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願圖

誓願圖

誓願圖是一組壁畫,原作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區東北約40公里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河西岸一個叫伯孜克里克的地方, 柏孜克里克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自6世紀左右開始營造,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誓願圖就繪製於15號迴廊石窟里呈“Π”字型構造,寬1.2米,僅能通過一個人。狹小迴廊外側有9幅,內側有6幅,描述釋迦前世的15 個故事。100多年前,外國探險隊發現壁畫後,瘋狂剝離,運往世界各國。石窟壁畫的復原工作十分艱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誓願圖
  • 類別:文化博物館
  • 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區東北火焰山峽谷木頭溝河西岸伯孜克里克
  • 竣工時間:1000年前
  • 開放時間:100年前
  • 館藏精品:洞窟壁畫,誓願圖
簡介,溯源,蹤跡,發現,掠奪,復原,附錄,

簡介

誓願圖是由來自東、西方和敘利亞的畫家創作了這組佛教壁畫。壁畫是在日曬磚牆上塗上摻有植物纖維的石灰土,用青金石、氧化銅、硃砂、金箔等作為顏料繪製而成的。

溯源

誓願圖是由西回鶻王國1000年前創作的。西回鶻王國也稱為“天山西回鶻王國”。維吾爾族原來曾是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騎馬遊牧民族,公元840年故鄉的遊牧國家被滅亡之後維吾爾人分三支南下,其中的一部分在天山山脈腳下定居下來,在這裡建立了歷時350多年、東西橫跨1000公里的西回鶻王國。作為西回鶻王國皇家寺院的柏孜克里克第15號石窟,現在的迴廊僅存有2個僧侶的壁畫,整體的畫像已不復存在。現在,柏孜克里克第15號石窟迴廊兩側幾乎全部露出了日曬磚牆,誓願圖其昔日的真容已不復存在。哪么誓願圖究竟到哪裡去了呢?公元13世紀以後宗教原因致使壁畫開始遭受損毀,不過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壁畫因為地震和塌方被沙土掩埋而保存了下來。它們被時間封存,僥倖掩埋了4 個世紀。當這個秘密被人發現以後,這些作品竟從它的原生地離開了。
誓願圖

蹤跡

俄羅斯古都聖彼得堡國立埃米爾塔什博物館,收藏著高2.4米,寬3.1米被稱為“絲路秘寶”的壁畫就是柏孜克里克第15號石窟誓願圖局部。巨大紅色佛像,被稱為“過去佛”。釋迦牟尼來到這個世上之前的世界,即前世的佛。過去佛的左側屈膝合掌的是釋迦前世的摸樣,將來成佛,普度眾生的誓願,即正在起誓的場面。誓願圖上留有筆直銳利的線條,這幅壁畫其實是20世紀初葉俄羅斯探險家克萊門茲從中國吐魯番用尖刀(狐尾鋸)剝取而來的,他是第一個對誓願圖用刀子的人,銳利的斷線就是其刀痕。從柏孜克里剋剝取誓願圖最多的是德國人。1904年--1905年,曾是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歷史學者勒·柯克受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之命組成了普魯士皇家吐魯番探險隊。探險隊由兩個人組成,一個是他本人,另一個就是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勤雜工巴圖斯。在德國軍火商克魯伯·弗里得里西的資助下前往吐魯番探險。勒·柯克把剝下的壁畫帶回已開發國家德國的舉動,他自己甚至堅信這就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方法。20世紀初葉,在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蘭教徒眾多的吐魯番,據稱“佛教遺蹟正面臨危險”。據勒·柯克手記:“當地人不斷地挖掘,遺蹟正在被大規模地破壞,倒不如說遺蹟中埋有很多對生活在這裡的人有用的東西。遺蹟上面,春天的沙暴已堆積了幾百年,把沙土和被毀壞的佛像殘片混在一起就變成了非常貴重的肥料,壁畫也能成為肥料,但是牆壁上畫著的畫是伊斯蘭教徒忌諱的東西,只要一發現就會被毀壞,至少要把畫中的人物、馬的眼睛和口破壞掉。否則晚上就會從畫裡復甦後出來做出各種加害與人的事。至今也被深信不已。”當時,吐魯番的維吾爾人已經信伊斯蘭教近400年了,探險隊到訪的時代曾經繁華至極的佛教寺院已遭破壞,不復存在了。
伯孜克里克第53窟局部伯孜克里克第53窟局部

發現

1905年春天命運的一天,從被埋在沙土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發現了巨大的誓願圖。那天的事勒·柯克如此記到:“一天,幸運正向我們微笑,這個石窟寺院還有個很窄的迴廊,但是從地上到天花板填滿了沙土,我們拚命地攀爬而上,沙土耐不住體重不斷地向下滑,想找到落腳的地方,邊踩邊爬,向小山一樣堆積的數百磅沙土就這樣被搬走了。就好像是完全得到了魔力的幫助,暴露出來的左右的牆壁上出現了非常美麗的彩色畫,就像剛剛畫好的一樣。看到的全是新鮮的色彩,巨大的佛陀的繪畫。帶著頭巾的異族人,戴著奇怪帽子的絲路商人,捧著貢品。壁畫的保存狀態只能說是好的極致。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伯孜克里克第41窟局部伯孜克里克第41窟局部

掠奪

被德國探險隊偶然發現的誓願圖,勒·柯克命令部下巴圖斯將其剝下。因其強壯的體魄和靈巧的手被稱為“剝畫的天才”。列強探險隊中剝畫技巧最嫻熟的人巴圖斯在柏孜克里克被剝去壁畫的牆壁上刻有他的簽名:巴圖斯,將這裡的東西運往柏林。巴圖斯用其嫻熟的技巧將壁畫切割開來仔細地將刀筆直地,就像要貫通壁畫的表層一樣,而且還要適合裝箱的大小。小心謹慎地切割下來,滿滿裝了40隻木箱。
1905年初夏,滿載著柏孜克里克誓願圖的駱駝商隊向著遙遠的5000公里之外的柏林進發。勒·柯克回國後,將壁畫作為“絲路秘寶”展出,在柏林大受歡迎。但是,勒·柯剋死後悲劇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首都柏林遭受了盟軍的空襲,巨大的誓願圖沒有來得及轉移,因為鑲在玻璃罩里,就在外面磊上沙袋保護。想應該沒問題,但是博物館受到轟炸,沙袋壓向玻璃,玻璃碎片又將壁畫壓的粉碎。勒·柯克在1913年出版了大型畫冊《高昌》,在戰爭中失去壁畫的一部分成為印刷品保存下來,現在只能在圖冊中才能煥發光彩的柏孜克里克誓願圖,立志出家正在剃髮的前世釋迦正是第15號石窟誓願圖的一部分。到訪並剝取柏孜克里克壁畫的還有在樓蘭發掘中出名的瑞典的斯文·赫定;以弄到“敦煌文書”而為人所知的英國人斯坦因。斯坦因剝取的壁畫被保管在了當時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新德里。日本西本願寺的第22代主持大谷光瑞在倫敦留學中看到世界各探險隊不斷向西域出發並掠回如此精湛的藝術品,大大的刺激了他的神經,想到作為佛教徒的自己要親手調查佛教傳承之道。1902年開始,由他親點的年輕僧侶們組成了大谷探險隊,分頭進入絲綢之路,共3次到絲路探險,將貴重的經典佛教壁畫等帶回日本。第15號石窟中壁畫被剝離的牆面上刻有一個日本人的名字“大日本臣民野村”,是大谷探險隊野村榮三郎留下的。1908年,雇擔夫5人,去了47處洞窟剝下7幅壁畫,拿到7尊佛像。那時剝下的一幅壁畫就是第15號石窟的誓願圖“持傘菩薩像”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身披盔甲的護佛菩薩手持令人聯想起炙熱大地吐魯番的太陽傘,這幅壁畫被認為是位於第8個主題的左下部。就算是一幅壁畫也是一部分被各國探險隊剝去,要想拼成一幅完整的壁畫簡直就像拼圖遊戲畫。但原物已不在這裡了,留下來的第15號石窟誓願圖只有兩個印度風格臉型的僧侶像了。大谷探險隊掠取壁畫的一部分,當時由於日本吞併韓國,而流轉於韓國總督府的首爾。現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勃孜克里克第15號石窟的誓願圖“燃燈佛授記”的右下部,描繪了將來立為誓為佛的重要場面。15幅誓願圖如今分散在包括原生地中國和俄國、日本、韓國、印度、德國等六個國家。
天王像 伯孜克里克第32窟局部天王像 伯孜克里克第32窟局部

復原

100年後,日本的龍谷大學開始了第15號石窟迴廊誓願圖的數碼復原工作。復原專家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通過參照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誓願圖實物和參考勒·柯克出版的“大型圖冊”,對礦物顏料的特性以及顏色的反射特點等進行科學分析,通過對好幾種岩畫顏料的分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才復原色彩,最後決定了顏色。並運用最新的數位技術一條一條的補上線條,一塊一塊的補上遺漏部分進行復原作業復原成了一幅完整的誓願圖。穿越時空,圍繞著佛祖的菩薩們也重新煥發光彩。
誓願圖

附錄

伯孜克里克石窟群始鑿於曲氏高昌國(499-640年)時期。其中18、29、48號洞窟屬於這一時期。18號洞窟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該窟群現存能看清壁畫內內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回鶻高昌前期重新修繪,僅隧道上部和頂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畫內容,即繪斗四式平基圖案,側壁繪著圓領通肩式袈裟的千佛,兩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勢有別,頂部和側壁交界以寫實的手法,仿木結構繪出檁、枋等形象逼真。在歷經了曲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後,伯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負勝名。北庭大都護楊襲古曾重修寺院,從這一事實說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當時已發展成為西庭地區的一處佛教聖地。屬於這時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號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十一世紀以後重新修繪的,這一時期壁畫題材主要是發源於中原地區的大型經變畫。盛唐的新畫風進入了高昌石窟,將用線造型的藝術技巧推向高峰,畫面線條簡潔流暢,剛勁有力,寥寥數筆,形神兼備。
誓願圖
回鶻高昌國時期,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歷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回鶻高昌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屬於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41、82等窟。壁畫題材比以前更豐富,有諸佛,千資百態的各種菩薩像、大型經變畫、說法圖、千佛洞、供養菩薩行列,天龍八部、四大天王像、供養人和供養比丘像及各種裝飾圖案,並出現了反映釋尊前生無數世誠心供佛,終於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緣故事,塑繪結合的“鹿野苑初轉法輪”以及密都諸題材。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三個時空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鼎盛時期是10至11世紀,當時高昌回鶻王國的統治者由尊奉摩尼教皈依了佛教,把原來的石窟擴建成王室寺院,並新開洞窟,虔心供養。寬敞宏大的窟室,輝煌斑斕的壁畫和塑像,大多是這一時期的。自15世紀當地改奉伊斯蘭教後,佛教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塑像被全部推倒,壁畫人物被鏟去眼睛。本世紀初以來,伯孜克里克石窟又屢遭列強洗劫,僅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1907年就挖取壁畫100多箱,德國人勒考克從這裡割剝去的壁畫整整填滿了柏林博物館的一個房間。保存至今的主要是唐代及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早期壁畫多被後期重繪的壁畫所覆蓋而難窺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