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稈蠅

豆稈蠅

昆蟲綱雙翅目潛蠅科。豆類害蟲。俗稱豆稈穿心蟲。常見種類有豆稈黑潛蠅、豆梢黑潛蠅、豆根皮蛇潛蠅 、菜豆蛇潛蠅和豆根蛇潛蠅。各種豆稈蠅的成蟲均為小型蠅類。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黑色有光澤,觸角3節,具芒。卵長0.31~0.35毫米,長橢圓形乳白色。幼蟲體長3~4毫米,蛆形,黃白色,有前、後氣門各一對。蛹長2.5~2.8毫米,橄欖狀,金黃色,蛹殼上的氣門特徵與幼蟲相似。在中國分布廣泛,以黃淮地區受害最重。日本、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南非等也有所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豆稈蠅
  • 拉丁學名:Agromyza pahaseoli Coquilleet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
  • 亞目:環裂亞目
  • :潛蠅科
  • :豆稈蠅
  •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於我國黃淮流域及南方大豆產區
豆稈蠅,發生特點,危害,防治措施,

豆稈蠅

AgromyzapahaseoliCoquilleet
豆稈蠅
昆蟲綱雙翅目(Diplera)潛蠅科(Agromyzidae)。豆類害蟲。俗稱豆稈穿心蟲。常見種類有豆稈黑潛蠅(Me-lanaromyza sojae)(圖1[豆稈黑潛蠅])、豆梢黑潛蠅( 長氣門黑潛蠅,M. dolichostima)(圖2[豆梢黑潛蠅])、豆根皮蛇潛蠅 (Ophiomyia centrosematis)、菜豆蛇潛蠅(O.phaseoli)和豆根蛇潛蠅(O.shibatsuji)(圖 3[豆根蛇潛蠅])。各種豆稈蠅的成蟲均為小型蠅類。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黑色有光澤,觸角3節,具芒。卵長0.31~0.35毫米,長橢圓形乳白色。幼蟲體長3~4毫米,蛆形,黃白色,有前、後氣門各一對。蛹長2.5~2.8毫米,橄欖狀,金黃色,蛹殼上的氣門特徵與幼蟲相似。廣泛分布於我國黃淮流域和南方大豆產區,其中以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省受害最重。一般減產20%~30%,嚴重者減產50%以上。寄主有大豆、赤豆、野生大豆、大青豆、綠豆、四季豆、豇豆、 苜蓿、野生綠豆等豆科植物。

發生特點

6月上旬末開始羽化,下旬為羽化盛期。成蟲在6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產卵,7月上旬為第一代幼蟲盛發,中、下旬為第一代成蟲盛期。第二代幼蟲發生盛期為7月下旬末至8月中旬。第三代幼蟲盛期在8月下旬,第四、五代在9月上旬至月底重疊發生。其中第一代幼蟲為害春大豆,第二、三代相繼為害春豆和夏豆,第四、五代主要為害晚播夏大豆、赤豆、豇豆等。

危害

豆稈蠅為害多種豆類植物,其中豆稈黑潛蠅、豆梢黑潛蠅、豆根皮蛇潛蠅和豆根蛇潛蠅主要為害;菜豆黑潛蠅主要為害。豆稈黑潛蠅在葉柄和內蛀食髓部及木質部,苗期被害可致死苗或後期豆株早衰,莢少且小,常無子粒,或子實不飽滿。豆梢黑潛蠅蛀食新梢,嫩梢枯萎。豆根皮蛇潛蠅和豆根蛇潛蠅在莖基和主根皮層內蛀食,後者也能害及木質部,使根部腫脹,皮層裂開,導致死苗或植株生長不良。豆稈黑潛蠅在中國北自河南濮陽,南至廣西柳州。年發生4~13代,大多以蛹在大豆秸稈、葉柄中及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天以後陸續羽化。成蟲吸食花蜜,雌蟲還常以腹末刺破葉片表皮吮吸汁液,造成白色傷孔。卵多數散產於豆株葉片背面近基部主脈四周表皮下。初幼蟲蛀入莖稈髓部為害,老熟幼蟲在莖稈壁上咬一羽化孔,在羽化孔四周的莖內化蛹。早播、主莖粗壯和前期生長快的品種受害較輕。黃淮地區5、6月間多雨則越冬蛹的滯育率低,第1代蟲源增多,為害加重,反之則輕。天敵有癭蜂、金小蜂和廣肩小蜂等,寄生幼蟲和蛹體,後期尤其越冬蠅蛹常絕大部分被寄生。
豆稈蠅

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前處理越冬寄主,把大豆等寄主秸稈用泥封閉或作為飼料隨鍘隨用。並可採用豆田深翻、增施基肥、提早播種、適時間苗、輪作換茬等措施使越冬蟲死亡,或於大豆開花結莢期澆水,不僅能消滅入土幼蟲,還有利於大豆增產。
(2)藥劑防治:可採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3000倍液,或20%菊馬乳油3000倍液,或21%滅殺斃乳油3000倍液等進行噴霧,把豆株苗期作為防治重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