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地理改變生活

“讓地理改變生活”,是由著名作家朱千華提出的一個新的生態理念。地理學是個神秘王國。古代地理學稱為堪輿。《淮南子》云:“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堪輿即為天地之學,仰觀天象,俯察山川水利,深不可測,是了不起的學問,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他們從安居樂業到入土為安,堪輿是他們生活中的百年基業,人生中的頭等大事,講究順天應人,這是樸素的生態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讓地理改變生活
  • 作者朱千華
  • 體裁:書評
  • 發表日期:2011年10月7日
  • 發表媒體:《桂林日報》“花橋·悅讀”副刊
  • 作者理念:讓地理改變生活
名言出處,寫作背景,書評全文,

名言出處

“讓地理改變生活”,此句是由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最先提出的生態理念。出自朱千華的書評《讓地理改變生活》。朱千華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地理”概念,就是指“自然規律”。
“讓地理改變生活”,意思就是,對於自然,我們不是去改造,而是順天應人,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
《讓地理改變生活》,最初發表在2011年10月7日《桂林日報》“花橋·悅讀”副刊。

寫作背景

《讓地理改變生活》,是作家朱千華先生為單之薔所著《中國景色》一書所作的書評。
單之薔著《中國景色》封面單之薔著《中國景色》封面

書評全文

(本文最初發表在2011107日《桂林日報》副刊)
-----------------------------------------------------
讓地理改變生活
——讀單之薔著作《中國景色》
朱千華
混沌初開之際,誰也沒見過世界真容。地理學是個神秘王國。古代地理學稱為堪輿。《淮南子》云:“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堪輿即為天地之學,仰觀天象,俯察山川水利,深不可測,是了不起的學問,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他們從安居樂業到入土為安,堪輿是他們生活中的百年基業,人生中的頭等大事,講究順天應人,這是樸素的生態觀。但古人對於地理學的概念比較模糊,不但未能揭示其本質,反而使之諱莫如深,變得更加神秘。
現代地理學的誕生,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因此變得眼花繚亂,自然地理似乎不再複雜,神秘感漸漸消失,人在自然面前失去了恭敬與虔誠,甚至想“伸一伸腳”走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極端道路。這一切仍源於我們對於地理形象的模糊不清,對於地理本質的一知半解。什麼時候,我們能認真地、嚴謹而客觀地了解中國地理的歷史與現實、重建一個明晰的中國形象?
打開單之薔老師所著《中國景色》,我驚奇地發現一個陌生的、讓我們耳目一新的世界,而我們置身其中卻渾然不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家園:中國景色。總以為熟悉自己的母親,可真的很熟悉嗎?至少母親也曾年輕過,她的青春氣息和俊俏模樣我們永遠無法看見。《中國景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閱讀文本,以地理學考察為切入點,撥開世俗生活的煙雲,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描繪出母親的真實模樣:“土地、山脈、河流、居民、文化……它們分布的位置,為什麼在此而不在彼……”
《中國景色》開篇,首先講述了“三峽的河湖之變”。作者在文章中寫到三峽之變,將給我們精神上帶來無法估量的影響:三峽之變不只是地理形態的變化,而且是一種文化的切割,那種被無數詩人謳歌的激昂奔越、一瀉千里、帶給我們信心和力量的自由之大美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瀰漫著休閒娛樂氣氛的水上公園”。在2010年秋天,我行走三峽,從巫溪縣坐小船,沿小三峽進入大三峽。站在巫山之巔眺望長江,我看見一匹肆意奔騰的駿馬突然被套上韁繩,壅塞,停滯,控制,束縛,掙扎,窒息,遲鈍,緩慢等等意象讓我變得無所適從,這種影響將會持續。三峽的靈魂是激流的江水,靈魂沒了,也就宣告三峽生命的終結。三峽已進入歷史,成為後人的一個夢。“中國人失去了一個汲取智慧、觸發靈感、感悟人生、砥礪意志、錘鍊審美的精神高地”。
古運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異數。自貫通之日至今,毀譽參半。單老師把古運河形象地視之為古代的“高速公路”。這條古代高速通道相當繁榮。它給運河沿線帶來一座又一座燦如繁星般的城市,然而同樣是水運的東部沿海一線,城市卻寥若晨星。這種奇特的現象讓人百思不解。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是大運河阻擋了中國人奔向大海的步伐。”他通過對古運河沿線的考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古運河的獨特視角。他說:“大運河沿岸商業繁榮,燈紅酒綠,這裡固然有精美的絲綢、美味佳肴、舞榭歌台……但這種精緻的文化里瀰漫著一種休閒、享受、奢侈的情調,缺乏剛鍵、豪邁、宏大的氣魄。”
我在古運河邊生活二十多年,每天要經過古運河上的一座橋,叫徐凝門橋,為紀念給揚州帶來月亮城美譽的唐代詩人徐凝。“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樣冠絕古今的廣告詞,揚州人只用一條小街一座橋來紀念徐凝,委實有些怠慢了。揚州從唐代的“揚一益二”,到清代鹽商的富可敵國,這一切都賴以古運河的風水。運河水不是奔騰的長江,也不是滔天的大海,而是風平浪靜、一碧的溫柔。揚州成為世人心中的溫柔之鄉,但它缺少大氣,缺少一氣沖天的浩氣。讓那些困於城中的飽學之士們無才可展,無計可施。這才有了鑒真出使,秦少游、鄭板橋、阮元、劉師培、朱自清等等,面對溫柔之鄉,他們選擇了離開。走出揚州,就有一片新天地。這也是我在揚州生活了30年後,於2006年6月毅然辭職南下的主要原因。
《中國景色》以山、水、冰川、青藏高原、國粹、國家為六大版塊,構成中國的立體形象。這是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文體,作者一方面把我們熟悉的人文地理以全新的色彩投進他的畫面,用獨特的文化鏡像重新打量地理的歷史與現實;另一方面剝開恍惚的世俗煙雲,將一些隱秘的我們未知的世界呈現於大家的面前。《中國景色》在選材上突破了單純的地理學術性與民間閱讀的森嚴界限,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哪位作家像單之薔這樣具有罕見的表現“地理與人”的熱情與能力,他甚至能把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物像攝影師一樣選出奇特的角度重新描畫,比如,他能把高寒的雪山、濕地寫得詩意盎然;他描寫的高原冰川皆有澹然遊刃之美,我們讀到冰川的寒冷,心裡生出的卻是字裡行間的絲絲暖意;桂西北地區的神秘天坑、地洞裡奇絕的景致,圖片與文字,清麗如陽光泄地,讓人恍若親臨;甚至,我們還可以看到“把病歷像故事那樣去寫作”。
中醫與西醫,兩者之爭一直相持不下,至今尚無定論。但中醫在對人的關懷方面遠遠走在西醫前面。別小看瞭望聞問切這么簡單的動作,作者寫道:“很難想像還有哪一個醫學動作比這更表達了對人的關愛。”在作者眼裡,中醫溫暖,充滿關懷。事實正是這樣:西醫初診時用聽診器,那樣冰冷的東西尤其在冬天還要緊貼滾熱的肌膚,這對任何人的身心都是一種刺激。而中醫的把脈就不一樣。號脈“也是中醫最具人性化的一幕”。醫生伸出溫暖的手,搭在患者的腕上,這是人與人之間無言的撫慰,一股暖流先湧進患者心裡。不久前我曾在一個工地採訪,一個民工告訴我,他患了重感冒,頭暈目眩,那天過中秋節,市里派一隊人到工地上來慰問,其中包括一名女醫生。
那個女醫生先用手撫摸了民工的額頭,然後將纖細的手搭在民工髒黑的腕上。雖然女醫生也開了藥,可民工告訴我,不知怎么,他心中有要哭的感覺。藥也沒吃,他的病奇蹟般的就好了。他問我信不信。我說信。
《這裡的婚姻真精彩》是單老師考察大香格里拉地區婚姻制度的精彩篇章。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目前的婚姻進入了浮躁期,離婚率居高不下。我們是否反思過如今的婚姻形式,到底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當我們以鄙視的目光去看待少數民族當中的“走婚”、“不落夫家”、“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等等形式的婚姻時,是否想到,我們的婚姻形式並不完美,而且遇到了相當多的麻煩?
跟著作者的文字,我們進入了一個奇特的香格里拉世界,看到了婚姻形式的多樣性:“這裡面出現的一個個的家庭,從主人的眼神,從他們的一顰一笑,從他們的衣著,都告訴我們,他們都是幸福的家庭。”
《中國景色》中包涵了作者對於地理學的質疑,求證,思考的過程。我們看到了作者虔敬於自然的創造,追尋地理的品質,用精美的文字勾畫出在時間隧道中漸漸模糊的地理景象。而我更多地看到,自然的變化,地理的變遷,皆是作者心路歷程的起伏。《長城是書脊》中寫到了質疑與求證,最後反思的過程。和單老師一樣,上世紀80年代中葉,我也看過那部風靡一時的政論片,至今還藏有腳本。現在再回過頭看,那些關於長城“封閉保守”的誤讀,是很淺薄的。作者坦言:“我對長城的誤解,隨著我一次次地登臨長城,很快就煙消雲散了。”“長城如父。他有兩個妻子,一個農耕,一個遊牧……”
這是個新奇而形象的比喻。長城在作者心中,是一個雄渾豪邁的象徵,是一個美學概念,長城內外的農耕與遊牧,如同一幅太極圖,陰陽相生,互為依存,不斷分割,再融合,一動一靜,運轉於無窮,這是天地之大美,是宇宙間最強大的一種力量,無窮無盡。
《中國景色》是一部溫暖的書,為我們探尋這個複雜而奇妙的世界提供了新的指引。自然界發育至今都有著嚴謹而精緻的地理秩序。環境越來越惡劣。迷惘的我們是否能夠順天應人,停下尊貴的腳步留意自己的舉止,反思一下在古老而博大的地理秩序面前是否有過怠慢、輕佻或者放肆?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像古人一樣虔誠地俯下身來,對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充滿敬畏?
(《中國景色》,單之薔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