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袁檄文

《討袁檄文》是孫中山著名的反封建愛國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考究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討袁檄文
  • 作者:孫中山
  • 創作時間:1914年5月
  • 字數:593
  • 原創語言:文言文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主旨情感,影響,當時影響,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壬子之五[二]月,國民憫構兵之慘,許清室舊臣自新,竭誠志以臨時政府付袁世凱,四海之內,莫不走相告曰:息兵安民,以事建設,是大仁大義舉也。吾民既竭誠以望袁,今袁所報民者何如哉?辛亥之役,深[流]血萬里,人盡好生,何為而然?若知袁種之暴戾更甚於清,則又何苦膏血萬戶,以博一人皇帝之雄哉!所以寧死而不悔者,誓與共和相始長耳。
今袁背棄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會,而閭閻無安民矣;解散國會,而國家無正論矣;濫用公款,謀殺人才,而陷國家於危險之地位矣;假民黨獄,而良懦多為無辜矣。有此四者,國無不亡!國亡則民奴,獨袁與二三附從之奸,尚可執挺銜璧以保富貴耳。嗚呼!吾民何不幸,而委此國家生命於袁氏哉!自袁為總統,野有餓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徹;國多憂患,而效[郊]祀之典禮未忘。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妄[忘]共和,即稱民賊。吾儕昔以大仁大義鑄此巨錯,又焉敢不犯難,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
今長江大河,萬里以內,武漢京津,扼要諸軍,皆已暗受旗幟,磨劍以待。一旦義旗起,呼聲動天地。當以秦隴一軍,出關北指;川楚一軍,規畫中原;閩粵旌旗橫海,合齊魯以搗京左。三軍既興,我將與諸君子扼揚子江口,定蘇浙,以樹東南之威。掣庭掃穴,共戮國賊,期可指日待焉。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又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正義所至,何堅不破?願與愛國之豪俊共圖之!
孫文檄文印。
討袁檄文

創作背景

孫中山討袁檄文里的袁是指袁世凱。1913年(民國二年)3月,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殺,孫中山認為是袁世凱所為,主張武力討袁。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度流亡日本。1914年(民國三年)6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希望恢復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將辛亥革命換來的共和成果毀於一旦。面對袁世凱復辟此番倒行逆施的行為,舉國譁然。孫中山悲憤之中,毅然提筆,發表此文。
護國戰爭護國戰爭

主旨情感

作為中國推翻封建帝制第一人——孫中山,對於袁世凱的復辟行徑非常不滿。他發表此文,欲號召全國的愛國豪傑奮起,推翻帝制,擊敗倒行逆施的奸賊,建立統一、民主共和國

影響

由於誕生時代的特殊和誕生宗旨的非凡,使得這篇文在當時於後世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當時影響

此文一出,立刻激起了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愛國豪傑乃至全國人民的革命鬥志。在這篇文章的鼓舞下,全國人民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了!護國戰爭爆發,在護國軍暴風驟雨般的進攻下,帝制被迫取消,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
孫中山孫中山

後世影響

這篇文章成為了民主革命鬥爭時期弘揚共和、反對封建的經典之作,也成為了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參考材料。

作者簡介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