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

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 é,形聲。從言,化聲。字本作“譌”。本義:謠言。可作動詞、名詞。《史通·自序》等均有相關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訛
  • 部首::訁
  •  部外筆畫::4
  •  總筆畫::6
基本資料,漢字釋義,基本字義,詳細字義,漢英互譯,古籍解釋,方言集匯,常用詞語,

基本資料

拼音: é
田字格中的“訛”字田字格中的“訛”字

訛
五筆86:YWXN 五筆98:YWXN 倉頡:IVOP
筆順編號:453235 四角號碼:3471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BB9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 錯誤:~字。~誤(文字、記載錯誤)。~謬。~傳(chuán )。以~傳~。
2、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詐。
3、 謠言:~言(a.詐偽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4、 感化,變化:“歲月遷~。”
5、 野火燒。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言,化聲。字本作“譌”。本義:謠言)
2、 同本義 [rumor]
譌,偽言也。——《說文》
民之訛言。——《詩·小雅·沔水》
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國演義》
京師無故訛言大水至。——《漢書·成帝紀》
5、 差錯 [error]。如:訛舛(差錯;謬誤);訛闕(錯誤殘缺);訛頭(過失,污點,把柄);訛替(錯誤)
訛音鄙句——劉知幾《史通·自序》
〈動〉
1、 訛詐 [black-mail]。如:訛人(訛詐人);訛頭(訛詐的錢財)
2、 改變;感化 [change;move]
式訛爾心。——《詩·小雅·節南山》
歲月遷訛,斯風漸篤。——《通志》
4、 通“吪” ,行動
平秩南訛。——《書·堯典》
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或訛。——《詩·小雅·無羊》

漢英互譯

◎ 訛
bluff extort erroneous blackmail mistake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五禾切《集韻》《韻會》《正韻》吾禾切,𠀤音囮。《玉篇》與譌同。偽也,謬也,舛也。《詩·小雅》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傳》訛,偽也。《說文》《宋書·五行志》引《詩》𠀤作譌言。
《爾雅·釋詁》言也。《注》世以妖言為訛。《前漢·翟方進傳》民人訛謠。《吳志·孫皓傳》妖訛橫興。
《爾雅·釋言》化也。《書·堯典》平秩南訛。《傳》訛,化也。《史記·五帝紀》作南譌。《索隱》作南為,謂所當為之事也。《讀書通》又通作偽。《前漢·王莽傳》毎縣則薅,以勸南偽。《師古注》偽,讀曰訛。化也。
《爾雅·釋詁》動也。《詩·小雅》或寢或訛。《傳》訛,動也。《韓詩》作譌。覺也。
《集韻》通作吪。《詩·王風》尚寐無吪。《傳》吪,亦動也。本亦作訛。
獸名。《神異經》西南荒中出訛獸,狀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誕。
蛇名。《埤雅》恩平郡譜,蛇謂之訛。
火名。《柳宗元·述舊言懷詩》訛火亟生煆。《注》野火也。《山海經》作譌火。
姓。《唐書·南蠻傳》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三曰訛蠻。《宋史·眞宗紀》夏國監軍訛勃羅。
《集韻》牛何切,音莪。亦動也。

方言集匯

◎ 粵語:ngo4

常用詞語

語訛
以訛傳訛
祅訛
妖訛
沿訛
一差兩訛
凶訛
形訛
興訛造訕
詨訛
誵訛
淆訛
訛誤
豕虎傳訛
豕訛
三言訛虎
辨訛
弊訛
補漏訂訛
差訛
傳訛
舛訛百出
踳訛
舛訛
錯訛
訂訛
雕訛
訛闕
訛衍
訛餚
訛繃
訛寢
訛僻
訛妄
訛人
訛言謊語
訛言
訛鬧
訛敚
訛舛
訛號
訛差
訛頭
訛蠹
訛風
訛俗
訛音
訛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