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味道

豆腐味道

七集人文紀錄片《豆腐味道》是《中國味道》繼《江南味道》之後推出的第二個系列。《豆腐味道》將延續《江南味道》關注健康飲食方式、提倡節儉且富有創意的生活主題,通過每集一個故事,站在小人物的角度,講述人與食物之間的永恆話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豆腐味道
  • 類型:紀錄片
  • 導演:陳建鄂
  • 主持人:陳建鄂
  • 製作公司:北京電視台 (BTV)高清紀實頻道、良友文化公司
  • 首播時間:2013年
  • 播出頻道:cctv重慶、cctv旅遊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 每集長度:25分鐘
  • 播出狀態:已完結
  • 總監製:徐秋麗
節目簡介,分集劇情,

節目簡介

豆腐起源於中國,很久以前,古人已在詩詞中將豆腐比喻為田中之肉。中華民族的營養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豆製品來維繫的。豆腐中所包含的豐富營養,以及美味的口感和製作上的多樣性,使豆腐在數千年以來,始終受到中國人的喜愛。這種喜愛,甚至影響了其他國家的飲食習慣,使豆腐逐漸成為一種世界級美食。低脂、低熱量、低膽固醇的豆腐,是中國人對於世界健康的最大貢獻。千百年來,中國人將豆腐這一食材演繹出許多品種。炭火上燒烤的燒豆腐;鍋中與蘑菇一同沸騰的燉豆腐;滾燙的油鍋中酥脆誘人的炸豆腐;皚皚白雪中靜置一晚的凍豆腐……都會在《豆腐味道》中被一一紀錄與呈現。而豐富多樣的傳統豆腐製作工藝,也將會在《豆腐味道》里一一亮相。《豆腐味道》將鏡頭對準了一群真正以豆腐為生的中國人。他們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以及從祖輩所傳承的豆腐製作手藝,認真而努力地生活著。他們把自己對於豆腐的理解和喜愛轉換為一道道美食,為自己的家鄉百姓帶來美味的享受。他們也通過豆腐,實踐著自己對於生活的理解,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
豆腐味道
《豆腐味道》是由良友文化與北京紀實頻道聯手呈獻的大型美食人文紀錄片。該片延續了“味道系列”紀錄片第一部——《江南味道》中關注健康飲食方式、提倡節儉且富有創意的生活主題,通過每集一個故事,站在小人物的角度,講述人與食物之間的永恆話題。
對中國人來說,豆腐是一樣在普通不過的食材,而在中國西南一些比 較偏遠的山區,特別是過年的時候,豆腐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菜。《豆腐味道》通過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挖掘豆腐背後的人情故事。而在紀錄片之外,豆腐 也同時登上文人雅士、皇家貴族的餐桌。古代人吃豆腐,現代人吃豆腐;南方人吃豆腐,北方人吃豆腐;東方人吃豆腐,西方人也吃豆腐。豆腐作為一種食材,更是 一種媒介,把天南地北的人的生活因為“吃”而聯結在一起。
“無 解說詞”是“味道系列”紀錄片的一大特色。除了悠揚深遠的片頭曲,在《豆腐味道》的影片當中,陳建鄂導演的聲音一直引導我們在觀察每一個主人公的生活。只 言片語的生活對話取代宏大的旁白,導演嘗試用更加親密的敘事方式,將身邊的小事娓娓道來,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影感受。

分集劇情


第一集 土家奶奶的豆腐人生
湖南保靖碗米坡朶卜寨的土家族老奶奶王潤連,今年已經六十六歲了,但她每天都會走很多山路,背水背柴,照顧自家的農田。甚至可以像猴子一樣爬上高高的栗子樹摘栗子。 奶奶雖然只念了兩年書,但生活中充滿了智慧。她自己挑水,自己開墾土地,以自家種的黃豆,以最傳統的石磨,製作出純天然、口味一流的各式豆腐料理。 勞作了一天,最幸福的就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頓用自家黃豆製作出的豆腐菜餚。菜豆腐、豆腐蘑菇、小豆腐……雖然看上去只是一些簡單的農家飯,但奶奶和家人吃得特別香,特別滿足。

第二集 李勇的豆腐夢
一個出外打工多年的男子李勇,十年前返回貴州赤水丙安古鎮老家,與母親蘭凡英利用當地的山泉水製作豆腐,進而加工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烤豆腐及豆腐乳。 李勇每天把豆腐從老街搬到新街,現場製作,現場售賣。顧客可以親自看到李勇製作豆腐乳的全過程。由於原料新鮮,製作手法也沿襲了老傳統,所以李勇的豆腐乳保留了最本土最正宗的味道,也因此招徠了很多顧客,有的甚至專程打的來買李勇的豆腐乳。 李勇一家有八口人,但妹妹常年外出打工,並把一兒一女交給李勇和老母親帶。李勇雖然選擇回到家鄉做豆腐生意,但他始終懷著一個夢想,就是把家鄉丙安豆腐推向貴州,甚至全國各地。

第三集 鹽神的豆腐
四川羅泉鹽神廟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紀念鹽神的廟宇,其產鹽歷史較鹽都自貢尚早五百多年。至清光緒年間,羅泉鎮已有鹽井一千五百一十五口,所產鹽於公元1925年獲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品質號稱天下第一。 鹵鹽水熬鹽後,剩下的液體即為“鹽滷”,直接食用鹽滷水對人體是有毒的。但鹽滷水卻是羅泉做豆腐的重要原料。用鹽滷水製成的豆腐極其美味。羅泉豆腐口感嫩滑,無色無刺激,甚至可以治療水土不服。 豆腐包子、豆腐乾是羅泉豆腐最常見的兩個種類,劉三姐和陳遠湖夫婦,就分別是豆腐包子鋪和豆腐乾作坊的老闆。陳遠湖還要負責將豆腐乾的製作手藝傳授給侄女。有鹽神的庇佑,以及羅泉人的用心勞作和手藝傳承,才使得羅泉豆腐成為一份真正的鹽神的禮物。

第四集 豆腐之城
作為貴州四大古鎮之一的青岩古鎮,在600年前曾是一座軍事重鎮。由於屯兵駐軍的需要,當地的豆腐製作手藝和豆腐飲食文化得以世代相傳,並使得如今的青岩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豆腐之城。 青岩人愛吃豆腐,據說當地人患高血壓心臟病的比例很低,這都與經常食用豆腐有關。逢年過節,家家戶戶總要製作幾種特定的豆腐,以祭先祖。青岩的豆腐種類有數十種,血豆腐、鹽豆腐、腳板皮、豆腐皮、蕎灰豆腐、米豆腐、魔芋豆腐……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製作工藝和烹飪方法。

第五集 古道霉豆腐
豆腐幾乎成為彌渡密祉的一張名片,這裡的村民家家都會做豆腐,並用色、香、味俱佳的豆腐宴宴請遠方來客。密祉鄉下面的永和村村長白玉春,就在自家院子裡開了一間小飯館,他不僅會用豆腐宴招攬四方遊客,還會在敬酒時隨性唱上一段《小河流水》,表達歡迎之情。 村長白玉春常常去村民李加有開的豆腐作坊里買霉豆腐。作為密祉當地最常見的豆腐品種,霉豆腐也曾經茶馬古道上最受歡迎的食品。李加有每天六點開機車前往彌渡縣城賣豆腐,老婆戴志芬也是這個時候起床開始一天做豆腐的辛苦勞作。 彌渡縣城裡現在還保留著茶馬古道上的種種風土民情。豆腐作坊大灶上貼的灶神甲馬、馬店內土陶罐裝的豆腐乳、以及馬幫如何以牲口運輸豆腐,都會在本集中一一呈現。

第六集 彩雲之南燒豆腐
“吃肉不如吃豆腐”這是雲南建水、石屏當地流傳已久的一句話。 在石屏、建水吃烤豆腐是一道奇特的景觀。不管是縣城、鄉鎮的集鎮,還是嘈雜的集貿市場、街頭巷尾,隨處可以看到人們手拿蒲扇,圍坐在烤豆腐小吃攤上,用筷子夾著木炭火精心烤制出來豆腐,津津有味地邊吃邊聊天。 石屏人烤豆腐特別講究,用來烤食的豆腐,要用新鮮豆腐發酵兩三天,再用木炭文火慢慢翻烤,這樣烤出來的豆腐,能保證營養不流失,口感勁道十足。石屏豆腐是用泉水點的,所以水對於當地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石屏石磨坊老闆李老五、建水豆腐坊老闆馮光榮、以及賣水人李建忠一天的生活,都是圍繞著燒豆腐展開的。在這樣的生活里,他們享受著美味的烤豆腐,也享受著家鄉慢節奏的幸福生活。

第七集 倘塘豆腐拴著賣
宣威除了火腿,其實還有一樣食材也非常有名,就是宣威市倘塘鎮的薑黃豆腐。薑黃豆腐中間切開,將宣威火腿切片放入,趁熱咬上一口,絕對算的上人間的極品美味。 一張豆腐掛著賣的照片,開啟了雲南宣威倘塘薑黃豆腐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對原本在礦坑挖煤的夫(晏學雲)妻(吳興麗),因為這張照片,兩年前決定返家,加入薑黃豆腐的行列,卻因此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而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民間攝影家趙璠,也在重返倘塘的旅途中,意外尋找到20年前自己照片中的那個小男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