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天秩

專家姓名: 譚天秩(名老專家) 教授 專家級別:一級專家

擅長領域: 主要擅長骨轉移癌的放射治療 門診時間 周四、五上午

譚天秩,男,漢族,1931年3月5日出生,1948年9月進入華西協合大學學習,1954年畢業後留校在放射科工作,1958年開始至今一直從事核醫學工作,先後評定為助教、講師和副教授,直至1985年評定為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天秩
  • 國籍中國
  • 民族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職稱,學術任職,科研成果,

現任職稱

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任職

歷任中華核醫學會一、二、三、四屆常委,中華核醫學雜誌副主編,歷屆四川省核醫學專委會主委,西南西北地區核醫學協作組組長。全國著名的核醫學家,西南地區核醫學專業的奠基人,並是四川省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和首位核醫學學術技術帶頭人。

科研成果

1978年創建並被評定為全國首批6個核醫學碩士點之一,1993年經過和多校的激烈競爭又被評定為全國4個核醫學博士點之一。由於對研究生要求嚴格,研究起點高,探索性強,畢業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被評為"四川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80年代初和國外研究同步,開始"受體顯像的研究"。首次在國內外從中藥天麻有效成分衍生物中,發現天-018為腦苯二氮卓受體的配基,從而闡明了中藥天麻的作用機理。利用131I-天08實現動物和人的受體顯像,從而開拓出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腦受體顯像劑。80年代後期發展了"受體介導靶向治療的研究",開創了半乳糖基幹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基礎及初步臨床套用研究。90年代初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治療骨轉移癌的放射性藥物-153Sm-EDTMP,並創立了"個體化給藥方法"。並於1996年提出"大力發展核素治療,全面發展核醫學,走具有我國特色的發展核醫學之路",這一具有方向性的戰略決策對我國核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貢獻。90年代中期發展了放射性反義顯像和治療的研究,進入21世紀把核醫學對受體和基因的研究結合起來,開拓性地發展了受體介導放射性反義顯像和治療的研究,在血管活性腸肽受體介導c-myc反義寡聚核苷酸的臨床前研究上獨具特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0年以來,參加編寫參考書、統編教材、專著和醫學百科全書共11部,1993年主編《臨床核醫學》一部,於2003年再版發行發表論文92篇。主要研究方向為分子核醫學,先後申請並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2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