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路

詩書路

詩書路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位於紙行路以南,天成路以北,它北接惠福西路,南接大德路西段,全長489米,寬8米

基本介紹

背景,得名由來,歷史,變遷,

背景

它原叫詩書街,古時,詩書街附近是私塾聚集之地,故名。一說是因明代的張詡居住此地時常常朗讀詩書而得名。1932年,市政府擴建詩書街成詩書路。文化大革命時期,紙行路與詩書路被命名為紅書中路,1982年復名。

得名由來

廣州詩書路的得名與明代的張詡頗有淵源。張詡(1456~1515年)字廷實,號東所,是當時廣東番禺人氏(也有說是南海縣人)。他曾受業於陳獻章(即陳白沙,為明代書法家,其創製的書寫工具——茅龍筆暢銷全國)門下,並於明成化十年、二十年分別得中舉人、進士,由此進入仕途。
不過因為張詡性格耿介且淡泊名利,厭惡官場風氣,後來決定以乞養母病為名而請求辭去,回歸故里,頗有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味道。辭官之後,張詡買下了唐代仁王寺舊址的西圃建築“看竹亭”別業(位置在今大德市場內),在那裡過了二十年“紅塵飛不到”的隱居生活,著有《東所文集》、《南海雜詠》等。
當時的路人途經“看竹亭”別業時,經常會聽到張詡在讀書、吟詩,感受到其幽雅的文化氣息,留下深刻的印象。名噪一時的張詡,被稱作“嶺南孤鳳”。人們由於敬重張詡的品德文風,且懷有傳承良好讀書風氣的願望,所以當“看竹亭”別業遷到附近新辟街道時,人們就以頗有文化底蘊的“詩書”二字來命名了。後來改成馬路,也就順理成章地稱之為詩書路。

歷史

詩書路詩書路
詩書行政街歷史上的文化古蹟頗多:宋代,這裡是停泊洋船的港灣――“西澳”,還有秀麗雄偉的“果橋”及莊重巍峨的古建築“共樂樓”。
明代,這裡有大學士方獻夫建的用來收藏《明倫大典》的“賜書樓”。
清代,乾隆皇帝以木雕鎏金觀音佛像賜給南來廣東的滿洲八旗官兵,官兵駐防和供佛像也在此,所以叫“觀音樓”或“萬善禪院”,也即今天廣州市滿族人民聯誼學習的場所――“妙吉祥室”。
1924年3月8日,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何香凝在詩書路附近西瓜園(現為廣州日報社址),發起和主持了中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活動,號召團結各界婦女爭取解放。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也在西瓜園召開民眾大會並宣告成立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

變遷

2013年6月10日晚上11時,麗豐控股附屬公司廣州翠樺地產置業有限公司使出兩台挖土機,將位於觀綠路和詩書路交界的金陵台和妙高台強行拆毀。這兩棟建築物在1946年開始興建。廣州市當局在2012年5月組織專家考察後,專家建議將妙高台一號和三號、金陵台二號和四號、詩書路六十九號之一作為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拆遷被叫停。市規劃局聲稱之前已通知開發商暫緩拆遷,並與開發商談判,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收回地皮,二是最佳化建設方案,保留歷史建築物,但開發商無積極回應,最終更於近日「出手」拆屋。該地皮在2008年曾獲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詩書路
隨後在政府的要求下進行了金陵台的復建,廣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湯國華擔任本民國建築復建工作的主設計師。湯教授任認為這兩棟建築從特色來看應該是抗戰結束後的新建築,建築師從古典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風格。被毀的兩棟建築為同一建築師設計,分別模仿船頭和船尾的造型,整體形象是一條船,復建的這棟是“船頭”。湯國華介紹,復建的建築有火船船頭的造型,還有圓形懸挑的瞭望台、寬闊曬太陽的露台、圓窗、門上圓觀察孔等獨特的部件。這棟建築色彩多樣,有黃色蓋綠色的義大利批擋、灰白色上海批盪、白色鐵藝構件、褐色門窗木框。
湯國華介紹,這棟建築共有2.5層,竣工後實際建築面積466平方米。復建房屋為公共建築,其中首層設定120平方米的社區居委會用房。首層將辟出部分面積作為展示功能,將原金陵台、妙高台兩棟民國建築的一些構件在其中展出,同時還將還原民國建築被毀以及重建的整個過程。二層和三層天台都歸開發商所有,可以做一些商業、咖啡館等,但不能做餐飲等有油煙產生的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