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金門·秋感

《謁金門·秋感》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寫秋夜雨後與友人聽潮,下片寫秋夜雨後與友人飲別。全詞藝術與邏輯巧妙結合,表達了詞人在政治上的“愁”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謁金門·秋感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謁金門·秋感
今夜雨。斷送一年殘暑。坐聽潮聲來別浦。明朝何處去。
孤負金尊綠醑。來歲今宵圓否。酒醒夢回愁幾許。夜闌還獨語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謁金門:詞牌名。
⑵斷送:猶言結束。殘暑:暑天最後最熱的時間在三伏,俗稱“秋老虎”。
⑶浦:水濱,這裡指錢塘江邊。
⑷孤負:對不起。金尊:金杯。綠醑(xǔ):綠色美酒。唐太宗《春日玄武門宴群臣》:清尊浮綠醑,雅曲韻朱弦。
⑸來歲:明年。圓:團圓,引伸為相聚。
⑹回:醒來。幾許:多少。
⑺夜闌:夜深。

白話譯文

今夜一場秋雨,結束了一年的秋老虎。因為愛聽那錢塘江的潮聲,就來到了送友話別的江邊。明天將奔向什麼地方?
有負於金杯盛的美酒,明年的今晚還能相聚嗎?酒醒夢醒還有多少愁?儘管夜深了,我一人還在自言自語。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十五日,是時,東坡在杭州通守任上。與《謁金門·秋夜》一樣,此詞系東坡與人酬贈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寫秋夜雨後與友人聽潮。“今夜雨”三字,如同電影的台詞,明白地點出時間和自然氣象。即使在江南,秋雨也難得。正是秋夜雨“斷送”“殘暑”,大自然頓時改變模樣,詞人頓時感到痛快,真是久熱逢甘雨。再去會友的江邊“聽潮聲”,將是潮聲歡騰,人心甜潤,人潮相印,頗有“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的韻味。然而,面對秋夜怡人的潮聲,不得不思考“明朝何處去。”這是雙關語。一是問明天再去什麼地方欣賞自然景色,一是問日後他們的政治歸宿是什麼,能否再相會。此等句非常妙,起到了總上啟下的連帶作用。
詞的下片,寫秋夜雨後與友人飲別。有感於秋雨“斷送”“殘暑”而飲酒,飲酒也應是祝願秋雨“斷送”“殘暑”。“孤負金尊綠醑,來歲今宵圓否。”開頭兩句,就承上轉入感情交流中。古代文人,以酒為酶,以酒開心,是修身的一大法寶。“金尊綠醑”含道義,地久天長現真情。為了不負於秋雨和江潮,痛飲乾杯。“來歲今宵圓否”便是文人的共同心愿,但願一“圓”吧。“酒醒夢回愁幾許,夜闌還獨語”,借酒感秋,傾訴衷腸。酒醉必入夢,酒醒必夢醒。酒醒夢醒頭腦醒,人生話題又面臨。自然界的秋雨“斷送'’“殘暑”,可現實的“殘暑”又不知何時“斷送”,問君還有“愁幾許”,恰是一江秋潮滾滾流,清尊斷送秋。現在,“夜闌”了,朋友走吧,酒中多少情,夢中多少詩,留給詞人一人“獨語”,“明朝何處去”等到“來歲今宵”再談。
全詞,以秋雨“斷送”“殘暑”起興,引發了詞人政治上的“愁”感:“明朝何處去”“夜闌還獨語”,一說明北宋社會禁錮較嚴,無有言論自由,二表示詞人胸有不平,無處痛訴。

名家點評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以酒澆愁,依然是東坡尋求解脫的妙方。由雨—潮—酒—愁—語,形成了詞篇的藝術與邏輯巧妙結合的結構,自然流暢,意在言外。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蘇軾自幼奮厲有天下志,入仕之後,主張改革弊政。因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先後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舊黨執政,升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因不同意完全廢除新法,與執政者發生分歧,自請出知杭州、潁州等地。新黨再度執政,被遠貶惠州、儋州。後遇赦北還,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一生,政治上極不得意,然而在文學藝術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在詩、詞和散文方面,都代表著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著作有詩、文、詞集與《仇池筆記》、《志林》等。
謁金門·秋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