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仕聰

謝仕聰

謝仕聰(元末明初在世)又名建明。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楊依村人。自幼喜習武,好漁獵。因救朱元璋有功,官至海船總領。仕聰任職不久,即辭官回鄉。臨行洪武帝敕號建明,許建生祠,以示褒揚,並賜大量金銀。因仕聰拜辭金銀,洪武帝遂改問其:“門前有何物?”仕聰稟復: “有河一條。”於是,敕令其世世代代可收取此河八十里內之 “江河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仕聰
  • 外文名:xieshicong
  • 別名:謝福,又名謝建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今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楊依村人
  • 出生日期:1340
  • 逝世日期:1432
  • 主要成就:因救朱元璋有功,官至海船總領。
史料記載,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史料記載

據載:“謝仕聰,自幼習武,性喜漁獵。明洪武初,赴九江做漁苗生意。一天,在江邊突聽身旁有人高叫:‘誰人救朕,江山對半,社稷平分!’謝仕聰聽到呼聲,不及細想,一個‘雙飛’躍上船,背起呼救之人就跑。事後才知,原來所救之人是私行游幸,被賊匪劫持的明洪武帝朱元璋。為答謝謝仕聰救命之恩,朱元璋接謝仕聰至京,並封其為海船總領。但謝仕聰不願從政,不久即辭歸。臨行,朱元璋敕號建明,贈以大量金銀,並許建生祠‘建明公祠’以示褒揚。謝仕聰拜辭金銀,令朱元璋過意不去。就改問其門前有何物?謝仕聰稟復:‘有河一條’。於是敕令其世世代代收此河八十里內之‘江河稅’,至公元1958年方止。”謝仕聰救朱元璋的故事,如同小說、評書,然而這絕非空穴來風,更非無端杜撰。
據《珍溪東山謝氏八修族譜·簪纓志》載:“(謝)建明,明洪武初,薦為海船總領。”又據《珍溪東山謝氏十修族譜》載:“(謝)仕聰,名福,號建明。元至元六年庚辰十月十七日寅時生。明洪武初,以人才薦,辭以目眚,後為海船總領,永樂初天水梔心千長。贊曰:才可仕而不仕,時可為而不為,然聞上之役則承順奔趨,孟子所謂義者歟。至明宣德七年壬子十二月一日午時歿,葬仁壽里二十六都劉塘人形寅山申向兼甲庚,……。娶廖氏,元至正三年癸未六月初四日丑時生,……。子三添政、添遠、添美。”

人物生平

元朝曾有二個“至元”年號,前一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後一個是元惠宗的。謝仕聰生於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逝於明宣德七年(1432),壽高九十三歲。
謝仕聰兄弟六人,排行第五,其後裔世居楊依、楊屋、慈坑等地,為本文提供資料的謝燕忠族兄就是他的十七世裔孫。
謝仕聰有名有號,名福,號建明,其他兄弟五人均以字行。其父親祥可,即珍溪東山謝氏的“祥軒太祖”,共生有六子:謝仕仁、謝仕英、謝仕慶、謝仕能、謝仕聰、謝仕進。
長子謝仕仁,世居黃陂鎮楊屋村逕下、桐湖灣、小布沙坪上等處,稱“長房”;次子謝仕英(筆者的十七世祖),世居黃陂鎮楊依村上圍腦、釣峰鄉逕布、蘆源、白沙田、羅坑、桃源一帶,稱“中房”;三子謝仕慶一支遷居縣城西廂村;四子謝仕能遷徙廣東梅州;六子謝仕進一支遷居住洛口鎮青音及釣峰鄉曾村來橫、小布坑、下灣上灣及劉坑茶園條石下等地。
明洪武(1368)初,而立之年的謝仕聰曾被地方舉薦,但他卻以患眼疾為由力辭不就,後為海船總領,永樂初(1403)為天水梔心千長。
“海船總領”,是掌管朝廷海上船隊的官員。然而查閱古代職官資料,卻無“總領”一職,史書上也未曾說及明朝設有“海船總領”一職。“總領”,是“總管”之俗稱,即處理特定事務而特設官衙的長官。
至於“千長”,為漢匈奴管理一千戶人家的官吏,大概屬“千戶”之類官員的俗稱。“千戶”,元代始設,明仿元制,為禁中警衛官,指揮士兵千名,禁中警衛的官兵多為世襲。
天水,郡名,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隋唐時秦州地域縮小,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三縣,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三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2月,撤秦州設天水縣。
梔,一種灌木或小喬木,開芳香的白花,故被人們長期栽培觀賞。梔心,即梔花的花蕊。謝仕聰時年已六十有三,“天水梔心千長”,應是朝廷給他的封贈。
族譜頌讚他以其才能可出仕,卻不願為官,時勢有利可有所作為,卻不去作為,然而當聽到皇上在前線作戰,則稟承旨意,前往投奔,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仁義之人吧!
謝仕聰逝世後,安葬在今黃陂鎮增坊村流塘,妻子廖氏,為黃陂大姓,小他三歲。夫婦共生有三子:謝添政、謝添遠和謝添美。他們的子孫蕃衍甚眾,在珍溪謝氏楊依七房中占有三房,至1995年十一修族譜時統計,共有男丁一千六百餘人,至今已有二千餘眾。
謝仕聰的五世孫謝守聘,為百萬富翁,曾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聯宗數十,倡修家乘,並請“賜進士探花及第,翰林院侍讀學士,南京京禮部侍郎,同邑董越”作序,是譜即《宏治丁已譜序》。
據《寧都直隸州志》義行附載:“明謝守聘,成化(應為弘治)乙卯(1495)捐谷賑饑,正德戊寅(1518)捐銀一百三十兩,倡修州學,捐銀一百兩,修崇福寺。著有《覆瓿集》。”
謝守聘為開明鄉紳,廣有財富,而樂善好施,曾大力支持公益事業,與文士名流有一定交住,並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方能著書立說。覆瓿,比喻著作毫無價值或不被人重視;亦用以表示自謙,猶覆盆。以此為集名,說明作者自謙。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有史載此年朱元璋曾御駕親征陳友諒,乘巨艦率水師攻安慶,因數攻不下,而直接進攻陳友諒的據點江州(今江西九江),不久即發生了鄱陽湖大戰。
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有勇有謀,發現朱元璋的指揮艦,立刻率幾艘巨艦直撲過來。朱元璋心慌,掉頭避逃,慌不擇路,在近岸處擱淺。漢軍一涌而上,數艘巨艦及幾千兵士包抄過來,情況萬分危急。朱元璋身邊的猛將程國勝和陳兆先見狀,冒死奮擊,特別是牙將韓成竟換上朱元璋的冠服,面對漢軍大叫一聲投水而死,使朱元璋免遭劫難。
混戰之間,朱元璋指揮艦上的大將陳兆先和宋貴皆已相繼戰死,幸虧常遇春指揮船隊及時趕到,逼近敵方巨艦,並且一箭射去,中敵將張定邊,至使其指揮艦後撤。
大將俞通海聞知朱元璋被圍,也從水戰中抽出數艘船隻,一齊衝到朱元璋的指揮艦前,連擠帶撞,才把擱淺沙中的大船撞出來,重返深水之中,朱元璋又躲過一劫。
朱元璋在水戰中幾次遇難是真,時謝仕聰約二十二歲,但史書並未見有謝仕聰救朱元璋的記述。然而,謝仕聰被封為海船總領且是事實,因為撰修族譜者誰都不敢犯欺君之罪,且朱元璋確實曾賜給謝仕聰不少物品,如牌匾、執事、掌扇各二、禮炮二十四門、小京鑼二面、大銅鑼二面,這些東西一直到解放後還存在。
據親見者說,此大小二種銅鑼,在敲打時所發聲音可謂神奇之極。大銅鑼的一面所發聲為“公”的諧音,另一面發聲為“婆”的諧音;小京鑼的一面所發出“看燈”的諧音,另一面發出“送燈”的諧音。每年元宵節玩龍燈時,大小二鑼,在楊依村中天空此起彼伏,遙相呼應。
江河稅也一直收到1958年大躍進時期才終止,縣城東門碼頭就是收稅起點。從此處沿梅江河北行八十里河道,所有竹筏、木排、鴨群等通過,均要交納江河稅,稅金有時由謝氏家廟(大祠堂)收取,有時由建明公祠收取,均為助學,公益所用。
建明公祠至今完好,每年三月均上演採茶戲達半個月之久。主殿為“孝存堂”,“純青書院”被廢止後,在建明公祠繼辦“純青國小”,後為楊依村完小校址。

人物評價

謝士聰辭官不做,解甲歸田之事一直是個謎。現在想來,謝士聰此舉大概與陳友諒有關。因為謝仕聰前住九江做魚苗生意之時,恰逢洪武主朱元璋與漢王陳友諒生死決戰緊要關頭。楊依為武林之鄉,村民不少身懷武功,如謝會仁、謝和梁、謝萬生等為遠近著名教頭。楊依村河流三面環繞,村民大都熟悉水性。
謝仕聰也不例外,才敢於外出九江做魚苗。他既然有功於朱元璋,那就必然有損於陳友諒。然而陳友諒實姓謝,且與謝仕聰同宗同源,同為謝靈運後裔。“建明公祠”主殿稱“孝存堂”,說明他信奉以孝悌為本,怎肯骨肉相殘。
據《明史》列傳第十一載:“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於陳,因從其姓。少讀書,略通文義。有術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當貴’,友諒心竊喜。嘗為縣小吏,非其好也。徐壽輝兵起,友諒往從之,依其將倪文俊為簿掾。”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知道實情之後,謝仕聰放棄這殘酷得來的榮華富貴。謝仕聰不羨虛榮,不戀功名,識權達變,急流勇退,行寶樹高潔之志,有東山林泉之風,這應是他歸隱之謎的最好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