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柘寺

譚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門頭溝潭柘山山腰,距市區45公里。潭柘寺始建於晉代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當時叫嘉福寺,唐代叫龍泉寺,金代重修之後稱大萬壽寺,元、明、清三代都有修建,清康熙重建賜名岫雲禪寺。寺名歷代更改不一,獨潭柘一名,傳久不衰。潭柘寺是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而得名。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潭柘寺
  • 地理位置北京門頭溝潭柘山山腰
  • 始建:晉代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 歷史年代: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
建築布局,保護措施,

建築布局

北京流傳著"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此寺之古,可想而知。 潭柘寺的建築布局分為三格:居中的一路是佛殿-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閣。在這組建築內有許多古物和美麗的傳說。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的塑像。
據說妙嚴公主曾削髮居此,每天早晚都要禮拜磚都快磨穿了,時間之久,由此可見;還有大雄寶殿東側有棵古老的銀杏樹,俗稱"帝王樹",西側與其對稱的一棵叫"配王樹"。中路松樹特別粗大,高入雲霄,還有婆羅樹,玉蘭樹和其他各種名貴花木。從後殿毗盧閣下望可俯瞰全寺景觀。寺中龍王殿的廊子裡還還有潭柘寺的一寶──石魚。它是一條長約1.5米,重達75公斤的石雕大魚。這魚遠看似銅,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樂音。古人說它是南海龍宮的一寶,其實它是一塊含銅量較高的隕石,原來的石魚已被毀掉,現在的石魚是複製品。
東路是行宮,清代皇帝游山到此休息。此路最為著名的就是人們常說的流杯亭了。亭內懸掛著乾隆帝親筆寫的"猗亭"橫匾。南看象龍首,北看似虎頭。引泉水入溝內,經曲折的水槽流出.流杯亭內水槽寬約10厘米,如將酒杯放入水槽,酒杯隨水漂流,遊人坐在不同位置可取杯引酒。這種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處,其中以潭柘寺中南海的流水音最為有名。
西路是一些散落的徑院有圓形,方形的佛殿建築物,莊嚴美麗,最高處是觀音殿,殿角系以銅鈴,微風吹拂發出清脆的聲音。
潭柘寺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在山凹里坐北朝南,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整座寺院建築依地勢而巧妙布局,錯落有致,環境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故宮有房9999間半,柘家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寺廟古建築群。

保護措施

2001年06月25日,潭柘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