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蟲

豆角蟲

豆角蟲俗稱豆莢螟,在國內分布較為普通,主要為害豇豆菜豆扁豆豌豆大豆等豆科蔬菜的果莢和種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豆角蟲
  • 別稱:豇豆莢螟
  • :動物界
  • :昆蟲綱
  • :鱗翅目
  • :螟蛾科
昆蟲信息,種群分布,生活習性,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主要習性,生活史及越冬,活動習性,發生特點,詞條圖冊,

昆蟲信息

它主要以幼蟲蛀入莢內蛀食豆粒,蛀孔處堆積了很多蟲糞,輕者把豆粒咬成缺刻孔道、重者把整個豆莢咬空。它在分類上屬於鱗翅目螟蛾科,各地的俗名為豆蛀蟲,紅蟲、豆莢蛀蟲等。

種群分布

豆角蟲為世界性分布的豆類害蟲,我國各地均有該蟲分布,以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受害最重。

生活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葉背、莖上或雜草上,傍晚開始活動,趨光性不強。成蟲羽化後當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產卵。每莢一般只產1粒卵,少數2粒以上。其產卵部位大多在莢上的細毛間和萼片下面,少數可產
在葉柄等處。在大豆上尤其喜產在有毛的豆莢上;在綠肥和豌豆上產卵時多產花苞和殘留的雄蕊內部而不產在莢面。
初孵幼蟲先在莢面爬行1~3小時,再在莢面吐絲結一白色薄繭(絲囊)躲藏其中,經6~8小時,咬穿莢面蛀入莢內。幼蟲進入莢內後,即蛀入豆粒內為害,3齡後才轉移到豆粒間取食,4~5齡後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頭幼蟲平均可吃豆3~5粒。在一莢內食料不足或環境不適,可以轉莢為害,每一幼蟲可轉莢為害1~3次。豆角蟲為害先在植株上部,漸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蟲分布最多。幼蟲在豆莢籽粒開始膨大到莢殼變黃綠色前侵入時,存活顯著減少。幼蟲除為害豆莢外,還能蛀入豆莖內為害。老熟的幼蟲,咬破莢殼,入土作繭化蛹,繭外粘有土粒,稱土繭。
豆角蟲喜乾燥,在適溫條件下,濕度對其發生的輕重有很大影響,雨量多濕度大則蟲口少,雨量少濕度低則口大;地勢高的豆田,土壤濕度低的地塊比地勢低,濕度大的地塊為害重。結莢期長的品種較結莢期短的品種受害重,莢毛多的品種較莢毛少的品種受害重,豆科植物連作田受害重。豆角蟲的天敵有豆角蟲甲腹繭蜂、小繭蜂、豆角蟲白點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形態特徵

成蟲

全身灰褐色,體長10-12毫米,翅展22-24毫米,下唇須很長,前翅狹長,色灰紫,前緣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帶,近翅基處有金色隆起的橫帶、外側鋃有淡黃褐色寬邊,後翅灰白色。

橢圓形, 長約0.8毫米,表面有密網紋,初產乳白色,後變為紅色,孵化前略是黃色,有光澤。

幼蟲

體長14-18毫米,背部紫紅色,腹部綠色,背板上有"人"字形黑斑,全身腺體明顯,氣門黑色。

黃褐色,長9-10毫米,腹部鈍圓,有臀刺6根,繭長橢圓形,絲網外粘有土粒。

主要習性

生活史及越冬

全國自北向南一年發生2-6代,以老熟幼蟲在土表下結繭越冬、大都在寄主附近土中,成蟲羽化後,當天交配、第二天就產卵,多產於葉柄、花柄、嫩葉等幼嫩處,寄主給莢後,則產在嫩莢上,卵期一般3一5天,幼蟲共5齡,初孵幼蟲在莢的表面上先結一小薄繭、藏身其中。大約經半天時間,即把孔蛀成,鑽入莢中蛀食豆粒,吃完一莢後鑽孔外出,轉移為害,蛀孔處有蟲糞粘在絲囊上幼蟲老熟後,入土約3-5厘米處結繭化蛹。

活動習性

成蟲白天潛伏在植株和雜草間,傍晚開始活動,有弱的趨光性,受驚動後,只作短距離飛動。產卵有單粒散產,也有卵塊,多產在葉背等蔭蔽處,1頭幼蟲一生可為害1-3個豆莢。

發生特點

旱年發生較重,重茬地較重,高坡、丘陵地較重。

詞條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