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行彬

許行彬

許行彬(1874—1953),名祖謙,又名葆光、仰賢,號西湖閒人,以字行,海寧周王廟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三十年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畢業後曾任教於杭州師範學校和溫州甌江師範學校。歷任浙江省議會一至三屆議員、省政府咨議、浙江財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鎮反”運動中,當地的軍管會以“惡霸地主”的罪名判了他20年徒刑,1953年,他在憂憤交集中病逝,享年7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行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海寧周王廟
  • 出生日期:1874
  • 逝世日期:1953
  • 代表作品:《浙江白話報》
  • :祖謙
人物簡介,人物佚事,資助出版《海昌勝跡志》,創辦《浙江白話新報》,邀請孫中山先生赴海寧,

人物簡介

許行彬(1874—1953),名祖謙,又名葆光、仰賢,號西湖閒人,以字行,海寧周王廟人。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三十年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畢業後曾任教於杭州師範學校和溫州甌江師範學校。
宣統二年(1910)在杭州辦《浙江白話報》,後協助杭辛齋辦《浙江白話新報》和《農工雜誌》,1906年加入同盟會,曾多次秘晤孫中山;辛亥革命成功後一度出任浙江省議員、財政廳秘書長,又先後辦《漢民日報》、《西湖報》、《良言報》、《杭州報》等。
歷任浙江省議會一至三屆議員、省政府咨議、浙江財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袁世凱孫傳芳統治時期以及國民黨張靜江主浙時,曾因直言遭忌,4次被捕下獄。
1916年,海寧大旱,行彬為賑災而奔走。在家鄉辦起國民學校,並為修築滬杭鐵路出過力。交遊廣闊,辦報從政外,在家鄉長期經營繭行,並參與創辦長安絲廠。
1933年,擔任杭州國醫業公會主席。
1934年11月,《申報》總經理史量才因登載批評國民黨的文章在海寧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許行彬等譴責這種卑劣行徑,要求緝拿兇手,海寧各界為史建紀念碑,公推許行彬起草碑文。
1937年抗戰爆發後移居上海,開始廣收門徒,其中成分複雜,頗多不良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鎮反”運動中,當地的軍管會以“惡霸地主”的罪名判了他20年徒刑,1953年,他在憂憤交集中病逝,享年79歲。

人物佚事

資助出版《海昌勝跡志》

許行彬年幼就聰穎過人,尤其擅長策論,他在宣統元年(1909)撰寫的《行彬文稿》抒發了這位年輕人立志變革、銳意創新的豪情壯志。
許行彬先生自書詩稿墨跡許行彬先生自書詩稿墨跡
這一年秋天,考中秀才的許行彬正在家裡宴請賓朋。下午,離他家不遠的路仲來了一個名叫管元耀的讀書人,他想考功名,可是屢考屢敗,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想法,放棄功名,把家鄉的名勝古蹟以圖文的方式記錄下來,編書出版,供人閱讀。
管元耀見到許行彬後,拿出厚厚的一包文稿請求審閱。許行彬熱情地招待來客入座。待看到畫的全部是家鄉的名景,當下面露喜色,連連稱好。可是管元耀卻面露難色說:“這部書從收集材料到寫作、構圖,已經花費了10年時間,非常想把這部書付梓出版,可是卻無處籌措資金。”
許行彬一聽急忙問:“大概要多少銀兩可以辦成此事?”
管元耀不好意思地說:“起碼得一百個大洋。”
許行彬說:“這不成問題,我來幫你想辦法。”
許行彬當場拿出二十個大洋,與此同時還給硤石的大商人徐申如寫了一封信,請求全力玉成此事。還主動提出願意為這本書作校對。管元耀滿心歡喜而去,找到徐申如後,得到了徐的五十個大洋資助,徐還寫了薦信,要求商界同仁群策群力,為這部書的問世出一份力。
就這樣管元耀很快就籌到了出書的款項。後來徐申如的兒子徐志摩知道這本介紹海寧風光的書將要出版的訊息後,主動找到許行彬,要求兩人共同為這部總計八冊的木刻雕版《海昌勝跡志》作校對。
《海昌勝跡志》開始陸續出版,到1932年全部出版完畢,對介紹海寧的文化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如今這套叢書已經進入拍品,在網上時有出現,只是價格已經高處不勝寒。儘管已經過去近八十年之久,但在這部書的後記中,作者對許行彬先生的感激之詞讀來依然叫人動容。

創辦《浙江白話新報》

許行彬生性憨直,從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的前身)畢業後,做過教書先生,還搞過商貿,但最終選擇了跟隨孫中山先生的道路。他加入同盟會,決意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為了全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許行彬不止一次把祖上傳下來的金銀財寶、良田美地變賣後資助同盟會。為此,孫中山先生把許行彬引為“鷗盟”,每次見面總要向他行脫帽禮。
辛亥革命成功後,許行彬堅拒孫中山先生邀約留在南京政府共謀國事的計畫,決意把事業的立足點放在經營《浙江白話新報》等多種刊物上。
《浙江白話新報》始發於宣統二年(1910),它倡導白話,反對女子纏小腳、男子留長髮,抨擊封建迷信,其超前意識當時無人比肩。作為一個報人,敢於直言,自然會得罪權貴,招來牢獄之災,但是許行彬身上卻有一股子發自內心的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作為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忠誠擁護者和追隨者,《浙江白話新報》旗幟鮮明地反對帝制,反對軍閥割據。為此,他在1911年、1913年、1926年間曾三次入獄,均幸得同鄉杭辛齋、蔣百里、王國維、沈鈞儒、褚輔成極力營救,才得以獲釋。
許行彬的新聞出版事業是成功的,《浙江白話新報》最高時發行量達4萬多份,主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這張報紙有觀點、有稜角、信息量大,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除此之外,報紙上的策論用筆生動,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除了許行彬親自操刀外,杭辛齋、邵飄萍、陳獨秀、陳布雷等當時堪稱一代文杰的大家,源源不斷地為這張報紙提供精彩的稿源。
1932年秋天,許行彬在又一次入獄後,經保釋後出獄。由於缺醫少藥,十四歲的兒子許冠臣因肺結核已病入膏肓。許行彬顧不得獄中的苦澀,親自帶兒赴上海請名醫救治,但為時已晚,帶回來的只有愛子的骨灰盒。
許行彬痛苦之極,發出“家庭事事劇傷神”的嘆息。在後顧茫然之際,他決定將平生積攢下來的三萬元大洋,委託海寧周王廟鎮上一位姓邱的工匠營造新宅。在許行彬五十六歲這一年,名為“高陽小廬”的住宅竣工。它占地面積兩畝余,圍牆高三丈兩尺,樓高兩層,四面皆有走廊。兩樓上設有精巧的西式閣樓,專門用於置放愛子的骨灰。此外,還撰寫了一篇《高陽小廬記》,將之刻於石碑,置於倦還亭的基石上。

邀請孫中山先生赴海寧

海寧錢江潮天下聞名,在觀潮勝地海寧,至今還流傳著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觀潮的動人故事。而邀請偉人前來觀潮並全程陪同的這個人就是許行彬。
1916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十八),孫中山先生應好友許行彬的盛邀,偕夫人宋慶齡及朱執信、張靜江、葉楚傖、蔣介石一行等十人,乘坐上海的頭班快車到達滬杭線周王廟火車站。這年,許行彬四十三歲。那天,他早早來到周王廟鎮火車站,在他的旁邊還有十乘藍呢大轎和二十多位轎夫。
原來早在幾天前,在杭州辦報的許行彬接到孫中山先生從上海發來的信件:“行彬同志均鑒:承蒙力邀,余定於9月15日前往觀潮,請告知辛齋,陪同前往。你我西湖一別,時日已久,到時定當暢敘。另請備肩輿(即轎子)十乘,以代舟楫。順頌編安。”
許行彬捧讀此信大喜過望,他馬上回到老家周王廟鎮,一面請人專程去鄰近的長安鎮,向回家養病的杭辛齋告知此事,一面又趕忙落實轎夫,是夜三更過後,他還在精心籌劃接待中的一些細節。
第二天,許行彬落實好十乘藍呢大轎和所需的轎夫,剛剛想鬆一口氣,又覺得有必要和海寧縣知事劉慰仁就接待、餐事等事宜商量一番。次日他又風風火火趕到鹽官,就孫中山先生將前往觀潮一事向知事劉慰仁作了通報。
劉慰仁一聽大吃一驚,連忙表態:從未見過這樣的大人物,一應招待事宜願聽行彬兄吩咐。於是兩人坐下來,就菜餚品種、場地安排、陪同人員細細斟酌起來,直至太陽落山時分才一一商量定當。說到費用支付,許行彬爽快地提議,一應支出全部由自己承擔,可是劉知事卻當即否定:“行彬老兄別開玩笑了,由你會鈔,我豈不被天下人笑話?只是最好請孫中山先生給我縣留點墨寶,以作紀念。”
“這沒有問題,到時候我會開口的。”許行彬帶點杭州官話的海寧鄉音回答得相當爽快。
這天上午9時左右,許行彬身穿長衫馬褂,頭戴禮帽,喜氣洋洋地來到周王廟火車站。他一本正經告訴站長,等一會兒有一列從上海方向開來的快車要在這裡停靠。站長姓楊,他一臉茫然,以為許行彬在開玩笑,他說:“這可是四等小站,從來沒有快車在這裡停過啊。”
許行彬見一時講不清楚,就說:“你把揚旗給我!”
許行彬剛把揚旗(揚旗就是紅綠兩色的指揮旗)拿在手裡,就看到從東面隆隆駛來一列快客。他沉著地揮動手裡的紅旗。看到信號,快客慢慢停了下來。等車停穩,人們看到從車上下來的是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張靜江等十位大人物,頓時都驚訝得合不攏嘴。一行人坐上轎子,在楊姓站長的安排下,直接由旁門出站。
在許行彬家裡,孫中山等貴客落座於客廳的紅木太師椅子上,喝著香氣撲鼻的明前西湖龍井茶,這是許行彬特地從杭州帶來的名茶。這天秋高氣爽,孫中山先生心情極好,當問及當地民眾生活現狀時,許行彬無奈地作答:“當地農民主要以植桑養蠶為主,由於蠶繭的銷路不暢,只能勉強維持在保本狀態。”
孫中山先生一聽,馬上提議:“民生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參與,你在杭州辦白話報有一定的實力,你完全可以為當地民生出一把力,如收購蠶繭、興辦絲廠等。”正是有了孫中山先生的這個倡議,在以後的歲月中,許行彬利用臨街的房子,開設了蠶繭收購站,把農民賣不掉的繭子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進,然後再賣給杭州的繅絲廠。看到當地的蠶繭量多質優,之後許行彬又一鼓作氣與人合夥創辦了浙絲一廠,成為當地生絲製造的龍頭企業。
孫中山先生談興甚濃,他把杭辛齋拉到身邊,高興地說:“你的《國聞報》可是一張相當有影響力的報紙,接下去準備怎么辦?”
“我仍然要繼續宣傳民生,反對帝制!”孫中山一把握住杭辛齋的手,提高了嗓音:“民眾需要《國聞報》的引導,在這方面你還要繼續努力。”他又一把拉住了許行彬的手,“你也要繼續努力”,兩位報業巨擘的手與偉人的手連在了一起。之後兩位報人始終牢記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口誅筆伐與倡導恢復帝制的軍閥展開了持久的輿論戰,因此兩人都身陷囹圄,還險些命喪黃泉。
茶過三巡,眾人坐上轎子,朝鹽官鎮方向而去。其間有十來里路程,出於對轎夫的體恤,孫中山先生主動提議暫停休息總計四次。每次暫停,孫中山先生總要跨出轎欄,四處巡視一番,深為江南大地的秀美而讚不絕口。許行彬則在一旁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
海寧知事劉慰仁帶了各界民眾代表及軍警,迎候孫中山一行於鹽官鎮北門外的宜家橋。進城門後,賓主穿過貴為“江南獨步”的漢白玉跨街石坊,經過皇家建制的海神廟,來到了海寧縣立商科職業學校。這個地方相對安靜,沒有閒雜人員出入,便於警衛,而且雕樑畫棟,裝飾精美,當地人都把這個地方叫做馬公祠。
中午,設圓台正席兩桌,附帶3席八仙桌,供轎夫用餐。正席賓主混雜而坐,當地紳士宋玉晉、張鵬翔、沈冠英、張陛庚及教育、軍警、商業界的代表一一作陪。據當年在海寧縣立商校燒飯的阿二伯伯的孫子回憶,招待孫中山先生觀潮所用的菜餚,全部是海寧地方特色菜,計有穌缸大肉、紅燜羊肉、白斬雞、八寶鴨、刺毛宴球、清蒸鰻魚,炒菜有清炒蝦仁、油爆鱔絲、蟹黃單炒、清炒鴨舌、紅燒肚子、粉皮鯽魚、雪菜豆瓣泥、小白菜、冬菜炒邊筍、發芽豆炒黃豆芽,最後上桌的是兩盆湯菜——宴球羹、榨菜肉絲蛋花湯。
無酒不成宴,許行彬深知孫中山先生滴酒不沾,為了既活躍氣氛又有杯中物可喝,這次主桌上提供的是杜做酒。這是江南一帶農家按傳統古法以糯米為原料,自己製作的一種略含酒精度,上口香甜、清醇,有益健康的飲品。孫中山先生大概是第一次喝杜做酒,胃口大開,妙語連珠。
許行彬不失時機提出了索要墨寶的要求,孫中山先生一口答應:“等回上海後就馬上動筆!”其餘的貴賓面對滿桌特色菜餚,無不食指大動。蔣介石小心翼翼地向許行彬問道:“江南一帶的豆腐也是很不錯的。”言下之意是為什麼不上豆腐呢?許行彬一聽馬上應答:“今天貴客滿座,是大喜之日,按我們江南風俗是不宜上豆腐的。”蔣介石一聽,若有思索:“是的,是的。”
用畢午餐,孫中山、許行彬一行人來到海塘邊上一個名叫“天風海濤亭”的地方。孫中山不時向鹽官知事發問,還問得很細緻,如海塘長度、海灘面積、潮汐周期、潮高均度、風浪等級等等一系列專業問題,劉知事哪裡來這么多的科學知識,他除了疲於應付,就是盼大潮快快到來。
八月十八潮,天下壯觀無。下午1點左右,天下奇觀海寧潮奔騰而至,孫中山先生注目凝望,心潮起伏。大潮過後,一行人在觀潮亭合影留念,孫中山先生居中,許行彬緊隨其旁,他以一種堅毅的目光直視前方,透露出跟隨孫中山革命到底的堅定信念。
之後孫中山一行從鹽官沿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纖道,到達長安鎮,沿途民眾奔走相告,萬人空巷,爭睹偉人風采。為了更好地與民眾交流,到達長安鎮公慶街的時候,孫中山先生特地換了一乘敞篷轎子,滿臉笑容向站立在街道兩旁的男女老少揮手致意,之後從長安鎮車站坐火車回上海。
事隔兩天,孫中山就給許行彬寄來了一封情深意長的感謝信,之後又囑蔣介石把字型為十二厘米大小的榜書“猛進如潮”條幅轉交給許行彬。這是孫中山先生在海寧留下的唯一墨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