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認知障礙

情緒認知障礙

情緒認知障礙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克(A.T.Beck)根據對抑鬱症的臨床觀察和前人對情緒的認知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進一步發展成一套認知治療技術,旨在改變抑鬱症患者的認知,取得了明顯的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緒認知障礙
  • 類型:疾病
  • 意義:提高健康度
  • 形式:認知結構或圖式
簡介,認知模型,評估,認知曲解類型,功能失調,負性想法特點,

簡介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克(A.T.Beck)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對抑鬱症的臨床觀察和前人對情緒的認知研究提出了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在70年代中期進一步發展成一套認知治療技術,旨在改變抑鬱症患者的認知,取得了明顯的成功。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包含兩個層次,即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negative antomatic thoughts)和深層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underlying 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schemas)。

認知模型

貝克認為,人們從童年期開始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認知結構或圖式,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形成了人們對自己和世界的假設,用於對信息過濾、區分、評估和編碼,指導對新信息的知覺、對舊信息的回憶及藉助圖式進行判斷與推理,支配和評估行為。圖式形成之後相當穩固,通常不予表達,在其後的生活中繼續得到修改和補充。圖式指引人對原始材料的收集、記憶和判斷,關注和圖式一致的信息,在大量的與圖式一致、不一致或無關的信息中,圖式決定了什麼是信息加工的中心,決定著人們的信息選擇和對新信息的理解。由於多年的生活經驗形成的認知圖式,我們能根據圖式指引新信息的加工,預測事件的發展,給客觀現實賦予某種意義。總之,以往經驗積累的概念和有組織的知識構成的圖式,使人們傾向於選擇與圖式一致的信息,忽略無關的、不一致的信息,並依據圖式理解現實、做出判斷和預測事件的後果。
費斯汀格的認知協調理論認為,人的腦記憶體儲著以往的抽象的經驗圖式,包含了我們的觀點、信念、態度等。如果一個新的情形在外部世界出現,感覺通路把新的信息傳送到大腦,大腦按原先的圖式進行加工,理解其意義,依本人的態度和期望進行評價。假如我們以掙錢多少來判斷成功與否,那么當一項新工作的工資比目前的高,評價將是積極的;但如果新工作的工資很少,就和自我價值概念相衝突,接受這一工作意味著自我價值降低,於是,我們可能拒絕這一工作,繼續去尋求高工資的和大腦儲存的假設一致的工作。這告訴我們,我們評價事件、處理事件時,總是採用適合自己認知假設的方法。
問題在於,人們的有些假設是僵硬的、極端的、消極的,因而就表現為功能失調性態度。比如,一個人抱著一種消極的自我圖式,認為自己不善於演講,那么即使他 的一次演講民眾報以熱烈鼓掌,他也不相信自己取得了成功。因為圖式排斥與它不符的經驗。當人們的消極的期望與積極的現實相矛盾時,過去的經驗往往獲勝。大 腦常常被迫在過去的經驗與當前現實之間做出選擇,而選擇往往傾向於過去。這種衝突的直接結果是認知不協調,由於當前的真實經驗與人們舊的認知期望大相逕庭,因而也常被拒絕承認。當人們的信念與實際情況發生衝突時,人們會竭力去解釋這一矛盾使之協調,有時甚至否認現實的真實性,結果常常是以否定最近的經驗 去證實以前的信念。假如認為自己有價值就必須把所有的事都做成功,這種假設可能導致行為的高質量操作,但也造成了對失敗和挫折的過度敏感,一旦受挫折易於 產生消極情緒反應。同樣,那些認為被人珍愛才是幸福的人,在談戀愛被異性拒絕後易發生抑鬱反應。
貝克認為,抑鬱患者早年形成的這種潛在的認知結構,已不再經過意識審查,可認為存在於潛意識內(相當於弗洛伊德的原發性過程),使他們傾向於過多地採取消極的評價和解釋事件方式,構成了抑鬱的易患傾向,在抑鬱症 發生髮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雖然它們通常不予表達,是潛在的假設,但它們支配人們的日常行為和處理事情的方式。臨床上也將它們稱為功能失調性態度(dysfunctional attitudes),可用功能失調性態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加以評估。

評估

臨床上評估抑鬱患者負性自動想法的頻度與程度時,可用“自動想法問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該問卷由30個項目組成,採用1~5分五級評分,分數越高,表明負性自動想法出現越頻繁。經 Hollon,Dobson等研究表明,該問卷信度和效度良好。
研究者曾對我國抑鬱障礙患者的認知特徵進行了研究,對51名抑鬱障礙患者、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6名正常人進行了對照研究,發現抑鬱障礙患者比正常人及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多的負性自動想法和功能失調性態度。抑鬱越嚴重,負性自動想法出現越頻繁;隨抑鬱緩解,自動想法減少至正常,但功能失調性態度 (DAS)的得分仍然高於正常人。這表明負性自動想法是狀態性的,而功能失調性態度是特徵性的,即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徵,構成抑鬱障礙的易患傾向。我們的這一研究結果基本肯定了貝殼的情緒障礙兩層次認知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
但是,我們認為有兩點不要誤解:第一,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患者的認知曲解和我們正常人的情況並無本質的差異,只是他們認知曲解的程度更大,認識這一點對 形成醫患之間平等協作關係是重要的。第二,認知作為情緒反應的中介,這一點不應理解為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僅僅是負性自動想法所引起,這些情緒障礙應看成 是生物、發育、心理、社會的素質性和誘發性因素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由於認知因素在發生情緒障礙時起著激發、增強和維持情緒障礙症狀的作用,因為這個理由,對它們進行干預成了治療的關鍵。人作為信息加工系統,加工容量有限。每個人的以往生活經驗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認知圖式。這些圖式指導著人的信息加工過程,對內外環境的信息表現出 主動選擇的趨向,肯定與圖式一致的信息,無視或否認與圖式不一致的信息,賦予知覺信息以不同的意義,評估自己的情境,通過心理構建了各自的現實。換句話說,人們是按照各自的習慣方式去認識自己和世界,根據自己對事件的判斷和解釋處理事情,用自己構造的想像和預期推測事情的發展和未來。而內外環境信息多種 多樣,或信息過少,或含糊不清,或短期內信息過多,都造成了信息加工系統發生絮亂或認知發生曲解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知不發生錯誤的人是極少的,正 如我國荀子所說:“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荀子·解蔽》)
抑鬱和焦慮患者往往用片面的方式解釋境遇或推測未來的變化。他們的有些解釋似乎很切合實際,但如果要他們重新審視或檢驗其解釋,他們就可能認識到原先的解釋是錯誤的或站不住腳的。他們發現自己為了迎合內心已有的消極結論而對事實進行了取捨,結果導致了認知失真或認知曲解(cognitive distortion)。
Beck考察了抑鬱病人的負性自動想法。他發現,在醫生詢問這些想法的根據,或要求病人用經驗事實對這些想法加以檢驗時,病人能夠察覺這些想法的失真。一 旦病人認識到自己的負性自動想法是認知曲解的表現,改變認知的過程隨之開始,新的比較現實的積極認知將取代原先的不良認知;病人的情緒將相應好轉,態度與行為將有顯著變化。因此,幫助病人認識這些想法中包含的邏輯錯誤,成為認知治療的核心。

認知曲解類型

根據研究發現,病人的認知曲解可有以下幾種類型:
1、非黑即白的絕對性思考。患者堅持一種不現實的標準,認為自己達不到這個標準,就是失敗。這種思考方式導致完美主義,害怕任何錯誤和缺點。一位教師因為上課講錯一句話,於是認為“現在全完了”、“我已經一文不值”。
2、任意推斷。指缺乏事實根據,草率地下結論。如街上見一位同事匆匆走過,未打招呼,於是心裡想:“我什麼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氣了?”實際上,這位同事心中有事,沒有注意到他。
3、選擇性概括。僅僅根據個別細節,不考慮其它情況,就對整個事件做出結論。如某青年向女同學提出一起去聽音樂會的邀請,遭到婉言謝絕後,認定自己為女同學所討厭,沒有任何女青年再會和他交往了。這是一種“以偏概全”。
4、過度引申。指在一個小小失誤的基礎上,做出關於整個人生價值的結論。如一位母親不慎打碎一隻碗,遂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
5、過度誇大和過分縮小。指誇大自己的失誤、缺陷的重要性,而貶低自己的成績或優點。偶爾出現的一次失誤,如拍照時手抖了一下,一張照片拍壞了,就覺得不得了,別人要把她看成無用的人了。當然這也是一種過度引申。而在做成一件事時,又覺得微不足道,純屬僥倖。
6、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指患者主動為別人的過失或不幸承擔責任。將一切不幸、事故或別人生病均歸因於自己的過失,引咎自責。如一位朋友生病去世,患者責備自己忙於個人的事務,未能照顧朋友的健康狀況,為此內疚不已。
7、選擇性消極注視。指選擇一個消極的細節,並且總是記住這個細節,而忽略其它方面,以致覺得整個情 境都染上了消極的色彩。如一位學生考試時答錯了幾道題,於是對這幾道題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學校可能要她退學。而事實上,她考試成績優秀。正是由於這種消極 的信息選擇傾向,使病人在某種情境中只讓消極信息濾過,造成了不必要的煩惱。
8、情緒推理。認為自己的消極情緒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實情況,如:“我覺得像一個失敗的人,所以我是 一個失敗的人。”“我覺得失望,所以我的問題不可能解決。”“我有內疚感,說明我一定做了什麼不好的事。”這種“跟著感覺走”的情緒推理,阻礙了對事物真 實情況的了解,使人陷於認知曲解而不能自拔。
9、“應該”傾向。指病人常用“應該”或“必須”等詞,要求自己和別人,如“我應該做這個”,“我必 須做那個”。這意味著對自己堅持一種標準,如果行為未達到這種標準,就會以“不該”這樣的字眼責難自己,產生內疚、悔恨。如果別人的所作所為不合自己的期 待,就會覺得失望或怨恨,認為“他不該那樣”。
10、亂貼標籤。這也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形式,以為將自己的問題貼上一個標籤就可以完事。例如:“我是一個天生的失敗者。”“我這樣貪吃,醜惡可恨,簡直像一頭豬。”“我的神經天生衰弱,不堪一擊。”其實,這是將對整個人的評價和人的某些行為失誤混同起來了,而“人不等於人的錯誤”。
上述10種類型的認知曲解是比較多見的,此外,還可以列出一些。應該指出的是,幾種類型的認知曲解可以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出現。通過分析客觀事實和負性自動 想法的關係,常常可以將其中的邏輯錯誤揭示出來。如果醫生採用“協同檢驗”的步驟促進病人對自動想法的詰難,包括採用“作業”的形式,發現和改變認知曲解 是可以做到的。

功能失調

(1)脆弱性,如:“一個人請求幫助是軟弱的表現。”
(2)吸引/排斥,如:“得不到另一個人的愛,我就不會幸福。”
(3)完美主義,如:“一個人必須聰明、漂亮、富有、有創造性,否則很難高興起來。”
(4)強制性,如常用“必須”、“應該”等言語要求自己。
(5)尋求讚許,如認為:“為了幸福,我需要別人讚美。”
(6)依賴性,如:“假如你沒有人可以依靠,一定會感到悲哀。”
(7)自主性,如:“我的心情是由一些我無法駕馭的因素左右的。”
(8)認知哲學,如:“你在追求目標過程中遇到了障礙,肯定會感到厭煩。”
A.T.Bake把功能失調性假設進一步歸成3類,即: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標準)、接納(被人喜歡、被人愛)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發展變化,要成為強者等)。這種潛在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是人們評價生活事件、賦予經驗事實以特殊意義,以及主宰人們處理事情方式的基礎,是支配人們行為的規則。
潛在功能失調性假設可為日後某種嚴峻的生活事件所啟動。假設一旦啟動,便有大量“負性自動想法”產生。這些負性自動想法就是Beck情緒障礙兩層次模型的表層認知,能為患者所察知,成為患者意識界的事件(相當於弗洛伊德的繼發性過程)。“負性”,是指這些想法總是和不愉快的情緒有關,“自動”是因為它們突現於人們腦內,不是周密推理的產物。負性自動想法的內容可以是對目前經驗的解釋,也可以是對未來的消極預期,或是對過去事件的消極的解釋。正是這些負性自動想法導致了情緒障礙的症狀。情緒障礙發展,又使負性自動想法更加頻繁和強烈,形成惡性循環。

負性想法特點

(1)它是自動的,不經邏輯推理突現於腦內;
(2)它的內容消極,常 和不良情緒相聯繫;
(3)它隨時間、地點而有變化,能為意識所察覺,具有認知過程的特徵,為臨床表現的一部分;
(4)它貌似真實,因為它由潛在功能失調性 假設或圖式派生而來;
(5)它存在於意識邊緣,稍縱即逝;
(6)它存在時間短暫,但力量很大,並且不能由自己意願選擇或排除;
(7)它蘊含認知曲解,而患 者卻信以為真,不認識它正是情緒痛苦的原因。不同的心理障礙中。負性自動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