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地浮於大海中

《論地浮於大海中》是唐代邱光庭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地浮於大海中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邱光庭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論地浮於大海中
漁翁問曰:“《中庸》雲(《禮記》篇名也):‘地之廣厚,振河海而不泄(鄭元注云:振,“收也。”)。’則是海居地上。子云地浮於海中,何也?” 答曰:“作《記》之人(作《禮記》之人也),欲明積小致大,極言地之廣厚,非實也(《中庸》云:“今夫地一撮土之多也,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生焉。”為其意言積小致大,地從撮土之多,遂能收河海而不泄,此立教之文非窮理也)。按《洪範》五行,一曰水,水曰潤下,潤下作鹹,指言海水。水之本位,位在北方。自北直南,以土及火(水在北,土居中,火在南也)。推而立之(從南推起而立之),則火上土中水下也。亦如人之五臟,心上脾中腎下也(心屬火脾屬土腎屬水也)。故《志》曰(《志》者,古書之通稱):‘天以乘氣而立,地以居水而浮。’由是而論,地居海之上,亦已明矣。”問曰:“地必居海之上,則是地浮而不沉。今將土塊置之於水則沉,何也?”答曰:“地含氣塊,不含氣故也。且子不見陶器乎(陶器、瓦器、盆瓮之屬)?夫陶之於水也,全之則雖重必浮(含氣故也),片之則雖輕必沉(片之者,打一小片置之於水,則必沉者,不含故也)。於質性同而浮沈異者,氣之所存則浮,氣之所去則沉。子曰土塊之不浮,亦猶器片之沈矣。”問曰:“如子之言,地則浮矣。然則海中洲島,其獨立乎?其居於地乎?”答曰:“地形中聳而邊下,海中洲島,猶居地之垂處也。”問曰:“若如所論,則是天下一海而地浮於中。然經史有四海之文,何也?”答曰:“經史之文,據其所由而為言也。居之中而指四方,故言四海。其實一耳。”

作者簡介

邱光庭,吳興(今江蘇吳興)人,吳越時(893—978)曾任國子博士。他著有《海潮論》一文,提出了關於潮汐生成的理論,其理論是建立在新的天地結構模式基礎上的,其天地結構模式對張衡渾天說的天地結構模式作了重大的修正,具有相當重要的理論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