介紹

  • 書名:象山語錄:陽明傳習錄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528011, 7532528014
  • 作者:陸九淵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315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古籍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次注釋的《象山語錄:陽明傳習錄》,以中華書局1980年點校本為臨本,其中個別歧誤處依據文義和陸九淵的思想酌情加以改動,以使陸九淵思想能夠更好地彰顯出來。

作者簡介

陸九淵(1139-1193),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嘗於江西貴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講學,學者因稱象山先生。陸氏為“心學”創始人,其易學思想構成了心學的根本內涵,他本人也成了中國古代易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象山語錄》在言談之間涉及到廣泛的內容,除了心學體系自身的概念、方法外,還包括為學的淵源、任務等,既是心學建構的體現,也是心學觀點的運用。

圖書目錄

象山語錄導讀
象山語錄
語錄上
語錄下
陽明傳習錄導讀
陽明傳習錄
傳習錄上
傳習錄中
答顧東橋書
啟問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衰亂蒙大意示教主裁判劉伯頌等
教 約
傳習錄下
附錄朱子晚年定論

文摘

象山語錄導讀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自號存齋,曾講學於貴溪應天山,並將應天山易名為象山(《年譜》),由此又被稱為象山先生。陸九淵一生不重著述,留下的大多是往來書信、單篇雜著及語錄等。陸九淵死後,陸九淵的兒子將其論著編成《象山先生全集》,初為32卷,後陸續增加《語錄》、《年譜》等,成為36卷。在明正德以前,《語錄》系另行,尚未編人全集,但從內容看,它卻較集中地、多方面地反映了陸九淵思想的特徵。
作為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陸九淵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始終沒有離開理學本身的衍化過程,事實上他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即表現為對程、朱一系,特別是朱熹理學的回應;因此,欲把握其心學,便不能不對其批評對象——朱熹哲學作一考察。
一、陸九淵心學形成的理論背景
心、性關係是理學所辨析的重要問題,正是對心性的關注,使理學常常被稱為“心性之學”。在陸九淵以前,二、程(程顥、程頤)和朱熹曾對心、性關係作了較為系統的考察。
在程、朱那裡,心泛指一般的精神活動及精神現象,並與人的感性存在相聯繫。二程說:“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二程遺書》卷十八)與身相對的心側重於人類的本質,身則首先與個體的感性生命相聯繫。主於身既意味著心的靈明知覺對形體的制約,又蘊含著感性存在對心的滲入。
心作為靈明知覺與感性存在的統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本然(本來如此的形態)。從本然到當然(應當達到的形態),便涉及心與理、心與性的關係。朱熹認為,心與理並不彼此分離:“心與理一。”(《朱子語類》卷五)理與心的統一併不是指心與理彼此等同或融合為一,它具體展開為心具理:“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同上,卷九)所謂心具理,也就是理內在於心而主宰心。具於心之理,也就是性:“理在人心,是之為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