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德

詩與德

《詩與德》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1年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彥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與德
  • 別名:Poetry and Moralit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Aesthetic and Ethic
  • 作者:趙彥芳
  • ISBN:9787509724477, 7509724473
  • 頁數:339頁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20開
  • 版次:1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詩與德、審美與倫理是人類生存價值的兩個重要維度,是馬克思意義上的“人類的解放”的重要標尺。《詩與德(論審美與倫理的互動)》選擇從審美與倫理的關係視角為切入點,尤其是抓住後現代審美的擴張、以審
美代倫理的傾向這一重要的症候為思路展開的起點,通過鎖定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美學家,清理、闡釋、分析他們在審美與倫理關係上的思想,尋找到審美和美學演化為當下狀況的內在邏輯。《詩與德(論審美與倫理的互動)》由趙彥芳所著。

編輯推薦

《詩與德(論審美與倫理的互動)》作者趙彥芳指出:“從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徵’演化為福柯的生存美學,從道德是美的前提和規定到倫理決定就是美學決定,從生活中倫理目的至上到美學目的至上,從責任倫理到趣味倫理……,現代性的理性殖民既帶來了自身的異化、非理性的抗爭,也帶來審美話語的崛起,並最終演化為自身的反面——審美的殖民。倫理理性的殖民與審美感性的殖民乃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自我損毀的重要表征。”作者從“反基礎主義”與“主體的難題”兩大方面展開批判:“後現代無論是哲學層面具有革新力量的審美主義還是與消費力量、科技媒介等結合起來在社會生活中普泛化的審美化傾向,或者說審美的殖民,都潛伏著也在逐漸呈現出審美自身的異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倫理的異化和人類生存的異化。”無論對人物的解析、理論的闡發,還是現實的關切,書中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從中可提煉出兩個重大問題,即美學與倫理學的學科性關係與後現代美學家的解讀。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審美與倫理:區分與聯結
審美的生存之根
倫理:美好生活的現實訴求
審美與倫理的關係模式
審美與倫理的基本區分和必然聯結
第一章 希臘理想:審美與倫理的合一
第一節 藝術和美:對生命的強化
第二節 合乎中道的審美
第三節 作為德性的倫理
第四節 審美與倫理的合一
第五節 審美與倫理的分離
小結
第二章 康德:審美無利害與美是道德的象徵
第一節 理性的具象化
第二節 道德:審美的目的
第三節 審美與自由
第四節 審美與道德:人是目的
小結
第三章 席勒:美是自由的顯現
第一節 理性——道德的難題
第二節 審美領導權
第三節 審美的界限
第四節 感性生存?審美主義?
第四章 尼采:審美形上學
第一節 非道德的倫理觀
第二節 審美形上學
第三節 審美形上學的三種關聯域
第四節 審美個體主義的倫理難題
第五章 海德格爾:詩意棲居與倫理居住
第一節 返回“存在”
第二節 美:存在的顯現
第三節 缺席的倫理?
第四節 詩意棲居的倫理要求
第六章 福柯:生存美學
第一節 主體已復活?
第二節 生存美學:自我的藝術
第三節 生存美學的悖論與出路
第七章 實用主義美學:讓美成為善的生活的典範
第一節 杜威的逆轉
第二節 羅蒂的生活美學化
第三節 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
第四節 啟示與問題
結語 審美與倫理的雙向訴求
審美與倫理的互動史:從前現代到後現代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自我損毀:倫理理性殖民與審美感性殖民
後現代的現代(postmoderne moderne)與審美/倫理(aesthet/hic)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趙彥芳,1972年出生,山西平定人。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在《文學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