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諭

諷諭是詩的一種表現方法。諷諭指對不合理的事物不正面直言,只以微詞托意,希望統治者聞而知改。就諷諭的表現方法來說,本不限於詩,而唐代白居易專用於詩,把自己所寫的有諷諫意義的詩稱為「諷諭詩」。這類詩作,「主文而譎諫」,有較強的人民性,使諷諭由一種表現方法而發展成為一種詩體,對後來創作影響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諷諭
  • 拼音:fěng yù ㄈㄥˇ ㄧㄩ
  • 釋義:委婉的言語進行勸說
  • 近義詞:諷喻
詞目,拼音,注音,出處與詳解,

詞目

諷諭

拼音

fěng yù

注音

ㄈㄥˇ ㄧㄩˋ

出處與詳解

亦作“ 諷喻 ”。用委婉的言語進行勸說。
1、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2、《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澤 欲諷喻以明治亂,因對 賈誼 《過秦論》最善, 權 覽讀焉。”
3、唐 李鹹用 《覽友生古風》:“一卷冰雪言,清泠冷心骨。分明古雅聲,諷諭成淒切。”
4、明 劉基 《送張山長序》:“余觀詩人之有作也,大抵主於諷諭。蓋欲使聞者有所感動而以興其懿德,非徒為誦美也。”
5、清 錢謙益 《南征吟小引》:“而羽書之旁午,民力之凋敝,持籌蒿目,又迸逼於胸中。故其(袁可立子袁伯應)為詩曲而中,婉而多風,古人感懷諷諭纏綿惻愴之致,往往交驚雜作。”
6、沙汀 《困獸記》十二:“‘正像醃過的菜樣!’他忽然記起 牛祚 的諷喻,於是深長的嘆息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