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馬圖

調馬圖

《調馬圖》是五代後梁趙嵒所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該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畫描繪一人牽馬待行,或是等著主人,或是上馬前若有思。人物和駿馬神態生動,運筆勁練而微有波磔。此畫渾厚質實,頗具唐人中規中矩的畫風;整幅畫格很有曹霸畫“御馬”之神采生動和韓乾“肉中有骨”之筆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調馬圖
  • 規格:縱29.5厘米,橫49.4厘米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 作    者:趙嵒
  • 創作年代:五代
  • 材    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設色,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調馬圖
畫面描繪一人牽馬待行,頭戴卷檐帽,身穿窄袖胡服,高鼻深目、滿腮鬍鬚,屬西域人形象。馬畫是斜側面,白地黑花、雄健強壯,系大宛名種。卷末留有趙孟頫、王穉登、阮元等名人題跋。幅上無作者名款,卷末有元代趙孟頫跋:“趙嵒所畫此圖,深得曹、韓筆法”,年款為大德五年(1301年)。據此,該畫被斷為趙嵒作。卷尾還有明夏寅、王穉登、文嘉、顧德育,清阮元等人的跋。題簽書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後梁駙馬都尉趙嵒神駿圖真跡,一名調馬圖。”

創作背景

中國畫以馬為題材的由來很早,戰國就有韓非“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的議論。由於古代以馬作為交通、運輸、騎獵的重要工具,所以為帝王貴族所重視,多方搜羅。漢、唐時期不少馬匹都是從中亞、阿拉伯、波斯等地挑選來的名種。正因為對於名馬的喜愛,因此馬也突出地反映在這些時期的繪畫和雕刻藝術上。而且對它們描寫的真實程度,實在不下於人物肖像畫的寫生。這卷《調馬圖》的作者趙嵒,是將門之子、皇族勛戚,“善畫人馬,挺然高格”(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由於他一生驕橫放縱,以致罹殺身之禍。他的墨跡,能夠保存下來的自是不多。《調馬圖》很可能是趙喦的摹古之作。

藝術鑑賞

設色

《調馬圖》的設色,雖然由於年代久遠,絹色黯敝,但依然可以看到它當年的艷麗典雅。人物面容膚色用淡赭及土殊染成。白色窄袖胡服左袒處露出青紫團花里衫。束腰護襠系石綠作地色,上有簡化的如意紋樣。項飾亦用石綠敷染,或系代表一種類乎金、石物質的製作。在護襠上覆以黑色羽披,帽頂貫珠垂旒用殊、淡殊染成,馬頸項、肩背及腿部黑色,腹部及足踝留白。在腹部白地上暈以黑花,三、四點簇聚綴成圖案,自然生動。

技法

《調馬圖》渾厚質實,頗具唐人中規中矩的畫風。畫面十分簡單,一人一馬而已。馬夫一臉髯須,深目高梁,其頭戴卷檐帶旒虛帽,身穿胡服,腰披襠甲,下著胯靴。馬為白底黑花的大宛名馬“玉花驄”,高頸昂首,體態碩肥。氣勢雄壯,獨出神采。馬的頸項、肩背及腿部染以黑色,馬腹、足踝留白並暈以黑花。後足微曲,左蹄稍舉,有行步之意,全圖用淡墨線描,運筆如鐵線遊絲,勁煉有變,給人有如觸肌膚富有彈性之感。整幅畫格很有曹霸畫“御馬”之神采生動和韓乾“肉中有骨”之筆味。全圖用淡墨線描,胯靴褶線於畫後略加渲暈。其運筆若鐵線遊絲,勁煉而微有波磔,介乎《步輦圖》和《職貢圖》間。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檢查委員會委員鄭為:“《調馬圖》的發現,不僅豐富我們對畫家趙嵒的認識,同時也可見到唐代藝術高度成就及其畫風對五代、北宋繪畫的重大影響。”

歷史傳承

此圖曾經宋代內府,元代曹知白,明代何元朗、徐乾符、項元汴,清代裴景福及近代龐元濟等人收藏,《宣和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書畫記》、《壯陶閣書畫記》等著錄,現藏上海博物館。

作者簡介

趙嵒(五代史作趙岩),五代·後梁畫家,名霖,後改本名,字秋巘,陳州(今河南淮陽)人,生卒年不詳。太祖朱晃朝(907—912)駙馬都尉。末帝朱瑱朝(913—923)為戶部尚書租庸使,與張漢傑、漢倫等居中用事。善繪事,精鑑賞,富收藏。唐末亂世,不惜重金收集名畫五千餘幅。為人謙和,禮優畫士,有“趙家畫選場”之稱。平時縱覽收藏名畫,耳濡目染畫藝日進,所畫人馬格韻超絕,非尋常畫工所及,為世稱道。據史載,後梁亡,趙喦走許州依溫韜,被溫韜斬其首獻後唐莊宗李存勗(923—926)。著有《漢書西域傳圖》、《調馬圖》、《臂鷹人物圖》、《五陵按鷹圖》等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調馬圖》卷,人物和駿馬神態生動,運筆勁練而微有波磔。《八達春遊圖》軸,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