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麟星

謝家麟星

謝家麟星是以國際著名物理學家謝家麟命名的小行星。2016年1月4日,“科學家小行星命名儀式”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一顆國際編號為32928的小行星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為“謝家麟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家麟星
  • 類別:行星
謝家麟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榮獲2011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推動了中國加速器科學和技術的前沿發展,對我國高能物理實驗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貢獻。謝家麟帶領團隊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台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我國第一台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世界第一台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和世界第一台緊湊型新型加速器樣機。他學風嚴謹,淡泊名利,為我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並躋身世界前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進行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榮譽。
謝家麟星部分參數(摘自《小行星通報》第91791號,2015年1月5日):
軌道半長徑:1.9311314天文單位
軌道偏心率:0.0718420
軌道傾角:17.407963度
繞日運行周期:2.68年
絕對星等:15.2等
一顆國際編號為32928號的小行星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為“謝家麟星”。 “謝家麟星”部分參數為:軌道半長徑1.9311314天文單位 ,軌道偏心率0.0718420 ,軌道傾角17.407963度 ,繞日運行周期2.68年, 絕對星等15.2等 。
謝家麟(1920年8月8日—)出生於哈爾濱,1956年12月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加速器物理學家。他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謝家麟1955年衝破重重阻力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八七工程”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等職。
1955年,在芝加哥醫學中心,他擔任首席物理學家,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電子束治療癌症新領域。回國後,他帶領團隊從研製基本關鍵部件做起,奮鬥8年,建成我國第一台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跨越式地趕上國際先進水平。該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國防,為“兩彈”研製做出重要貢獻;同時發展大功率速調管、加速管和微波管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帶動了我國加速器事業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他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設計和建設。他組織數十次研討,反覆權衡比較質子打靜止靶和正負電子對撞,最終確定2.2GeV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和“一機兩用”方案,既為高能物理提供實驗裝置,也為同步輻射提供套用平台。方案設計過程中,他提出6條原則成功指導對撞機設計和速調管、加速管、能量倍增器、正電子源和高頻腔等加速器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性研製。謝家麟率領工程團隊精心設計、精心建設,於1988年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創造了加速器建設史的奇蹟,使我國在τ-粲物理研究領域占據國際領先地位。
上世紀90年代,他提出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研究863項目建議。他選用經過考驗的先進技術,制定熱陰極微波電子槍注入器、波盪器和光學諧振腔等核心設備技術方案,提出採用“前饋控制”,提高直線加速器的束流穩定性,帶領團隊突破性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北京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成為亞洲第一台產生雷射並實現飽和振盪裝置,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及歐洲後實現紅外自由電子雷射飽和振盪的國家,奠定了我國自由電子雷射發展的基礎。
2000年,謝家麟提出速調管同時作為微波源和電子源的緊湊型電子直線加速器的創新性構想,將電子直線加速器幾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統精簡為兩個系統。經過4年努力,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緊湊型新型加速器樣機,驗證了設計可行性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謝家麟十分重視和關注我國加速器發展戰略,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與此同時,他培養了一大批加速器技術專業人才,為我國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並躋身世界前沿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他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11項獎勵。2012年2月,謝家麟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如今的謝家麟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在積極地進行科研工作。他的信念是: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學習、探索和進取。他說:“在研究工作中每一點滴奉獻,都使我得到莫大快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我用以自勉的座右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