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老馬

我國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風尚,但至南北朝梁陳時期,最高統治者卻不曾想到尊崇有戰陣功績的老臣。沈炯見此情景,不禁慨然命筆,寫此《詠老馬》詩篇,是很有針對性和積極意義的。

本詩以馬喻人,詩人以對老馬的高度評價,來說明對飽經戎馬征戰以及飽受生活風霜的老人,應當尊崇和贍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老馬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沈炯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昔日從戎陣。流汗幾東西。
一日馳千里。三丈拔深泥。
渡水頻傷骨。翻霜屢損蹄。
勿言年齒暮。尋途尚不迷。

作品賞析

“昔日從戎陣,流汗幾東西。”戎,即戰爭。戎陣,即戰陣。東西,東方和西方,泛指方向,即指各地。開篇,省略了主語“老馬”。這兩句說,從前參加東征西戰,老馬曾在各地賓士,不知流了多少汗水。這就簡括地點明了老馬的戰績,為下文敘具體的戰績作好了鋪墊。
“一日馳千里。三丈拔深泥。渡水頻傷骨。翻霜屢損蹄。”一日行千里的馬是良馬。三,代表多次和多數。頻,連續多次。傷骨,說明河水很冷,經常渡河傷及馬骨。老馬的戰績具體表現在哪兒?中間四句作了細緻的描述:它是一日能馳驅千里的良馬,常常從幾丈深的泥潭中拔腿而出,且連續多次渡河被涼水傷及了骨骼,不斷地賓士翻起霜雪損害了蹄甲。這就為下文的呼籲準備了條件。
“勿言年齒暮。尋途尚不迷。”齒,用以計算牛馬的歲數,因幼牛幼馬每歲生一齒,亦指人的年齡。暮,晚,將近。尋途尚不迷,即老馬識途之意。《韓非子.說林》:“管仲、隰朋從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結尾二句說,不要以為這日行千里的良馬歲數很大,已到晚年,但它的識別能力還很強,不致迷失道路。這就是詩人呼籲人們要像伯樂那樣認識千里馬老而不衰的巨大作用,不讓它“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此乃本詩的主題思想,亦是作者的迫切希望。當然,統治者不但沒有認為伯樂認出它是日行千里的良馬,而且以為它年老無用,只能進屠宰場,連一般常馬的飼養都沒有了,吃不飽,營養不夠,不能盡其天年,只能屈死於馬棚里。見此情景,怎能不讓人大聲疾呼,鳴其不平?
本詩通過以馬喻人,一面對久經沙場征戰或飽受風霜的老人表示尊重和推崇,一面對上層進行尖銳的諷刺。前者明,後者暗,以此來抒發久久鬱積於心的不平之氣,是何等的令人快慰而有積極意義!
全詩對仗工整,接近唐詩。近體五言律詩,八句在中一般要求中間兩聯,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須相對。本詩第二聯中的“一日”對“三丈”,“千里”對“深泥”,皆是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相對;“馳”對“拔”,兩個動詞相對。第三聯中的“渡水”對“翻霜”,“傷骨”對“損蹄”,皆是以名詞為賓語的動賓詞組相對,“頻”對“屢”,兩個表數量的詞相對,。可見本詩的對仗完全合近體五言律詩的規格,只有個別字句的平仄還不夠協調罷了。

作者簡介

沈炯(503-561),字初明,一作禮明。南朝梁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沈瑀孫。少有俊才,為時所重。仕梁為尚書左戶侍郎,出為吳令。侯景之亂,吳郡太守袁正君入援,以沈炯監郡台,城陷,侯景將宋子仙據吳興,遣使召沈炯,委以書記。後為侯景將宋子仙掌書記,復轉事王僧辯。凡羽檄軍書,皆出其手。簡文帝蕭綱遇害,四方岳牧上表江陵勸進,僧辯令沈炯制表,其文特工。侯景平,梁元帝特封原卿縣候,邑五百戶。官從事中郎,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荊州陷,為西魏所虜,魏甚禮之,授儀同三司。歸,紹泰二年(556),至都,歷司農卿,御史中丞。陳武帝陳霸先時知通直散騎常侍,中丞如故。陳文帝陳蒨即位,重其才用,討王琳、拒留異,立功封任明威將軍,遣還鄉里,收徒眾以備戰。天嘉二年(561),以疾卒於吳中。贈侍中,謚恭子,有文集二十卷行世,已軼。現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沈炯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