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翻譯教學法面面觀

《語法—翻譯教學法面面觀》是於2015年10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肖輝。

基本介紹

  • 書名:語法—翻譯教學法面面觀
  • 作者:肖輝 
  • ISBN:978-7-309-11779-0/H.2548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內容提要,介紹,

內容提要

在語言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古往今來,人們所採取的教學法各式各樣,不盡相同,而且沒有任何一種或一派的教學法得到一致認可。語法—翻譯法是滲透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傳統教學法,對語法—翻譯法進行批評向來是外語教學研究領域的敏感課題。然而,深入評價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的論著實屬罕見,因此人們對此教學法還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更缺乏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性研究。筆者在攻讀博士學位以及後來的教學期間大量閱讀了有關的中外文獻,並認為與語法—翻譯法密切相關的學科是語言學、心理學等。10年前,本人對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研究成果曾集結出版。10年後,教學法層出不窮,但語法—翻譯教學法始終占據主要地位,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新技術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本書試圖用這些相關學科的新理論、原則和方法來進一步描述、分析和歸納語法—翻譯法批評的各種問題。

介紹

全書共分引言部分、七大章和結論部分。
在本書的引言部分,筆者運用了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接受問卷調查者為隨機抽調的223名大學生,男生占96名,女生占127名,調查問卷包括10個問題。調查結果表明: 絕大多數的學生和教師十分認可他們學習和在教學中運用的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做法。
本書的第一部分首先從歷史的視角審視外語教學法,分別從傳統主義和現代主義兩個方面詳加論述。“傳統主義”一章敘述了語法—翻譯法的萌芽、早期運用及其發展;通過列舉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外語教學法對“現代主義”加以闡述。
教學法的名目諸多,但大致可依據他們對母語所持的態度分為兩種: 一種是所謂的傳統主義,另一種是所謂的現代主義。前者的代表教學法有古典、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和近顯的認知法。他們認為由於人們所要獲取的新知識是基於a其已獲得的知識之上的,因此在學外語時應充分利用其母語的優勢。古典教學法特彆強調語法規則,對辭彙和語法形式及規則的記憶,利用母語對文本進行翻譯及傳授語言知識。後者的代表教學法包括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交際法等。他們認為語言是一套習慣,但由於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這種新習慣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舊習慣的影響,因此,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所犯下的大多數錯誤,(如果說不是犯下的所有的錯誤的話)都應歸咎於母語的干擾。該派人物特彆強調外語學習像一語習得(母語學習)一樣: 大量做口頭練習,母語與目的語之間不應有翻譯,人們不必解釋或少許解釋語法規則。
傳統主義認為語法非常重要,是語言教與學的中心。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他們在語言教學實施過程中都離不開傳統語法。教師必須學會語法術語來描述和解釋語言概念,學生也只有通過熟悉諸如主語、謂語、定語從句等語法概念,才有可能準確掌握外語的造句規律,從而真正能夠理解和靈活運用外語。基於這種認識,人們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引入了語法—翻譯法。
本書的第二部分第三章從理論層面上對外語教學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首先論述了外語教學與其相鄰的學科的關係。人們一開始學習語言,就會碰到涉及語言本質的最基本的問題: 什麼是語言?我們如何去學習一種語言?不同的語言學理論對於語言的方方面面做出解釋,由此我們獲得了系統研究語言的基本依據。科德在1973年曾經說過:“如果不參照語言學,那么只研究語言教學本身是不會有系統性進展的。”語言學關注的是語言的整體,為具體的語言教學或語言交際提供科學的方法。而心理學關注的則是作為個體的人: 如語言的使用者,語言的學習者。因為語言教學涉及個體掌握雙語的習得過程,其理論必然涉及語言使用和語言學習的語言學和心理學概念。語言教學理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主題進行探討。該章為下面探討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第四章論述了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與生成主義,著重探討了結構主義與外語教學、轉換生成語法與結構主義之間的關係。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與喬姆斯基的生成主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1) 前者強調的是語言結構的多樣性,而生成主義則強調語言的共性; (2) 結構主義更強調語言與世界的關係,而生成主義則強調語言的形式特徵及用於他們描述語言的規則的特徵; (3)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比結構主義更能有效地描述語言結構的相似性、差異性及歧義,能更透徹地分析人類語言;結構語言學則往往忽視意思、過分強調語言的差異性和每個語言的特點; (4)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強調語言的多產性和創造性特點;結構主義在此方面則沒有任何的強調。本章的結論是: 轉換生成語法、結構主義語法與語法翻譯法有著緊密的關係。
第五章論述了心理學中行為主義和心靈主義,仔細研究了行為主義與語言習得、行為主義與外語學習之間的關係,詳盡論述了心靈主義與行為主義爭論之焦點。行為主義認為語言學習就像打字、騎腳踏車一樣,是一種習慣。布魯克斯於1960年在《語言和語言學習》一書中寫道:“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事實是語言學習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培養習慣和養成習慣。”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俄國的巴甫洛夫和美國的華生則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連鎖反應的過程: 接受的刺激和得到的反應越複雜,學習也就隨之變得複雜。
然而行為主義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喬姆斯基是心靈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在全面研討斯金納的《語言行為》之後,第一次嚴厲駁斥了行為主義的語言學習觀。喬姆斯基認為,人類的行為比動物的行為複雜得多,對語言行為的描述不應該只是對外部刺激和伴隨反應的描述,而主要應該是對人們學習一種語言內在能力的描述。喬姆斯基認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形成某些概念的能力,而概念形成是人類習得辭彙意義的先決條件。本章的結論是: 行為主義有許多不足之處,其理論基礎太單薄,相比之下,心靈主義的觀點支持語法—翻譯法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
本書的第三部分第六章闡述了母語干擾與外語教學的關係,並作了實證研究,就母語干擾、對比分析假設及其批評、對比分析假設與行為主義、母語干擾作為學習者的策略以及中介語等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
學習者由於很少接觸目的語,在說出新句子時就容易出錯。實際上,學習者的錯誤在母語習得和外語學習過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學習者的錯誤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出它們的重要性: (1) 教師可以利用這些錯誤檢測學習者學習進展,並為學習者制定未來學習計畫;(2) 這些錯誤為研究語言學習或語言習得、了解學習者有效學習策略和方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3) 我們應將學習者的錯誤視作一種學習策略。無論是兒童學習母語還是其他人學習外語,在語言習得或學習過程中都不可避免採取這種有效策略。其結論是: 母語可以作為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它在語法—翻譯教學中扮演著肯定的角色。
第七章就雙語辭彙及其寓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辭彙習得模式包括串型收搜模式和平行習得模式。串型收搜模式包括福斯特的辭彙自動收搜模式;平行習得模式包括莫頓標識語素模式、聯結主義模式及群體模式。
卡明斯的雙語獨立底層水平模式認為兩種語言有獨立的操作體系,兩者互不轉換,容納語言的空間有限。然而該理論有許多缺陷。冰山類比理論認為,就其外在的形式來講,兩種語言是顯然不同的,但在表層下面,兩座冰山(兩種語言)融合在一起致使兩種語言都不能單獨發揮其功能。兩種語言都是通過同一中樞加工系統才能夠運作起來。人們更傾向於接受共同底層的觀點。以上的研究均為最終探討語法—翻譯教學法在辭彙學習方面行之有效的理論基石。
該部分還研究了概念—傳遞與辭彙聯想模式。辭彙聯想模式認為,當第二語言的辭彙與第一語言的辭彙相聯結時,只有通過第一語言的傳遞作用才能使第二語言的辭彙進入概念層。相反,概念—傳遞模式認為第二語言的辭彙可直接抵達概念層。實踐研究表明在早期的二語過程中,學習者只有通過第一語言的傳遞作用才能理解第二語言,而在二語學習的後期階段學習者才能在不依賴第一語言的傳遞作用的前提下直接理解二語辭彙的意思。本章的結論是: 語法—翻譯教學法在辭彙學習方面很有效。
第四部分為本書的結論部分: 對語法—翻譯法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並運用各大章節的理論要點客觀評價了其優點,充分肯定了語法翻譯法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提出了各教學法應採用兼收並蓄的態度而不應一味否定一種教學法的主張,從而從整體上豐富和補充了對外語教學法的研究。
本書在醞釀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筆者導師張柏然教授的精心指導、熱情鼓勵和肯定。導師在筆者寫作過程中所傾注的心血,筆者將牢記終身。
限於水平,筆下疏漏和謬誤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學者和讀者不吝賜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