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寺

豐寧寺

豐寧寺在石灣區鎮中二路,石灣文化廣場南邊。與右側之蓮峰書院並連,始建於明朝。主體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前殿、中殿、香亭及後殿組成。

豐寧寺的馬鞍式封火牆,是嶺南建築特有風格,存世甚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寧寺
  • 始建時間:明朝
  • 通面寬:13.28米
  • 總面積:約750平方米
寺廟簡介,歷史故事,

寺廟簡介

豐寧寺始建於明,清代經康熙五十六年(1717)和嘉慶、同治及民初年間等多次重修,規模頗大。該寺坐落於陶都石灣昔日的鬧市“蓮峰晝市”之旁,依蓮子崗山勢坐北向南而建,主體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前殿、中殿、香亭及後殿組成,沿縱軸由南向北排列,並漸次升高,氣勢恢宏,巍峨壯麗。建築物除鐘鼓樓、香亭為卷棚歇山頂外,余均硬山頂並配以馬鞍式封火山牆,各殿面寬和進深均三間,通面寬13.28米,總面積約750平方米。
豐寧寺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緊湊合理,鐘鼓樓、廊廡香亭等的設定繁簡得當,中心突出,使整體建築顯得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建築架構除多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結構外,還有鏤空花架或博古式梁架,既式樣繁多,也具當地廟宇之格調;建築裝修亦頗講究,屋頂的灰畫灰塑裝飾多姿多彩,檐板、隔扇、雀替等漆金木雕構件富麗高雅,均體現了該廟建築和藝術的價值。
寺內原有的“四大金剛”、“觀音”、“十八羅漢”、“韋馱”、“準提佛母”、“關帝”、“十皇”和“三寶佛”等造像及寺內器具已無存,唯建築物舊貌依然。
.

歷史故事

清代,太平天國洪秀全領導農民起義,踞守金陵(南京)時,廣東有一個叫陳開的人在佛山市石灣鎮揭竽起義,和洪秀全南北呼應。
陳開原是三水縣一個箍桶木匠,素行俠義,曾做過清朝的解差。一次,他接受上級命令,要把一個叫錢江的人押往廣東南雄縣。在押解途中,錢江一路上對陳開講述清庭的的腐敗無能,指出要拯救人民於水火,就必須學洪秀全走農民起義革命走推翻清朝的道路。陳開聽得心悅誠服,決心高舉"為民除害"的義旗,於是,他私自放走了錢江。臨分手時,錢江授了一個錦囊妙計給他,說了一句要起義就要"劏羊拜佛上西天"的話。
錢江走後,陳開就到佛山市石灣區海口村居住,以木匠手藝為掩護,秘密進行革命串連,先後結識了李文茂黃華寶何六、和尚能等人,(和尚能勇武有力,能單腳企在茶煲上,常在陶師廟會前賣武為生,學得一手好南拳。)於道光季年發起成立三合會,在石灣附近一帶發動勞苦大眾參加三合會即當紅頭軍,要和太平天國同舉義旗討伐清軍(即白兵)。遠近一時應召的有一千多人。陳開認為時機已到,要實行"劏羊拜佛上西天"了。於甲寅四年夏六月十一日,陳開與何六、和尚能為首聚眾在石灣大霧崗劏羊祭旗揭竿起義,以石灣豐寧寺為大本營,計畫先占領佛山後攻打廣州,他們以紅巾為記號,直搗佛山鎮。不到一天,紅巾軍便占領了佛山鎮。陳開的義旗在佛山高高飄揚了五個月,之後還建立了的大成國
後來陳開在廣西轉戰了幾年,到鹹豐辛酉年為清軍擒拿,至死不屈。紅巾軍副帥何六在佛山戰敗後逃往湖南郴州聯合當地鄉民圖謀起義也被湘軍所殺。另一頭目和尚能在佛山失敗後逃往別處,幾個月後偷偷走回石灣豐寧寺做了住持。
對這次紅巾軍起義的失敗,後來鄉人民認為是陳開誤解了錢江的妙計,本來"劏羊拜佛上西天"這話是暗指應在廣州起義(即劏羊 ,因廣州又稱羊城),占領廣州後再攻打佛山(即拜佛)然後再攻打廣西(即"上西天"),與洪秀全南北呼應共圖大業。但陳開卻誤解了"劏羊拜佛上西天"的含意,選錯了時間地點,因而招致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