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兵

謝曉兵,1968年生於北京,現任北京博大格林高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和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曉兵
  • 出生地::北京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68年
  • 職業::商業 副總經理
  • 畢業院校::北京化工大學;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簡介,主要經歷,化學世家專注研發,把握機遇乘勢回國,行業重創逆勢生存,心存期待蓄勢待發,

簡介

謝曉兵謝曉兵,1968年生於北京,現任北京博大格林高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
謝曉兵謝曉兵
1991年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獲套用化學學士學位。
1992年到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攻讀研究生,4年後取得無機化學專業博士學位。
1996年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後,而後在該校任助理研究員。
2001年,在美國EltronResearchInc.擔任高級材料科學家,從事各種與材料科學及催化有關的科研工作。
2006年,在美國斯坦福研究院(SRIInternational)擔任材料科學家,從事多晶矽的研發工作。
2010年,回國任北京博大格林高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同時擔任國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撐計畫項目的課題負責人。
2011年3月入選北京“海聚工程”,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

主要經歷

化學世家專注研發

謝曉兵團隊合影謝曉兵的父母是北大化學系教授,自己與哥哥及各自的太太大學時學的都是化學專業。這樣的一個家庭組合,頗有些化學世家的意味。但更具意味的是,化學這一變幻莫測、富有活力的科學,不但成就了謝曉兵與太太的一份姻緣,也書寫了他們的一段校園佳話。
謝曉兵團隊合影謝曉兵團隊合影
生性好動的謝曉兵一向貪玩,而哥哥則沉穩踏實,勤學多思。雖然自知不如哥哥那般刻苦用功,謝曉兵卻未曾有過高考失利的心理準備。不知是否造化弄人,讓性格相反的兄弟二人在求學之路上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眼見已順利畢業北大的哥哥越來越意氣風發,相形之下,自己如落敗的騎士,心灰意冷,內心極不是滋味。
1987年,謝曉兵不情願地進入了北京化工學院(現更名為北京化工大學)學習。整整一學年,謝曉兵沉淪在失意的狀態中難以自拔。大二時,一位品學兼優的姑娘走入了謝曉兵的生活,幫他驅走了人生的灰暗,重新找回了自我。此後,他們一同在神奇的化學世界裡遨遊暢談,相互勉勵,齊頭並進,成為了日後學弟學妹們爭相學習的標桿。1991年,謝曉兵以優異成績完成本科學業,取得了套用化學專業學士學位。與此同時,這對抱著出國深造理想的年輕人旋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92年1月,謝曉兵來到美國中西部一個州立大學——依阿華州立大學攻讀研究生。4個月後,太太也來到美國並進入同一所學校就讀。1996年,謝曉兵取得該校無機化學專業博士學位。雖然該校無機化學專業在全美國來說比較知名,但由於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相對較窄,在國外也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工業產業,於是謝曉兵決心專注搞研發。同年,他來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後。兩年後,他繼續留任該校做助理研究員。
2001年,謝曉兵搬到美國科羅拉多州,在EltronResearchInc.擔任高級材料科學家,從事各種與材料科學及催化有關的科研工作。其間,他撰寫了25項科研基金申請,並從美國能源部獲得一百多萬美元的研發基金。此外,他還重點參與了美國能源部關於透氫膜在FutureGen電廠的套用項目,主要負責透氫膜材料的研發,該項目的研發經費為一千五百萬美元。
2006年,謝曉兵隨太太到美國加州,進入斯坦福研究院(SRIInternational)從事研發工作。包括運用化學冶金法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矽和從半導體及光伏工業中的廢料中回收高純多晶矽,以及研發低成本生產高質量金屬鈦。在此期間,他掌握了關於太陽能級多晶矽的生產知識,並積累了豐富的研發經驗。
在專注研發的過程中,謝曉兵注意到,隨著全球光伏發電熱潮的掀起,太陽能電池市場對多晶矽的需求量以年均40%的速度極速增長,自2006年下半年始,國內對多晶矽的投資逐步升溫。而由美國斯坦福研究院(SRI)提出的一項新工藝技術恰恰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地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矽,如果能將這項技術從實驗室規模推廣至工業化生產,就能夠更廣泛地套用在太陽能電池上。雖然SRI在1982-1988年針對這項技術發表過多篇專利,但直到專利過期,並且在光伏業已日益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產業寵兒之時,該項技術仍未在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
面對前所未有的產業形勢,謝曉兵希望自己成為將這項技術付諸產業化的先行者。

把握機遇乘勢回國

2007年,謝曉兵回國探親,當時父親剛創辦的一家做新材料研發的公司正好在尋找項目,當他與父親提到光伏發電這一朝陽產業,並一同研究了SRI在80年代的專利技術後,得到父親的積極肯定與支持。於是謝曉兵決定趁此進行多晶矽生產的小試和中試,一旦中試成功,即可開始上項目。
2008年,對於許多人來說意義都不同尋常。這一年,也是謝曉兵人生轉折的起點。伴隨著如火如荼的奧運賽事,謝曉兵的父親及公司其他創始人員忙著在北京周邊選地、建廠、建車間。奧運會結束後,一個占地100畝的工廠已初步搭建。2009年底,幾十公斤多晶矽樣品在這裡成功生產。這期間,謝曉兵多次回國,並通過無數個郵件和越洋電話與父親討論實驗設計和分析實驗數據。
讓謝曉兵倍感欣喜又深感意外的是,國內資本市場對多晶矽的投資近乎瘋狂,在2007年演繹成匯集四五百億巨資的狂潮,“擁矽者為王”成為了帶動多晶矽項目不斷上馬的行業引導語。
2010年春節後,在太太的理解和支持下,謝曉兵從SRI辭職,全職回國,出任北京博大格林高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

行業重創逆勢生存

回到國內後,謝曉兵一邊帶領團隊積極研發低成本生產高質量太陽能多晶矽的新方法,一邊申請政府資金,並找風投融資。2011年,一項被稱為“化學冶金法”的新技術讓謝曉兵所在的公司有幸申請到國家科技部600多萬元國撥資金。同年,公司通過各種渠道融資幾千萬元,使工業試驗的資金得到了落實。
謝曉兵介紹說,這一“化學冶金法”即“鈉還原四氟化矽法”。簡單地說,就是高純四氟化矽和金屬鈉反應,產生高純多晶矽和氟化鈉。四氟化矽由磷肥廠廉價的副產品氟矽酸鈉加熱分解得到,金屬鈉由食鹽電解得到。副產物氟化鈉可回收再轉化成氟矽酸鈉,形成循環經濟。
通過近3年的小試和中試,2010年鈉還原四氟化矽新工藝取得突破性進展,製得的多晶矽樣品經美國EAG公司檢測證明關鍵雜質如硼、磷的含量都很低(<0.1ppm)。經下游電池廠家拉單晶、切片、摻雜在其生產線上製得太陽能電池1000片,測得平均光電轉換效率為18.33%,衰減率為2%-3%,達到目前工業太陽能電池很高的水平。當時,謝曉兵認為採用這項技術工業化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矽的投資成本、能耗、污染、占地面積、生產成本等比主流的改良西門子法有較大的優勢。
憑藉這項新研究成果,2011年謝曉兵的團隊申請到國家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高效節能大規模生產多晶矽技術”項目下的一個子課題¬——“化學冶金新工藝製備多晶矽技術研究”。謝曉兵所在的公司獨立承擔這一課題,整個課題歷時3年。課題預算資金為2700萬元,國家科技部撥付600多萬資金,公司自籌2100萬元,而工業試驗的實際花費遠不止這么多。
讓謝曉兵始料不及的是,在獲得風投資金不久,技術攻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一場行業重創突然而至。
從2011年開始,全球前兩大光伏安裝國德國和西班牙先後降低太陽能電價補貼力度,德國的光伏上網電價每年以超過5%的幅度下調,西班牙削減的太陽能上網電價幅度更高達45%,這導致市場需求急劇變冷,進而導致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產品價格急速下滑。
面對整個行業環境的急劇惡化,謝曉兵慶幸在2011年光伏產業還未跌至最慘的時候公司融到一些錢,而且項目還在工業試驗階段,並未投入大量資金建生產線。然而謝曉兵也意識到,面對行業逆勢,這項新技術即使再好,恐怕也難以再獲得投資者的青睞。況且近幾年國內多晶矽企業通過創新最佳化,使得改良西門子法技術的生產成本高、能耗大、污染嚴重等問題有了很大改進,新工藝相對於傳統方法的各種優勢已不再顯著。更重要的是,新技術從實驗室小規模到完全工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這項新工藝尚處試驗階段,還很不成熟,而它的成熟不僅需要時間,還要有充足的資金和人力支撐。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為了不致使多晶矽項目夭折並堅持完成科技部課題,謝曉兵的公司決定尋找其他出路,以項目養項目。例如,公司利用原有的技術優勢努力開發新材料生產和加工,並正在積極開拓市場,希望能夠依靠一些小項目維持公司的日常運轉。
2012年底,發改委出台了小型分散式太陽能發電併網的鼓勵政策,允許6兆瓦以下小型光伏發電併網發電。謝曉兵認為,這一政策的出台,對拉動內需可能會起些作用,可以為國內光伏市場打開渠道。

心存期待蓄勢待發

談到光伏行業的前景,謝曉兵樂觀地作出了分析。
就世界範圍來看,無論從國內還是歐洲都在考慮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80%甚至100%。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風電和光電,還有潮汐,不包括化石能源。據預測,到2050年,光伏發電將滿足世界上25%的電力需求,2100年達到64%,太陽能將成為未來能源的主導。而目前光伏發電在國內只占0.1%,要從0.1%發展至25%,可以想像發展空間有多大。因此,從長遠來看,光伏產業仍是具有光明前景的一個產業。但是,近3-5年還是會比較困難。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不可能有人大量投錢,無法建立新的較大的生產線。就自己公司的多晶矽項目而言,只能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儘量完善工藝。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國內光伏產能擴張的同時,整個光伏產業鏈技術與產品品質基本與歐美同步。世界上50%-60%的太陽能電池都產自中國,世界前十大太陽能電池廠中國占有四五家。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國內市場需求上不去。
為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工信部在2012年8月編制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提到:“到2015年前形成1家-2家500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企業,8家-10家吉瓦級的太陽能電池企業,集中支持骨幹光伏企業做強做大。”國家能源局2012年9月12日印發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目標為2100萬千瓦以上”。同年10月,發改委提出“700個億救光伏”的利好政策。
2008年國內新上多晶矽項目時,很多企業對副產品的循環再利用不太考慮,一味地想要賺錢,對周邊農村環境污染較大。而整個光伏產業鏈有六七步關鍵環節,為了降低成本,減少污染,必須考慮循環再利用,研究循環使用技術。
  
謝曉兵將SRI的想法帶回國內實踐,並且將之放大。雖然生產路線是一樣的,但具體到設備,設備的內部構造及使用參數等都需要靠自己來創新。為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污染,謝曉兵一直在嘗試半連續生產的新工藝,僅在反應容器上花費的資金就已近四百萬元。對於這樣的嘗試,謝曉兵感覺還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把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經歷這一過程能夠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使失敗了,也能夠從失敗中學到東西。要想技術創新,首先要踏踏實實地做。
在國外做了多年科研,回國後做產業,這么多年下來,謝曉兵始終沒有離開化學專業。而與他學同樣無機專業的許多同學因為不好找工作都已轉行,多半進入了IT界。談及原因,謝曉兵認為自己很幸運,另外堅持很重要。如今面對艱難的形勢,即使多晶矽項目前途渺茫,謝曉兵對當初辭職回國創業的決定也毫不後悔。
國內光伏發電是與國際差距較小的產業,若要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須通過市場實際套用來帶動產業進步。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謝曉兵相信國內光伏市場柳暗花明的一天指日可期。
  
回顧自己的求學創業歷程,謝曉兵總結為:5年一個階段,5年一個轉機。面對即將來臨的下一個轉機,謝曉兵蓄勢以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