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

觸龍

觸龍,舊作觸讋。戰國趙國大臣。官左師趙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權,秦急攻趙。趙求救於齊。齊欲以太后所愛少子長安君為質,太后不肯,他進諫說“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太后為其所動。即譴長安君到齊為質。今本《戰國策》誤將“龍”“言”合為一字,稱為“觸讋”。

基本介紹

  • 本名:觸龍
  • 別稱:觸讋
  • 所處時代:戰國時期
  • 出生地:趙國
  • 主要作品:觸龍見趙太后
  • 職位:大臣
歷史人物,相關信息,力諫太后,史料記載,記載原案,事件啟示,歷史意義,

歷史人物

觸龍,原作“觸讋,《史記·趙世家》作“觸龍”,《漢書·古今人表》也作“左師觸龍”。今本《戰國策》誤合“龍言”二字,遂成“讋”。

相關信息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戰國縱橫家帛書,中有觸龍見趙太后章,正作觸龍。現據以改正。

力諫太后

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實權。秦乘機攻趙,連拔三城,趙形勢告急。此時只有連齊抗秦,才是上策。
觸龍說趙太后觸龍說趙太后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必須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后不同意,大臣極力勸諫。太后明確告訴左右:“有再說讓長安君做人質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臉吐唾沫。”

史料記載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必須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趙太后不同意,大臣極力勸諫。太后明確告訴左右:“有再說讓長安君做人質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臉吐唾沫。”
左師觸龍說希望謁見太后。太后怒容滿面地等待他。觸龍進來後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請罪說:“老臣腳有病,已經喪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沒能來謁見了,私下裡原諒自己,可是怕太后玉體偶有欠安,所以很想來看看太后。”太后說:“我老婆子行動全靠手推車。”觸龍說:“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就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現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堅持著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為增進一點食慾,對身體也能有所調劑。”太后說:“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臉色稍微和緩些了。
左師公說:“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紀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愛憐他。希望能派他到侍衛隊里湊個數,來保衛王宮。所以冒著死罪來稟告您。”太后說:“一定同意您的。年紀多大了?”回答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在老臣沒死的時候先拜託給太后。”太后說:“做父親的也愛憐他的小兒子嗎?”回答說:“比做母親的更愛。”太后笑道:“婦道人家特別喜愛小兒子。”回答說:“老臣個人的看法,老太后愛女兒燕後,要勝過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比不上對長安君愛得深。”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深遠一點。老太后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抱著她的腳為她哭泣,是想到可憐她要遠去,也是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並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了子孫可以代代相繼在燕國為王嗎?”太后說:“是這樣。”左師公說:“從現在往上數三世,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凡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太后說:“沒有。”左師公說:“不只是趙國,其他諸侯國的子孫有嗎?”太后說:“我老婆子沒聽說過。”左師公說:“這是他們近的災禍及於自身,遠的及於他們的子孫。難道是君王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地位高人一等卻沒什麼功績,俸祿特別優厚卻未嘗有所操勞,而金玉珠寶卻擁有很多。現在老太后給長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給他,又賜予他大量珍寶,卻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對國家做出功績。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麼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認為老太后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我以為你愛他不如愛燕後。”太后說:“行啊。任憑你派遣他到什麼地方去。”於是為長安君套馬備車一百乘,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就出兵了。
子義聽到這件事說:“君王的兒子,有著骨肉之親,尚且不能依靠沒功勳的高位,沒勞績的俸祿,而占有著金玉珍寶等貴重的東西,更何況作臣子的呢?”
觸龍在太后盛怒、堅決拒諫的情況下,先避開矛盾,然後委婉地指出太后對幼子的愛,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由於說理透徹,使趙太后改變了原來的固執態度。觸龍對“王孫”“公子”們“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必將導致“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的警辟之見,至今仍有鑑戒作用。

記載原案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隙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稍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也。」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事件啟示

強調彼此的共通點,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公元前265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長安君人質才願出兵。趙太后疼愛幼子,堅決不允,並嚴禁群臣再進諫。左師觸龍求見,太后慍怒接待,但觸龍一點也不談人質之事,反而提起自己的腳疾,關心地問起太后的起居,在噓寒問暖中,兩人都為行動不便、食慾欠佳而感嘆。隨後,觸龍提起他的幼子,央求太后讓他到宮中當一名衛士,太后關心地問起他兒子,兩人因而議論起“父母親誰較疼愛孩子”這個話題,觸龍認為“父母愛孩子,必須為孩子做長遠的打算”,並舉太后當初為什麼將女兒遠嫁燕國為例,然後順水推舟地談起如今太后疼愛幼子長安君,雖然給他最好的封地和財寶,但卻不讓他為趙國立功,這並非真心疼愛兒子的長遠打算。觸龍的這一番話讓趙太后有所感悟,於是立即送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而齊國也很快出兵,解救了趙國。

歷史意義

觸龍遊說趙太后是中國說客史上一個非常高明的案例,他所用的策略及所發揮的作用,現代心理學稱為“自己人效應”,也就是先讓對方覺得你和他是“同一夥”的,是“自己人”,這樣不僅可以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而且會讓對方更喜歡你,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它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強調自己跟對方“共通的地方”,譬如到外地去推銷自己或其他東西,就要用當地語言和人打招呼、甚至唱一兩首當地的流行歌,研究顯示,這對讓當地人接納你非常有效。觸龍利用趙太后同他一樣年老,身體、飲食不便、同樣鐘愛小兒子的共通點切入,引起趙太后的“共鳴”,覺得他和她是“一國的”,而達到觸龍意在言外的遊說目的。
因為意見不同,所以才需要說服。要想讓對方接納,最好不要站在他的“對面”,而應該跟他站在“同一邊”說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