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坪鄉

谷坪鄉

谷坪鄉位於黔東南從江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東接高增鄉,西連下江、往洞兩鄉鎮,南鄰丙妹鎮,北抵黎平縣境的雙江鄉。鄉政府駐谷坪鄉谷洞村。下轄14個行政村(合併7箇中心村),44個自然寨,77個村民小組,3199戶,14311人,居住著侗、苗、壯等少數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97%。著名景點有銀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從江縣谷坪鄉
  • 外文名稱:CongJiang Guping
  • 行政區類別:鄉級
  • 所屬地區:黔東南州從江縣
  • 政府駐地:谷坪鄉谷洞村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7400
  • 地理位置: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
  • 面積:176平方公里
  • 人口:14311
  • 方言:侗語、苗語
  • 氣候條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銀潭
  • 車牌代碼:貴H
建制沿革,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地理環境,社會事業,風景名勝,當地重要節日,地圖信息,

建制沿革

谷坪鄉駐谷洞村,原名谷洞公社,於一九八一年地名普查時,根據國務院(1979)305號檔案《國務院發布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的通知》和黔發(1980)19號檔案《省人民政府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補充規定》的有關規定,對谷洞公社這一名稱更名為谷坪公社。國務院規定“全國縣以上名稱,一個地區內公社名稱,一個縣內生產大隊名稱不得重名”。因谷洞公社與麻江縣的谷洞公社系重名,麻江縣谷洞公社是黔桂鐵路上的重鎮,保留麻江縣谷洞公社名稱,更改從江縣谷坪公社名稱。谷坪鄉名稱之含義是:該鄉原來是由谷洞鄉和高坪鄉組成,而在這兩鄉中各取一字組成“谷坪”命名。
解放前,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谷坪鄉範圍屬大融鄉,鄉政府設在大融;一九五0年銀潭鄉與大融鄉合併,鄉駐大融,名為大融鄉,谷坪鄉範圍屬大融鄉;解放初期仍屬大融鄉;一九五三年建政時,銀潭、谷洞、高坪三地各建為一個鄉;一九五七年上述三鄉合併為銀潭片;一九五八年屬丙梅公社,劃分為谷洞、高坪兩個工區;一九六一年丙梅公社劃小,建谷洞公社;一九八一年更名為谷坪公社;一九八四年八月改鄉,稱谷坪鄉;一九九二年撤區並鄉時建成現在的谷坪鄉,轄14個村民委員會77個村民小組,2005年,撤村並村時,撤併成11個行政村,即:幫大、幫小並為幫土村,平一、平二並為平友,銀上、銀下並為銀潭村。2014年合併成7箇中心村,即:幫大、幫小並為幫土村,平一、平二並為平友村,谷洞、高余並為谷余村,銀上、銀下、高武並為銀潭村,五一、弄盆並為弄伍村,高吊、山崗並為高崗村和留架村。

自然資源

全鄉國土面積為176.47平方公里,全鄉耕地面積8039.5畝,其中稻田面積為753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0.6畝。年人均純收入在2800元左右。土特產有木材、木耳、雪蓮果、香糯等。森林覆蓋面積62200畝左右,是縣內林區之一,尚有宜林荒山40000多畝。境內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其中有宜林、果、竹、藥材等經濟作物。
林業谷坪鄉的林業以杉、竹、闊葉樹為主,是全縣重點產林鄉,過去,人們習慣種植杉樹,林業生產以杉樹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谷坪鄉林業發展成多種局面。除了傳統種植杉樹外,經濟林生產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谷坪境內一些低海拔村寨,在四寨河兩岸大量種植柑桔、橙類、密柚等果樹。果樹種植美化了環境,最佳化了生態,增加了人們收入。2005年以來,縣林業部門在谷坪鄉境內的宜林荒山上大量種植桉樹,全鄉種植桉要達6000畝。2005年,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6%。谷坪鄉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美好。
旅遊業這幾年,谷坪鄉的旅遊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銀潭村被列為全縣三大民族旅遊村寨之一。良好的生態、優美的環境、原生的民風民俗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遊客來到銀潭,感受原始古樸的習俗、呼吸新鮮的空氣、望著鬱鬱蔥蔥的紅豆杉和鮮艷奪目的紅豆不忍離去。旅遊增加了人們收入,帶動了周邊村寨的發展。境內西部的山崗、高吊、留架等同樣極富民族特色和旅遊開發價值的村寨以銀潭旅遊為契機,努力向外宣傳自己,等待遊客光臨。這些都是谷坪鄉正待開發極富價值的旅遊聖地。

行政區劃

1992年撤區並鄉時轄谷洞村、銀上村、銀下村、高武村、高余村、留架村、 弄盆村、 山崗村、五一村、高吊村、幫大村、幫小村、平友一村、平友二村;
2005年撤村並村時,撤併成11個行政村,即:幫大、幫小並為幫土村,平一、平二並為平友,銀上、銀下並為銀潭村;
2014年合併中心村時,幫大、幫小並為幫土村,平一、平二並為平友村,谷洞、高余並為谷余村,銀上、銀下、高武並為銀潭村,五一、弄盆並為弄伍村,高吊、山崗並為高崗村和留架村。

地理環境

人們居住在告崗山脈和山溪河谷之間。其地里特徵是依山傍水,山谷起伏連綿,境內有谷洞小河,四寨河,南有都柳江,鄉內各村的海拔、氣溫、雨量均有各異。侗、漢族多居于海拔225—450米之處,苗族多居於告崗山脈嶺脊,海拔均在600—750米左右。全鄉年平均氣溫18.3℃,元月平均氣溫7.6℃,七月平均氣溫27.6℃,元月和七月的平均氣溫相差20℃。年均降雨量1195毫米,無霜期320天。有發展農業、林業和亞熱帶作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社會事業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扶貧攻堅進入大會戰的關鍵之年。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各族人民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年初既定經濟發展思路,谷坪鄉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鄉廣大幹部民眾圍繞夯實基層、打牢基礎,全面加強市政基礎、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鄉各項社會事業穩步健康發展。
一、基礎建設和農村路網建設明顯改善。一是完成鄉黨政政務服務中心大樓、財政分局辦公樓、農業服務中心辦公樓及公租房建設。二是推進鄉村公路建設,2015年集中精力打好公路建設攻堅戰,著重改造“一軸兩環兩連線”交通路網建設,解決農民出行難問題。已完成總投資約728萬元的谷洞經平友至往洞則里14公里油路(差經過留架村寨中0.9公里)、總投資約672萬元谷洞至幫土12公里水泥路;銀上至高吊表里16.5公里總投資約924萬元水泥路和觀音山至高增付中22.2公里總投資約1243.2萬元正在進行路面拓寬階段;平友至高吊表里5.5公里總投資約50萬元,到2017年我鄉將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目標。三是實施完成1個30萬元的鄉級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場所和3個(留架、幫小、五一村)村級體育場所建設;完成2個村寨和5個村級校點人飲工程建設;完成幫土1200米農田灌溉渠道建設、中國小教師周轉房、谷洞四橋、完成73戶農村危房改造、完成平友、留架、高首、岑響等村寨人蓄飲水工程。積極協助從江縣供電局完成9000萬元的農網改造,谷洞村60戶棚戶區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正有序進行。
二是脫貧攻堅成效明顯。認真實施精準扶貧措施,結對幫扶880戶3966人的貧困戶,要求每個幫扶責任人認真摸清幫扶貧困戶基本情況,找準幫扶辦法,制定幫扶脫貧計畫。通過進行實地調研、進村入戶走訪、分析致貧原因並找準幫扶突破口,結合實際認真制定9個貧困村各自情況,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幫扶計畫。及時落實省、州、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會議及有關檔案精神,組織黨政班子、包片領導、駐村幹部、村組幹部進村入戶,積極宣傳“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全面開展摸底調查,精準識別搬遷對象。經調查統計,全鄉“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對象506戶223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0戶807人;非貧困戶326戶1427人。整組搬遷4個組(領高、八甸、高首、留架七組),搬遷去向均為附近中心村,涉及147戶699人;散戶搬遷359戶1535人。搬遷去向意願到縣城的177戶,到園區的108戶,到鄉駐地的6戶,到附近中心村的215戶。
三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我鄉始終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在山上做文章,念好“山”字經,大力實施山地特色產業,已經完成了銀潭村、五一村、弄盆村、谷洞村、留架村等263戶600餘畝墨科特種植;截止目前我鄉已有40戶享受微型企業創業政策,中共黨員“金紐帶”企業貸款有3戶。
四是創新管理引向深入。堅持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民生改善的重點領域,通過積極對上爭取、預算安排、整合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教育、文體、計生、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加強勞務輸出,強化就業培訓,建立勞務輸出和就業情況台賬,建立鄉村齊抓共管工作機制,建立科學、合理、有序、有效進行勞務輸出和勞動就業。紮實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鄉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風景名勝

銀潭侗寨 銀潭村建在一個山谷里,站在半山腰上俯瞰銀潭村,只見一條清澈小溪貫穿寨中,青山環抱,古樹掩映,景色迷人,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腳木屋簇擁,在一片青色的瓦檐之上兩座寶頂彩樓在木屋中鶴立,那便是屹立於寨中的兩座鼓樓,一座13層一座11層。這裡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和保護完好的生態資源,森林覆蓋率達85%。是人類疲憊心靈最後的樂園,是人們採風度假旅遊的勝地。
銀潭位於從江縣西北面,是谷坪鄉的一個行政村,距鄉政府駐地11公里,距縣城16公里,海拔640米,居住著侗、苗兩個民族。銀下村轄2個自然寨(銀潭下寨、彩塘),銀下自然寨屬純侗族,即銀潭原生民族生態文化旅遊聖地之所在,8個村民小組,261戶、總人口1209人。
自古以來,每當客人來到銀潭,村民都要舉行獨特且隆重的迎賓儀式迎接客人的到來。熱情好客的侗家人,常以其俗食――糯米飯、醃肉、醃魚、紅肉、牛癟、羊癟、燒魚、魚生、米酒、米燉菜等來款待客人,席間侗族姑娘常向客人唱歌敬酒,用歌聲表達對客人的熱情,讓客人感受侗族的習俗。銀潭傳統的節日有侗年、三月的下谷節、四月的棉花節、六月敬牛節、七月七吃新節,古藏節(五年一次兩頭過)。
銀潭民族生態文化旅遊開發於2001年10月份。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勝利承辦了兩屆“中國西部.從江 柑節”。遊客來自法、美、英、日、韓、德、意、加拿大、新加坡等12個國家和地區,國內省市都有遊客來過。
銀潭旅遊專線:寨門迎賓――鼓樓祭祀、民族文藝表演――慢游青石板步道――欣賞吊腳木樓、晾侗布、侗族服飾、銀飾、刺繡――紅豆杉下寄相思、盪鞦韆――欣賞大自然風采,感受大自然神奇――品嘗侗族俗食(糯米飯、醃肉、醃魚、紅肉、牛癟、羊癟、燒魚、魚生、米酒、米燉菜)――“行歌坐月”(傾聽溫柔纏綿琵琶歌、牛腿琴歌)。
留架花橋 又名回龍橋,據說當時是為調節寨子前山與後山的龍脈矛盾,保證人們風調雨順、安居樂業而建的風雨橋。該橋始建於道光丙戍年(即1826年),於道光辛丑年落成。橫跨村南小溪上,上層為木質結構走道,為花橋,建有木柱樑瓦頂,成六角古塔狀,下層由青石板、石灰砌成石拱橋。橋上繪有代表民族特徵的各種圖案,橋頭的佛像及碑文是全寨人民求神拜佛、祈禱許願的地方。於1980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留架村民眾集資維修風雨橋。
高吊百鳥裙“百鳥裙”是以眾多的鳥羽毛織成的裙,在高吊苗族人民的心中寓意著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關於它的來歷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傳說一個苗女與地主的兒子相愛,但受到世俗觀念的影響,反對他們在一起,男子獨自外出,打算有一番成就後便回來接苗女,一走就是很多年,苗女認為男子失信於她,終日鬱鬱寡歡,與鳥為伴,若干年後,便鬱鬱而終,家裡人精心給她製作了一條百鳥裙作為壽衣。不久,該男子事業有成,回到家中得知與自己相愛的苗女已遽歸道山的訊息,哀嘆不已。他始終接受不了苗女已經去世的訊息,自己便獨自一人到苗女墓前把苗女的墳墓挖開,美麗的苗女屍體竟然沒有絲毫腐爛,男子低嘆三聲過後,苗女奇蹟地復活。從此以後,百鳥裙在高吊苗族人民的心中寓意著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當地重要節日

忌雷節 每次從新年農曆正月初一起,以新雷聲為起點往後推13日為節氣。在這一天中男女均不得下水進田,不擔肥料、雞、鴨等家禽,祈禱一年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明節 祖傳“三月清明二月掛,二月清明三月掛”,布穀鳥叫吃黃米飯。黃糯米飯是用天然植物黃花搗爛,其花極香,浸泡於水,使水呈黃色,濾去雜質,放入糯米浸泡再用木蒸蒸製而成。
園秧節 清晨男人上坡看田,捉來泥鰍為節日主菜,晚上各家各戶殺鴨備餐,又以一種天然樹葉“美秧冬”搗碎製成的黑糯米飯,全家共吃。
六月六節 吃棕子、送媳婦,新舊情侶均送。早上男家煮一隻熟鴨,另拿米酒一斤,托媒人送到女家,女方分別各收一半,餘下轉歸男方。
撒向節 此節是專為辛勤耕作的老牛洗塵。誰家養黃牛的就以活肥公雞一隻,誰家養水牛的就以活肥鴨一隻到牛圈門口宰殺,煮熟燒香,祈禱耕牛去勞消邪,除去一年疲勞,今日還有緣言:男婚女嫁今天者,百年恩愛,長命百歲。
吃新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六、初七為當地的吃新節,初六吃魚、初七殺牛。初七早上潘姓男女全部到吳家早餐,中午吳姓男女全到潘家午飯。祖傳:古時吳、潘兩公去外地買糧,吳公早到家,潘公晚到家,為紀念祖德特分先後進餐。此節在當地極為隆重,有吹蘆笙、牛打架、盪鞦韆、對歌等。
牯藏節 每逢5年吃一次。全寨男人於清晨4點鐘先將眾人抽錢買來兩角寬、四大圈明的牯子牛當場處死,神父施魔術引來妖怪與人共吃此牛肉。生吃部分,所餘下分給每戶一股,然後眾人祈禱、祭拜、警告妖魔從即日起不可隨入身後作惡,違者狗血淋頭;活人從即日起一帆風順,十全十美,百戰百勝,萬事如意。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