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店村

豆腐店村(別名石佛寺),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面積2平方公里,人口16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豆腐店村
  • 別名:石佛寺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辦事處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37
  • 郵政區碼:2721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1600人
  • 方言:兗州話
  • 氣候條件:正常
  • 機場:濟寧機場
  • 火車站:兗州站
  • 車牌代碼:魯H
  • 古名:石佛寺
簡介,由來,人口民族,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簡介

屬酒仙橋街道,地屬平原。位於327國道南、鐵路線東、東環城路西。全村占地近3千畝:村莊占地300多畝;出租土地120多畝;耕地260多畝。至2012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60元。

由來

村北舊有石佛寺一座,舊為兗州八景之一,據《縣誌》記載,這裡當年有一座聞名齊魯的古剎——石佛寺。石佛寺內有井,井中有靈石,石上刻咒語,為宋代物,據說天旱時取出求雨甚靈驗。當時石佛寺景色之青幽絕俗是無疑的。
這裡遠離塵囂,寶殿莊嚴,古樹參天,梵唄聲聲入耳。石佛寺大約在民國以後逐漸頹敗,歷次戰爭又受重創,現在已毫無蹤跡可尋。
有詩云:泗畔石佛寺,柏下夜撫弦。月行雲千里,犬臥柴扉前。
村因緊靠泗河,屢遭洪水,村民家產逐漸衰落,至清朝時多數人家以賣豆腐為生,漸改稱豆腐店。

人口民族

全村共4個村民小組,共530戶,1600口人。主要民族為漢族,村民姓氏以楊、高、孟、劉為主。

歷史文化

石佛寺始建於隋,在充州城東北豆腐店村北,因寺有巨大石佛,故名石佛寺,所在之地亦名石佛寺村。據光緒十四年(公元7888年)《滋陽縣誌古蹟志金石》記載:“宋石佛寺靈石,在城北二里。寺隋時建,有大石佛像,殿前為聖水井,井有靈石。石方不盈尺,一面刻咒水變成甘露真言。咒雲:‘咒晃莫蘇嚕搖也積他哆也但侄他蘇波歲嚕囌嚕婆縛呵’,末刻大字‘淳化五年五月五日記’。”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兗州府志寺觀志》稱:“石佛寺在嵫陽縣城北二里,內有聖水井。”《古蹟志》記載:“聖水井,在府治東北里許石佛寺門東,井底有石牌,上刻古篆,歲旱致祭,取碑出井即雨。”《寰宇訪碑錄》、《山左訪碑錄》等亦有記載。清鹹豐時縣令莫熾有《迎石佛寺靈石》詩:“誰將梵語咒貞珉,濟困居然川有仁。養晦儼同龍隱密,出潛旱聽鶴鳴頻。為霖似汝真堪用,有德於民乃謂神。最喜功成膏遍後,依然泉石穩藏身。”並在詩中註明:“石在井中,迎取時必汲去水若干,然後梯人下取。謝降後仍送歸井中。”從莫熾的詩和注中大致可以想像得到迎取靈石祈求降雨的過程。據說石佛寺中的靈石十分靈驗,據《明清寧陽縣誌匯釋》卷二二《藝文》載明王廷薦《新鐫靈石記》稱,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大旱,當時的兗東分巡道曾檄各州縣到滋陽迎請靈石祈雨,“所到輒應”。因此,寧陽縣仿照滋陽石佛寺的靈石重刻了一件,藏在城隱廟的井中。清嘉慶丁卯年〔公元1807年),山東分巡兗沂曹道濟監管水利黃河兵備王如金觀察兗沂曹濟其間,“是歲秋交,雨澤愆期,麥根不固,越明年(公元1809年)三月,旱益甚。米價昂貴,余心竊憂之。因考郡、邑志:‘聖水井,在府治東北二里許石佛寺東。井底有石,上刻古篆,歲旱祭禱輒驗’。余於是齋戒設壇,率文武僚吏迎石步禱,異日果大雨沾足……吁,石z為靈昭矣!是於昆明之石魚,漢世祀之以祈雨,永豐之臥石,小舉則小雨,大舉則大雨,何以異欽!”祈雨成功後,滋陽縣令趙彭籛又重修了井上的亭子,並請王如金撰寫了《重修石佛寺靈石亨聖水井記》,刻碑立於井旁。在光緒十四年(公元1816年)版的《滋陽縣誌.藝文志》中,載有張性梓撰的《重修石佛寺靈石亭聖水井記》,記的是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石佛寺亭之事,亦稱:“水底有石,石面刻字,歲旱祈雨輒應。因為旁有老楊,腹空如屋,蓋數百年物也。樹枯根腐,井以之陷,亭以之欹,泉塞而石沉矣。僧元增與邑人某等募金修葺……。”
石佛靈泉
石佛靈泉毀於清末,2012年3月豆腐店村民發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用於修橋的《重修石佛寺石亭聖水井記》和另一件重修石佛寺捐貲提名碑,現存於豆腐店村委會。
“石佛靈泉”在明清兩代都是滋陽八景之一,明魯王府輔國將軍朱當涌詩云:“石佛誰名寺,靈源海底通。一泓寒侵玉,千丈倒垂虹。草色欄邊綠,玉光鏡里空。銀瓶分素練,端可濟疲癃。”清代滋陽知縣仲宏道詩云:“停轡垂柳聞古泉,澄譚清冷沛桑田。青風蔭我能忘俗,老儈依人似解禪。石佛袈裟傳自魯,靈符蝌蚪不知年。登臨罷即還高枕,畏向空山聽杜鵑。”清著名學者牛雲震在《春日兗州覽古賦》中也留下了:“開覺路於大野,得禪宗於秘籠。古庵之塔影難攀,石佛之靈泉可汲。”的名句。

風景名勝

石佛寺及咒水靈石
光緒十二年《滋陽縣誌》卷六《古蹟·金石》:
宋石佛寺靈石,在城北二里。寺隋時建,有大石佛像。殿前為聖水井,井有靈石。石方不盈尺,一面刻咒水變成甘露真言。咒云:咒:曩莫蘇嚕搖也積他哆也但侄他唵蘇嚕囌嚕婆縛呵。末刻大字:淳化五年五月五日記。
按,明萬曆元年《兗州府志》卷四十八《寺觀志》“石佛寺”、萬曆二十四年《兗州府志》卷二十二《古蹟志》“聖水井”、卷二十五《古蹟志》“石佛寺”、《寰 宇訪碑錄》卷六“咒水靈石贊”、《滋陽縣鄉土志》卷四《地理》“東隅社區·石佛寺”等均有記載,惟較為此略。可見石佛寺確為宋代以迄清末的兗州名剎。光緒 志及鄉土志均言“寺隋時建”,不知何據。淳化五年為994年。
在古代社會,乾旱無疑是最常見也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長久不雨所造成的作物減產以至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往往是社會大動盪的直接原因。在科技不發達的時 代,面對亢旱人們所能做的,也往往只是對神靈的祈求,寄希望於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佛教密宗的持咒祈雨,就是一種祈求神靈的方式。唐代有西域僧金剛智,就曾 結壇祈雨,據說行法七天果得大雨,受到玄宗寵信。佛書也大肆渲染,稱為神奇。
光緒縣誌藝文志所載的嘉慶時滋陽文人張性梓作《重修石佛寺靈石井亭記》中說,石佛寺泉“水底有石,石面刻字,歲旱祈雨輒應。”而關於求雨的過程,通過《滋陽縣誌·藝文志》載鹹豐時縣令莫熾的《迎石佛寺靈石》詩及詩中自注,可以略見其仿佛:
誰將梵語咒貞珉,濟困居然井有仁。
養晦儼同龍隱密,出潛早聽鸛鳴頻。
為霖似汝真堪用,有德於民乃謂神。
最喜功成膏遍後,依然泉石穩藏身。
“濟困”句自註:石在井中,迎取時必汲去水若干,然後梯人下取。
詩後自註:謝降後仍送歸井中。
據明代《寧陽縣誌》記載,萬曆四十四年大旱時,兗東分巡道曾經檄各州縣都到滋陽石佛寺迎請靈石祈雨。據說還“所到輙應,”十分靈驗。而且事後,寧陽縣還照樣仿製了一個靈石放在城隍廟的井中,以備後用。這個記載不僅是佛教歷史上的資料,而且具有了社會學的價值。
石佛寺在明清時均為兗州的名勝之地,“石佛靈泉”為滋陽八景之一,明代朱當沔有詩云:
石佛誰名寺?靈源海底通。一泓寒侵玉,千丈倒垂虹。
草色欄邊綠,天光鏡里空。銀瓶分素練,端可濟疲癃。
清仲宏道等亦有詩詠此處美景,不錄。明代府志《寺觀志》說佛寺的作用有“可資眺望”一項,石佛寺可稱一例。
石佛寺大致毀於清中葉以後,因為曾見過乾隆間重修碑刻,而光緒縣誌寺觀志已不載。其遺址在今城東北豆腐店村北,鐵路東側。其地曾出土過瘞藏僧人的大瓷缸多件。重修石佛的明清碑刻,有時還可以在田間橋上見到,宋代石佛及靈石則早已不知所在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