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種子

讀書種子

讀書種子,讀音dú shū zhǒng zǐ,漢語成語,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後的讀書人。出自·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讀書種子
  • 外文名:read seed
  • 發音:dú shū zhǒng zǐ
  • 示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 用法:作主語、賓語
解釋,出處,“讀書種子”索解,

解釋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後的讀書人

出處

·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明史·方孝孺傳》);

“讀書種子”索解

文/初國卿
關於“讀書種子”,《現代漢語大辭典》解釋為:“讀書人,能讀書做學問的人。”其實,這種釋義並不全面以及恰當。
“讀書種子”,里的“種子”既有自然界植物種子之表義,又有佛家精神結果之內涵。佛家將唯識第八識有生一切染淨諸法之功能稱為“種子”,認為前七轉識能熏,第八識為受熏,攝藏前七轉識所保留下的種子,在生命輪迴時得以繁衍。所藏本有種子,雖具遺傳作用,然必須胎兒神識所含之新熏種子與父母習氣相同者,方有力量。可知此“種子”指的是前世善惡之遺傳,加上自己本身的因素,即愛好、生髮,特別是對某些事物的特別之緣。由此可見,“讀書種子”中的“種子”,更多地是體現了佛家語義中的“種子”。它是一種無形的東西,而不是顆粒或微粒狀的植物種子。誠如章太炎《建立宗教論》所說:“賴耶惟以自識見分緣自識中一切種子以為相分,故其心不必見行,而其境可以常在。”
如此,“讀書種子”就不僅僅是指“能讀書做學問的人”,而主要是指極愛讀書之精神的承接、深入,並可影響、傳遞於後人,讓文化像種子一樣播撒開去,繁衍不息的一種境界。這一點從後來“讀書種子”一詞的使用上看,也非常清楚。如宋代任翔龍《沁園春》詞中說:“那時節,果鰲頭高跨,鶚首橫飛。君休說是談非。是則是乾支帶得來。也要他有個、讀書種子,一丁不識,富貴何為。”清初錢謙益《列朝詩傳》中有:“功甫歿......先輩讀書種子絕矣。”清人王永彬《圍爐夜話》里寫道:“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力穡艱辛。” 再如清末民初時章太炎聽說葉德輝被革命黨人抓去,趕忙發電報為其求情:“湖南不可殺葉某,殺之則讀書種子絕矣。”同樣,當年陳獨秀等人致電孫中山為劉師培求情,也是希望宥之,“延讀書種子之傳”。顯而易見,以上用到“讀書種子”時,或說“絕矣”,或說“留”“傳”,均非指“讀書之人”,而是特指“讀書之習”。從這個意義上說,台灣中國文化研究所編輯的《中文大辭典》對“讀書種子”的釋義則比《漢語大字典》更為準確:“謂讀書人世代相傳如種子之衍生不息也。”因此,這“讀書種子”既是某個人,也是某些人,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現象。
“讀書種子”一詞最早見於北宋黃庭堅《山谷別集》巻六,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二十之“書種文種”條曾稱引說:“裴度常訓其子云:‘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其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裴語,特易文種為書種耳。”周氏引唐代名相裴度“文種”之詞和北宋黃庭堅的話,說明“讀書種子”不絕,即可稱名立世。由此可見,是黃庭堅在裴度的基礎上創造了“讀書種子”一詞。後來,周密還以“書種堂”為自己的齋名。“讀書種子”一詞在周密之前還見於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之五:“周益公云:漢二獻皆好書,而其傳國皆最遠。士大夫家,豈可使讀書種子衰息乎?”這是說漢代文、景兩位賢明之君“皆好書”,所以漢代傳國久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