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魚

諧魚

諧魚,學名:Erythrocles schlegelii (Richardson, 1846),為諧魚科諧魚屬的魚類。分布於朝鮮、日本南部以及南非以及中國東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海。

基本介紹

  • 外文名:Japanese rubyfish
  • 中文學名:諧魚
  • 拉丁學名:Erythrocles schlegelii(Richardson, 1846)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諧魚科
  • :諧魚屬
  • :諧魚
  • 分布區域:朝鮮、日本南部以及南非以及中國東海等海域
魚類特點,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魚類特點

背鰭Ⅹ,Ⅰ-11;臀鰭Ⅲ-10;胸鰭18—20;側線鱗65—73。鰓耙9+1+26。體長紡錘形,側扁。體長為體高3.8—4.3倍,為頭長3.3—3.6倍。體被櫛鱗,上頜骨被鱗,其前端上緣具1淺凹刻。鰓孔後緣有2個肉質突起。兩鼻孔靠近,無嵴突分離。體長20cm大魚尾柄上有隆起線。體背暗紅色,腹部色淡。幼魚體側有4—6暗色橫帶。為暖水性海魚,多棲息於水深100—350m水深岩礁水域。體長50cm。分布於中國南海、中國台灣地區;朝鮮日本等。
諧魚
諧魚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紡錘形;頭中等大,頭背部平坦。吻部尖突。眼約與吻同長;眼眶間隔寬。口端位;僅上下頜齒前緣具一列齒。鰓腔後緣具二肉狀突。鰓蓋骨後緣具二枚扁平棘。體被中等大櫛鱗,頭部除了吻前緣、鼻孔前緣、眼框外緣及下頜腹面中央處無鱗外,皆被小櫛鱗;側線完全而平直;側線與臀鰭起點間鱗列數為15-17。尾柄具隆起脊。背鰭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刻,但無游離之硬棘;背鰭與臀鰭軟條部末端鰭條不延長,而基底具鱗鞘,幾蓋住末端鰭條;胸鰭近腹面,基部具腋鱗;尾鰭深叉。體背紅褐色,腹面銀白帶淡紅色。胸鰭及尾鰭橙紅色,其餘各鰭為淡紅色。

棲所生態

幼魚多喜群游於沿岸岩礁區海域,成魚則棲息於較深之大陸棚邊坡岩礁區海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包括南非、阿拉伯半島、印尼、中國東海、朝鮮半島、日本南部至澳洲及夏威夷等海域。台灣以東北部岩礁海域為主。

漁業利用

一般以延繩釣或底拖網捕獲,亦常由深海一支釣釣獲。肉質較粗,新鮮時食之較無腥味,一般以紅燒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