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卓

許卓

許卓 (1908~1934),原名許崇耆,又名許崇乾、許倬,出生於廣州市高梯街許地的一個名門望族。高中畢業後進入日本仕官學校學習炮兵專業,1924年他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去法國勤工儉學。1926年夏回國,由周恩來介紹到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當排長,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12月,許卓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許卓任紅七軍團政委。同年冬任軍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他以軍委直屬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

1934年2月19日,許卓擔任中央紅軍總部檢查團團長,到粵贛軍區第三分區駐地——武平帽村,檢查第五次反圍剿的防衛工作。在永平楓樹嶺遭鐘紹葵的便衣隊和當地民團大刀會伏擊。許卓等6人全部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卓
  • 外文名:xuzhuo
  • 別名:許崇乾、許倬、許崇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州市高梯街許地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34
  • 職業:中央紅軍總部檢查團團長
  • 畢業院校:日本仕官學校
  • 主要成就:以軍委直屬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
  • 性別:男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獲得榮譽,

人物簡介

許卓,又名許崇乾、許倬,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人。自幼喪父,國中畢業後,由族兄許崇智送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畢業後回國,獻身革命事業。民國13年(1924)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到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結識了周恩來。他用功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敬仰巴黎公社的革命先驅,把《共產黨宣言》稱為普救平民的“聖經”,
還作過“中國革命必走蘇俄之路”的演說,疾呼中國要來個十月革命,他願做轟擊冬宮的一顆炮彈。
1926年秋,許卓回國,經周恩來介紹,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北伐。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12月11日凌晨,許卓帶領一支80人的工人赤衛隊負責奪取觀音山的軍械庫。他們先打進軍械庫附近的一座兵營,繳獲了一批槍彈。在沖向軍械庫時,遇到密集火力的攔擊,又受到大批增援敵人的側擊,撤出時只剩下10餘人。許卓與這10多名戰友乘商船去香港,在船上他與同伴們共勉:“風雨同舟鬧革命,壯志未酬不回頭。”許母得知許卓流落香港,派人捎信帶錢給他,要他回家,他修書兩行:“母親大人:孩兒已決心獻身報國,家業諸事拜託義姐料理。”
1929年6月,許卓潛回廣州,接受黨組織的派遣,到廣西俞作柏、李明瑞的桂軍中任教導隊政治教官。10月,俞、李反蔣失敗,許卓跟鄧小平、張雲逸率部抵達百色,參加了百色起義,任工農紅軍第七軍教導隊隊長。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不到一周,百色城內的反動勢力勾結韋武股匪,糾集2000餘人,趁紅七軍外出作戰,襲擊百色城。許卓率教導大隊官兵300餘人,搶占接龍橋,據險扼守,以猛烈的炮火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保衛了新生的紅色政權。
1930年10月,紅七軍在河池整編,許卓當選為紅七軍前委委員。由於中共中央派來的代表強行推行“左”傾路線,強令紅七軍北上攻打柳州、桂林,使部隊連遭挫折,只好繞道湘桂山區直入全州。由於湘軍逼近,紅七軍進駐道州。這一時期,紅七軍前委開會,決定停止執行攻打大城市的危險計畫,向江西中央紅軍靠攏。會後,許卓調任五十五團政委。
1931年2月,紅七軍在廣東搶渡樂昌河,遭到廣東軍閥部隊的截擊。許率先頭部隊過河,控制對岸高地,掩護鄧小平、李明瑞等安全過河,勝利突圍,張雲逸帶領的五十八團被迫後撤。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紅七軍大部到達江西崇義縣時,前委決定鄧小平去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許卓代理紅七軍政治委員。這時,從右江出發時的萬人隊伍,只剩下千餘人,缺少糧彈,許又身患疾病,但他維繫全軍,保持著堅強樂觀的革命意志。4月,到達永新縣,與張雲逸率領的部隊重新匯合。月,在興國縣橋頭7鎮與紅一方面軍主力會師,從此紅七軍成為中央紅軍的組成部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表彰這支不畏艱險、長途征戰的部隊,特授予“轉戰千里”的錦旗。
1931年10月,因肅反擴大化,許被免職審查。他忍辱負重,堅信真理,撰寫了《為中華蘇維埃而戰鬥》的文章。1932年3月解除審查。6月,任紅五軍團第十五軍參謀長。1933年調任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參謀處長,後任作戰局局長,協助周恩來副主席和劉伯承參
謀長勝利地組織第四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3月,許奉令帶領檢查組到福建武平第三軍分區檢查第五次反“圍剿”的準備工作。4日到前沿陣地帽村區視察時,遭到國民黨鐘少奎旅和地主武裝的伏擊,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生平事跡

許卓,清光緒三十一年(1908年)出生於廣州市高梯街許地的一個名門望族。自幼喪父,國中畢業後由族兄許崇智送到日本士官學校就讀炮兵專業,許卓思想進步,立志從戎報國,趕走強盜,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回國後正值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1924年他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去法國勤工儉學,結識了周恩來、鄧小平等人。
1926年夏回國,由周恩來介紹到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當排長,參加北伐戰爭。在湖北汀泗橋、賀勝橋、武昌市戰役結束後,許卓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廣州從事工人運動,擔任工人赤衛隊隊長。
1927年12月11日參加廣州暴動。帶領一支80人的工人赤衛隊負責奪取觀音山(越秀山)的軍械庫。他們打進軍械庫附近一個兵營繳獲一批槍彈後,在沖向軍械庫時,遇到密集火力的攔擊和國民黨增援部隊的側擊,撤出時只剩下10餘人。許卓與這10多名戰友乘商船到香港,在船上與同伴共勉:“風雨同舟鬧革命,壯志未酬不回頭。”許母得知他流落香港,派人捎信帶錢給他,要他回家。他修書兩行:“母親大人:孩兒決心獻身報國,家務諸事拜託義姐料理。”
1928年6月,許卓潛回廣州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廣西俞作柏、李明瑞的桂軍中任教導隊政治教官,協助鄧小平爭取李明瑞起義。與鄧小平、張雲逸等一起成為中共左右江地委行動委員會委員。
1929年12月,許卓參加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百色武裝起義,成立紅七軍。許卓任該軍教導大隊長。在保衛百色,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不到一周,百色城內的反動勢力勾結韋武股匪,收集2000餘人,趁紅七軍外出作戰,襲擊百色城,許卓率教導大隊300餘人,以猛烈炮火打退反動勢力的多次進攻,保衛了新生的紅色政權。
1930年,許卓任紅七軍團政委。同年冬任軍政治部主任。
1931年元旦提任為參謀長。鄧小平離開紅七軍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時,許卓接任鄧小平任紅七軍前委書記兼政治委員。進軍江西參加粉碎國民黨第三次“圍剿”戰役。由於紅七軍作戰英勇,獲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特別嘉獎,被授予“轉戰千里”的錦旗。
許卓身居要職,又是知識分子,卻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他經常教育政治工作人員,要多深入基層,多接觸民眾,做艱苦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關心戰士疾苦,打仗要衝鋒在前,退即在後,“人可以凍死,可以餓死,但革命意志不能丟”。
1931年10月,因肅反擴大化,許卓被免職審查。許卓忍辱負重,堅信真理,撰寫了《為中華蘇維埃而戰鬥》等文章。
1932年3月被解除審查。
1932年春,許卓調中央軍委總司令部任參謀處長、紅軍總部作戰局局長,協助周恩來、劉伯承指揮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6月任紅五軍團第十五軍參謀長。
1934年1月,他以軍委直屬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
1934年2月19日,遵照周恩來副主席、劉伯承總參謀長布置,許卓擔任中央紅軍總部檢查團團長,率三總部7個幹部連同警衛13人,到粵贛軍區第三分區駐地——武平帽村,檢查第五次反圍剿的防衛工作。3月1日晚抵會昌縣城,第二天到達筠門嶺,在那裡了解鐘紹葵救鄉團騷擾蘇區情況。3月4日,翻過馮家莊大山冒雨趕到帽村。晚飯後,許卓向三分區領導傳達周副主席、劉總參謀長指示,說明來意。三分區司令劉化生、政委吳福林匯報帽村的地方情況和分區抵禦鐘紹葵救鄉團向汀州、江西進擾情況,分區參謀權哲循介紹分區三個縣游擊隊與保全團雙方兵力裝備等情況。聽匯報後,許卓將檢查團分派到東留、中堡等地,他自己帶領6個人去孔廈實地調查,約定3天內回來碰頭。3月13日午後,許卓等完成孔廈調查,從毛屋森林裡返回途中,在永平楓樹嶺遭鐘紹葵的便衣隊和當地民團大刀會伏擊。由於敵眾我寡,敵人又占據有利地形,居高臨下,許卓等6人全部犧牲。第二天清晨,三分區劉司令和蕭鋒等趕到現場,只見許卓等6人被剝光衣服,身上刀痕累累,許卓犧牲時年僅27歲。周恩來副主席聞訊後來電錶示哀悼,並指示因路途遙遠不便運回瑞金烈士墓,可在當地安葬。3月15日三分區在帽村方家祠前召開1000餘人參加的追悼會。

獲得榮譽

1934年中共中央的有關決議中,稱許卓是對革命有功的優秀幹部。
建國後,武平縣人民政府將許卓遺骨遷進武平縣革命烈士墓單獨立碑安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